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司马徽曾想刘备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都得到了,为什么还没有统一天下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汉末三国历史,汉末乱世,从董卓乱政之后,就进入诸侯割据时代,经过多年的征战,曹操、刘备及孙权脱颖而出,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候,天下大势几乎已经明朗,这个时候无疑是对人才吸纳和经济的发展为主。其中汉末一代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就曾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扩展资料:
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乡中曾有人向他问好,他回答说:“好”。有一次,有人告诉司马徽自己儿子的死讯,司马徽便回答说:“很好”。司马徽的妻子知道后便责备他:“人们认为您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诉您。您为什么忽然听说他人的儿子死了,而对他人说好呢!”司马徽回答说:“您的话也很好。”
因此在明代时,司马徽被人们称为“好好先生”,成语“好好先生”由来于此。[后世“好好先生”多指不坚持原则的人与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参考资料:司马徽 百度百科

说这句话的人叫司马徽,他这句话前半句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后一句我们却几乎没听过,但是听司马徽的话的刘备好像也没注意后半句,估计他一听到“安天下”这几个字就激动了,完全忽略了后半句。后半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那么,这里的“子初”“孝直”又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司马徽能把他两人和卧龙凤雏相提并论呢?

子初,是刘巴的字,孝直,是法正的字。法正这个人,十分才华横溢,他原本是刘璋的部下,被派去出使到刘备那边后,意外觉得更加谈得来,于是便投在了刘备门下。法正专心跟随刘备之后,为他出谋划策,出了很多好主意,包括给原老板刘璋送去了劝降信,还主张刘备去攻打汉中。

总之,刘备对他非常倚重,将他封为几乎和丞相一样的地位,但是,没多久他就心力交瘁,去世了,刘备仿佛少了左膀右臂般。而刘巴,就是在法正去世后接替他职位的人,他本身也是极有能力的,处理公文是一把好手,但是很可惜的是,由于积劳过度,刘巴也很快就去世了。
而失去了这两位谋士的刘备,很明显已经应验了司马徽的那句话,这可不是失去了一个人,而是两个人都去世了,所以,刘备的匡扶汉室计划被拖了好大一截后腿。其实即使这两个人还在世,对刘备的帮助也更多在统一天下后的恢复工作上,前期的统一工作还是要落在凤雏卧龙身上。

但是可惜的是,这两人同样是过于聪慧,用心劳力,心神不宁,导致两人的身体都早早的垮了下去,无法继续帮助刘备了。而刘备的才能其实有限,他的优点更多的是在知人善任上面。一个好的领导不一定要通晓工作的所有内容,能够让擅长某项工作的下属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可能比自己亲自下场好得多。

