什么是待处理财产损益,能否通俗的讲一下

待处理财产损益这个词是啥意思啊,是少了还是多了。能通俗的说一下吗,我不要定义~

1、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确属资产类科目,但它也是个过渡性质的科目,借方反映预计损失,贷方反映预计收益。并非是什么东西减少了。
2、所以这个是通过双方去衡量的。

待处理财产损益,无非就是在财产清查中查到有关于盘亏和盘盈的问题,你想想看,如果在财产清查中被查到是盘亏,那肯定是那个东西少了,既然是少了,那就把少的东西记在贷方,借方自然就应该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损益”

"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借方登记财产的盘亏、毁损数额以及盘盈的转销数字,贷方登记财产的盘盈数额以及盘亏的转销数,如果月末为借方余额,表示尚未处理的财产物资的净损失数,如果为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处理的各项财产物资的溢余数字(符合小企业标准的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不设置“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对清查结果直接进行处理。)

也就是暂时还不能确定处理方案,需要上级确定后再处理的损益。

企业准备对盈亏的各种资产(如存货短缺,或溢余;固定资产的盘亏或盘盈)作出处理决定

这是一个会计科目,用来核算盘盈或盘亏资产的科目

  待处理财产损益
  财政部发布的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的《企业会计制度》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WTO面临的新形势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要步骤,更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会计改革高潮的到来。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被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定义与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定义相比,更能揭示出资产的本质与内涵。新制度不仅借鉴国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资产的研究成果,对资产定义进行了改进,还以此为基础,对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改进,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及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
  “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核算公司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本科目下设置“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和“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两个明细科目。盘盈时贷记本科目,盘亏时借记本科目。
  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处理的各种财产物资的净损失,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处理的各种财产物资的净溢余。在制度中同时明确规定年度终了本科目一般无余额。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明确提到这一科目,只是在讲到存货与固定资产时,提到“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应及时进行处理,记入当期损益”。可以说,上述相关规定在理论上讲是合理的。但问题在于,当“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有余额时,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就要将其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分别作为“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项目,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方 (若为贷方余额,以“——”号填列)。这就意味着将“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在冲销之前视为企业资产。
  从理论上看,这一处理方式存在下列缺陷:一是“待处理财产净损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它既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也不是企业的一种经济资源,正相反,它是企业的盘亏,是损失;对于它的处理企业也不再拥有控制权,重大的项目,还需经过股东大会决议或经过主管部门的批示。二是将“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列作资产,严重违背了谨慎性原则,虚夸了资产、所有者权益,有可能多计了利润。三是这一做法不符合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要求。将“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列作资产,或把“待处理财产损益”的贷方余额列为资产的减项,即用盘盈的资产来抵消企业资产总额,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还会影响企业财务比率等指标计算的准确性,显然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例如,把待处理财产损失列在“资产”项下,因资产基数被不适当的放大了,会导致资产负债率缩小;反映变现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也会放大;其他财务比率也被不同程度的粉饰,这将会干扰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正确评价。四是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因为期末"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保留余额时,是作为资产在报表上列示,会使当期的费用或损失不能得到及时确认,收入和费用则不能进行正确配比。
  从现实来看,将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等有关损失挂账,即潜亏挂账,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及其他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甚至虚盈实亏的现象。这种报表列示方法无疑为企业粉饰'经营业绩留下了可乘之机。
  《企业会计制度》对这一急待解决的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企业清查的各种财产的损益,应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如清查的各种财产损益,在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处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的,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此举对于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使企业账面上的资产真正符合资产的定义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开始实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同时废止。相信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之后在其他各类企业(除小企业和金融企业)中的实施,“待处理财产损益”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处理。

待处理财产损益包括几个意思?
答:待处理财产损溢”属于资产类科目,是一个双重性质的帐户,用于核算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或毁损。该帐户的借方,登记待处理财产盘亏或毁损数;贷方登记待处理财产盘盈数。结转待处理财产盘亏或毁损时记到该帐户的贷方;结转待处理财产盘盈时记到该帐户的借方。月末如有借方余额...

什么是待处理财产损益
答:待处理财产损益是指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对各项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金额及其经批准后的处理金额之间的差异。为了更好地理解待处理财产损益,我们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会计处理过程。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如自然灾害、管理不善、市场变动等,可能会造成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

待处理财产损益是什么科目?费用类么?一般怎么用啊
答:待处理财产损益属于什么科目?待处理财产损益属于资产类科目,它反映的是借方预备损失,贷方反映的是预备收益。待处理财产损益用于公司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财产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待处理财产损益设置了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和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两个明细,待处理财产损益在清算前与资产直接相关,在...

待处理财产损溢和待处理财产损益有什么区别
答:定义不同、记账方式不同等区别。1、定义不同:“待处理财产损溢”是指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已发生的但尚未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是企业会计期末生产负债表上的一项。“待处理财产损益”是指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已发生的但尚未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是企业会计期末利润表上的一项。2、记账方式不...

什么是待处理财产损益
答:待处理财产损益是核算公司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那么你对待处理财产损益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待处理财产损益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待处理财产损益规定 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处...

什么是待处理财产损益
答: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性质,它是个过度科目,它的借方反映预备损失,贷方反映预备收益。一般的要求,本年的损失在本年解决,但年末也要有余额.(一)待处理财产收溢 1.盘盈的各种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 借:原材料 库存商品 固定资产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累计折旧 2.流动资产的盘盈转销 借:待...

如何理解待处理财产损益这个科目?
答:首先财产清查过程中应该设置“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核算企业清查过程中查明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及亏损的价值。借方登记发生的待处理财产物资盘亏及毁损数以及结转已批准处理的财产物资盘盈数,贷方登记发生的待处理财产物资盘盈数和结转已批准处理的财产物资盘亏及毁损数,借方余额...

待处理财产损益是什么科目?费用类么?一般怎么用啊
答:待处理财产损益是资产类科目,它的借方反映预备损失,贷方反映预备收益。不属于费用类科目。本科目用于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包括盘盈存货的价值。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类似固定资产清理科目,都是过渡性科目,一般期末是没有余额的,它的余额都进入了当期损益类科目。

“待处理财产损溢”是什么性质的账户?其借方和贷方分别反映什么...
答:“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属于资产类,用来核算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项财产的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物资在运输途中发生的非正常短缺与损耗,也通过本账户核算。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各种材料、产成品、商品、生物资产等的盘盈数,及经批准后的盘亏转销数。借方登记各种材料、产成品、商品、生物资产等的...

待处理财产损益借贷方向
答:待处理财产损溢属于资产类科目,是一个双重性质的帐户,用于核算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或毁损。该帐户的借方,登记待处理财产盘亏或毁损数;贷方登记待处理财产盘盈数。结转待处理财产盘亏或毁损时记到该帐户的贷方;结转待处理财产盘盈时记到该帐户的借方。月末如有借方余额,...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