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比 赋 兴指什么 如何判断和应用

《诗经》中的“赋”、“比”、“兴”三种手法各是什么?请举些例子说明~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最早出现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赋 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陈述,叙述!

2比: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就是现在所说的--比喻!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的区分界限日趋模糊,因此常综合“比兴”。最常见的是::《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下文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 类似于写小说之前的引子,楔子,,,,,,

先了解赋比兴是什么: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具体来说,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具体联系周南中的具体体现:
诗经·周南共十一篇
赋的典型应用见《芣苢,通篇都是采芣苢喜气洋洋的过程描述: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比的典型应用见《·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典型的比喻,以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这里的比也包括兴,诗经中比往往有兴意。

兴的典型应用见《桃夭A>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寄托对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的向往,桃夭象征美好生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赋、比、兴历史上解释的人很多,说法也不一样。多是从德治教化方面来的,虽然也说出了一些特点,但是逐本求末,别有用心。纯按文学的角度来看,赋、比、兴其实是文学写作的三种最基本方法。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最为恰当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用比较直白的话说,赋就是直接说事写感。比就是做比喻。兴就是联想。此三者正是写作不可缺少的三种方法。下面举例说明。



《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直接发感慨,我在夏天给老爷做大衣,到了冬天我却没衣服穿,日子可怎么过啊!



《国风·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美人真漂亮,这里好象这个,那里好象那个,云云。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可以说兴是比较高级一点的写作手法,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这个男人先看到草,然后看这个草怎么这么可爱啊?哎呀,和我的情人有点共同点。就是这样的意味。

区分比与兴

比与兴的界限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后世常把二者连在一起。可以认为兴是比较艺术化的比,没有必要分的很清楚。

《国风·秦风·蒹葭》受很多人的喜爱其重要原因就是比兴不分,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浑然一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句首起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一个比,将美人比作蒹葭。

然后“宛在水中央。”一句既是比,又是兴。是说美人如蒹葭,在水里,男子够不着。

所以说诗经是很伟大的,不单是精神,还指他对中国文学创作手法的指导性。数一数诗词歌赋杂剧元曲,都不出赋、比、兴三者。大约后来人也知道这些,所以姜夔在写扬州慢的时候也拿诗经来给自己贴金“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来源秋雁南回(www.backbird.com) 原文:http://www.backbird.com/dispbbs_4_694650_278509_skin1.html

【释义】赋 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 比喻
兴 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赋——直叙
比——以此物比它物,比喻。
兴——引申,由此及彼。从xx引发开去

比,就是现在的比喻
赋,就是叙述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说别的东西,再说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
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
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 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
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
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
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 、
《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 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
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
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的 美貌温柔联
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
醉”、“中心 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 ·巧言》)、“其 甘如荠
”(《邶风 ·谷风》),“巧言”、“甘”这些不易描 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具体的“簧”、“荠”。总之,《诗经》 中大量用比,表
明诗人 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
《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 缺的部分。
《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 趣盎然的景色,和
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
,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 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
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 、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
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
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 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
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
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诗经》中赋、比、
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 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
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