第一、这句话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中水分很大。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既有刘备、孙权、曹操之类的一方霸主驰骋疆场,纵横天下,意图统一中国。也有很多能人志士、文臣武将急于扶保明主,建功立业,拜相封侯。这些能人志士虽有真才实学,但难保不遇伯乐,隐藏山野。他们想出人头地,只能靠大力宣传,以引起霸主们的重视。“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荆州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是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人的学问之师,关系密切。弟子胸怀锦绣,却不遇明主,当老师的能不着急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呀,司马徽遇见了皇叔刘备,用这句话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引起了刘备的足够重视,才引出了后来的“三顾草庐”的佳话。其实,当时诸葛亮、庞统在扶保刘备之前,并不是很出名的,如诸葛亮、庞统之才者,也为数不少,如曹操阵营的程昱,郭嘉,荀彧等人。曹操兵发新野讨伐刘备之前,荀彧谏曰:“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徐遮也说:“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操曰:“诸葛亮何人也?”你看看,一向以知人善任,爱才如命而闻名的曹操,却不知诸葛亮是谁,可见他的知名度之低。不知其人,当然更不会知道“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了。 第二、凤雏“争强好胜”心切导致遇伏早逝,损折刘备一臂。庞统本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久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名。鲁肃在向孙权推荐他时说:“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但孙权嫌其貌丑未加重用。庞统投奔刘备后,刘备虽久闻“凤雏”大名,却也嫌其貌丑只给了他个小小的耒阳县令当。多亏张飞去耒阳县“兴师问罪”,发现庞统大才,大力向刘备举荐,庞统又拿出鲁肃、诸葛亮的推荐信来给刘备看,鲁肃在推荐信中写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诸葛亮推荐他说:“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至此刘备才相信庞统是个人才,封他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庞统只因貌丑,在仕途之路中遭受了重重打击,事业旺盛期才是个副军师中郎将,在孔明之下,心中怎能不产生“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心理呢?他随刘备南下西川,如鱼得水,一心想着大展雄才,诸葛亮夜观天象,千里之外给他提出了“切宜谨慎”的建议,他却理解为:“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对刘备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争强好胜之心害了庞统,他一心急于进兵,结果中了蜀将张任之计,死于落凤坡前。“凤雏”跟随刘备,才真正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痛折刘备一臂也。 第三、诸葛亮想实现他的计划遇到了重重阻力。1、刘备的两个哥们毛病很多,关羽骄傲自大,公私不分,张飞嗜酒如命,脾气暴燥,对诸葛亮执行军法形成了严重的障碍。如关羽在立下了军令状的情况下,还敢在华容道私放敌猷曹操,刘备讲情才把他饶了,不过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别的将领怎么看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要是马谡就心中不服,你诸葛亮执法如山,怎么不“挥泪斩关羽”呢?2、关羽带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大政方针,两面拒敌,结果丢失战略重地荆州,使蜀国丧失了半辟江山,关羽个人作为蜀国的第一猛将也被捕遭斩,损失何其大也;刘备不顾大局,被“为弟报仇”的心情冲昏了头脑,二次破坏“联吴抗曹”的既定方针,结果张飞被小人所害,黄忠战斗牺牲,七十万军队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刘备也又气又病,一命归西,此役使蜀国大伤元气。 第四、诸葛亮用人失误,军事上碰到劲敌,加上扶保的是“起不来的阿斗”,得天下成为“天方夜谭”。众所周知,三国之中,蜀国的综合国力是最差的,诸葛亮将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能与强大的魏国与吴国抗衡,可见其人是非常聪明的,但诸葛亮肯定不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伯乐”。他对与关、张等将武艺相似的大将魏延有严重的“个人成见”,总说他头有“反骨”,对魏延的建议不愿采纳,他因为马良的关系处处对志大才空的马稷高看一眼,把守街亭的重大任务交给了这位善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兵出祁山落得个功败垂成。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难堪局面,不能不说与诸葛亮不会善于发现人才有关。刘备、曹操死后,诸葛亮遇到的对手是魏国的司马懿,此人正是诸葛亮的敌手,智谋不在诸葛亮之下,加上诸葛亮扶保的阿斗远非刘备的雄才大略可比,是个扶不起的昏君,靠诸葛亮一人之力,想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只能是“天方夜谭”。民间有言:“三个臭皮匠,顶了诸葛亮”,何况后期的司马懿集团人才济济,司马师、司马昭、钟相、邓艾等,皆是人中之精英,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靠远不如诸葛亮的姜维独力难支,别说统一天下的大业,恐怕剩下的也就只有苟延残喘亡国的命运了。

庞统被刘备用的卢马害死了(此马克主)然后刘备为了报关羽的仇,不听诸葛亮的话,去打东吴,自个挂了因此,刘备没有统一天下

此话不假.事因刘备无福与凤雏一享天下尔、终自先离去。

归纳起来,就六个字可以说明白:人算不如天算。
司马德超水镜先生再厉害,终究是人,不是神;他能根据两人实际的才能,推算出两人如果出山辅佐一方诸侯,定可安天下;但他却没看清天下大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分天下,也不是大势所趋,三国归晋才是天意使然。

其实我们现在看的这本《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都已经神话了诸葛亮等人的才能,所以才导致了我们对历史的误解.

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凤雏得一就能安天下, 可是他为什么不提司马懿...
答:除了极个别的人才或者事迹被传的天下皆知外,年轻才俊的名声一般还是在活动范围之内。比如刘备到徐州才知道有陈登,在豫州才知道有陈群,如此种种。最后,我们从历史角度出发,就算加上司马懿,这话也是错的。司马懿也没一统天下啊。补充一点,司马懿和司马徽的关系——同姓。可是,司马徽是颍川司马氏,司...

《三国演义》中水境先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是什么意思...
答:【水镜先生简介】原名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卧龙简介】原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

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之后,为何仰天大笑?原因不简单
答: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后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跟就刘备说诸葛亮不止比于管仲乐毅,甚至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然后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散而去。文中水镜先生这个仰天大笑值得深思,诸葛亮...

都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为什么刘备最后还是没有统一天下?_百 ...
答:龙凤得一可安天下,出自水镜先生之言,刘备得到两个还是没有统一天下,其实统一天下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努力就可以统一的,秦王朝六代,战战兢兢,才有了统一的机会,如果说,共同得到一个人就可以统一天下,那他们岂不是比秦国六代君王还要强悍。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话本来就是在小说...

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呢?
答:可就在刘备准备带着关羽、张飞两个兄弟去求见诸葛亮时,水镜先生司马徽却说了句奇怪的话,他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可惜”。司马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又在可惜什么呢?卧龙虽得其主是指诸葛亮遇到刘备,刘备对于诸葛亮来说绝对是个好主子,那么不得其时呢,也就是说诸葛亮出现的年代不...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下半句是什么?
答:说这句话的人叫司马徽,他这句话前半句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后一句我们却几乎没听过,但是听司马徽的话的刘备好像也没注意后半句,估计他一听到“安天下”这几个字就激动了,完全忽略了后半句。后半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那么,这里的“子初”“孝直”又是何方神圣呢?为...

刘备得到卧龙凤雏,却没有得到天下,卧龙凤雏是不是真的有本事呢?_百度...
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得人才者得天下,各方割据势力都在争夺人才,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卧龙说的是诸葛亮,凤雏说的是庞统,然而刘备都得到二人,最后还是没有得到天下。在三国时期,最爱人才的还是曹操,每打败一个对手,都要把对手的人才给抢过来,为自己所用,成就...

水镜先生告诉刘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没提到司马懿呢?_百度知 ...
答:是荆州名士圈的领袖人物,最有名望的当属庞统的叔叔庞德公。荆州名士圈我们所熟知的有:庞德公、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徽、庞统、徐庶(徐元直)、崔州平、石涛、孟建、韩嵩等人。因以水镜先生司马徽 为代表的荆州名士圈,与北方的司马懿,没有什么交集,也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也就没有推荐一说了。

水镜先生为什么只推荐诸葛亮和庞统而不推荐司马懿给刘备?
答:水镜先生为刘备介绍诸葛亮和庞统,却为何没有司马懿?水镜先生司马徽,是颍川人,识天象,有谋略,懂兵法,当时很博学的一个人,他与当时的庞德公,徐庶 ,庞统诸葛亮等在一起研究兵法策略,有说水镜先生和庞德公同师兄弟,又是庞统和诸葛亮的师父。司马徽到荆州为刘表做过事,没有太大表现,一直在...

司马徽把徐庶、卧龙介绍给刘备,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侄子司马懿介绍给刘备...
答:水镜先生司马徽,三国时期的名士,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曾经把徐庶徐元直、凤雏庞统、卧龙诸葛先生介绍给刘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说刘备如果能得到这些人物,必成大事。结果这几个人刘备都得到了,到最后也没有成大事。有人认为这一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如果结合...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