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贵阳 (2007-07-28)

~ 感受贵阳

  记得第一次来贵阳的时候还是2000年,那时也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在这里呆了将近一个月,但严格意义的来说应该是把贵州省逛了一圈,因为在贵阳市其实只呆了不到一个星期,大部分时间是下到贵州省的8个地州市匆忙走了一圈回来,所以对贵阳城市的印象不深,只能说是邂逅贵阳。这次来贵阳想不到又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而由于工程时间比较长,才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和真正体会这座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西南小都的机会。

  中国古语说:“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贵阳”之名,同时,古代贵阳盛产美丽的竹子,故贵阳简称“筑”。当然现在由于城市的发展,在市内已经是很难看到大片的竹林了。下飞机,贵阳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候的宜人。从三十五六度的广州大热都突然一下来到了贵阳,你会觉得好像到了地球的另一半。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天气让你一下子从钢筋水泥包裹着的大蒸笼里解脱了出来,全身的呼吸和心情都仿佛一刹那顺畅了许多。当你踏上贵阳的士和公交大巴车,你会发现一个不同其它城市的现象,这里的空调车很少,而且一般的士和大巴车内都用不着开空调,只需把窗户打开,凉爽的清风就会吹遍整个车厢,这比在其它城市开着空调的公交车内气味难闻,打开窗户,迎面扑来的都是窒息的热风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每次跟朋友或同事介绍国内气候最好的、住在这里的人感觉最幸福的城市共有两个,一是昆明,二就是贵阳了。昆明是大春城,贵阳是小春城,人们广为称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最佳数贵阳”,这应该就是对贵阳这座城市气候不吝的称赞了!

  贵阳市地处山地丘陵之中,市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素来被称为“山国之都”。因为山多,所以土地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贵阳的房屋大都是高楼大厦,密度比较高,有很多房屋都是建在半山或者半坡之中,找个空旷的间隙朝对面远方一眼望去,真有点海市蜃楼的感觉。因为山多,所以道路才崎岖陡峭,去过很多城市,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城市竟然有这么多坡要爬,而且很多坡是又长又陡(有的坡能达到50-60°的角度),而这些都还是其次,最惊奇的是在这些又陡又长的斜坡上竟然能停住许多各式各样的小车,每当从下坡往上走的时候,心里总有点担心,生怕这些停着的小车万一哪个刹车没固定好,就顺道滑了下来,撞着过往的行人了。哈哈,当然,这些估计都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因为到现在还没听贵阳人说过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坡多坡陡,所以在贵阳市区逛街是一件比较锻炼身体的事情,在贵阳很少能看到比较肥胖的人,虽然这边的女孩身材不是很高,但都比较苗条,我想这跟这边的地形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川有棒棒,贵阳有背篼”,无论你在贵阳市区哪里行走,你都会碰到这样一种特殊的人群——背篓工,而且人数还不少,特点是大都会在身后背一个上宽下窄的宽边竹背篓,我猜他们应该都是从周边各个乡村县城来这里找事打工赚点零花钱,用来补贴家里生活所需的。初来乍到,你可能会觉得在一个省会城市里有这样一群衣着狼率,看起来不是很干净的农民工穿梭在繁华都市当中,会影响到城市的对外形象和治安,但当你观察他们并和他们接触过后,你才会发现其实他们是那么的朴实和真诚。贵阳市区很多商铺和居民房屋都是建在半山坡上,加上街道狭窄,人多车辆又进不去,买个稍微重点的东西或进点货物,靠一个人扛回家,还要再爬个5,6层,那还真是叫累,所以很多这样的活就交给靠体力揽活的背篓工来做了。只要你在路边一招呼,就会围上来一大群的背篓工,当你把价格谈好后,他们就可以用那独特的背篓工具帮你把所有的货物安全无损的背到你想要的地点了。这比其它任何工具都要便捷和快速,而且价格不贵,我曾经就看到有个背篓工,一口气背了4,5箱水果和一个大彩电跟着雇工一起走回家的情景。当然有些懒的城里人连买菜都喜欢叫上背篓工,他们可以雇一名背篓工跟著你去买菜,然后把买的东西都往他背篓里搁,他会跟著你一直在身后,到你买完菜背回到家门口为止。虽然有时候干的活是又累又脏的,但在背篓工脸上看到的却永远是微笑和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背篓工在贵阳这座大都市里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团体——背篓军,白天就四处游走在大街小巷里四处寻找着生存的生机,晚上就在一些关门较早的商铺门口席地而卧,变戏法一样的从背篓里拿出简单铺盖,铺在地上睡到天亮。虽说他们的存在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市容的脏乱,但正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才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商品货物的便捷流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说道贵阳的特色,不能不说道贵阳的吃,贵阳人吃辣也是在全国出了名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叫“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四川是麻辣!贵州是油辣!湖南是香辣!在我们出差期间,我就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油辣的滋味。因为是在贵阳市电力局做工程,所以我们就自然被安排到电力局内部食堂和局里员工一道吃饭了,每次在电力局食堂吃饭,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叹,局里的菜肴真是够辣够油,特别是那个油,每次吃完菜,盆子里都是积了厚厚一层红色的辣油,我们笑称,光电力局食堂一盆菜剩下的油水都够我们食堂再炒一盆菜了。出差贵阳,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口福,不管你进街边那个小饭馆,炒出来的菜的味道都可以赶得上珠海的“火宫殿”了,来了贵阳不到一个月,嘴巴就上火了2次,我这个自称怕不辣的湖南人都被这边的辣椒给折服了。久而久之,发现贵阳的炒菜有个特色,菜里都喜欢放很多干辣椒和小米椒,干辣椒有磨成粉状和片状的,本来这都已经较辣了,再配以更辣的小米椒和厚重的油水,炒出来的菜大都红艳飘香,吃起来就更加“辣爽!辣爽!”了。在很多居民小巷的临街,四处都可以看到有买辣椒的店。店里整齐的大簸箕里摆满了一个个晒干的大红辣椒,颜色个个红的发暗,远远望去,暗红一片,煞是好看!店里老板没事就拿些干辣椒用小铁杆子在罐子里捻,磨成粉状好做辣椒末卖出去。所以在贵阳永远不怕没新鲜的辣椒粉吃,大都是现磨现卖的,不像广州那些城市里,只能去超市买些袋装的辣椒粉了。

  说道贵阳的吃,又不能不说道贵阳的小吃了。贵阳人与成都人有个很大的共同之处——爱吃、会吃,贵阳的小吃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这不仅让贵阳人有机会大饱口福,也让贵阳人赚取了爱吃会吃的美名。我们居住的宾馆刚好在贵阳比较出名的小食街——合群路附近,这样一有空,下了班,我们就可以去夜市体会一下贵阳的小吃特色了。贵阳小吃有句顺口溜,贵阳市民中流传的风味小吃打油诗,其诗为“豆腐园子肠旺面,荷叶糍粑糕粑店,一品大色刷把头(馄饨之类)踏臊馄饨太师伴,吴家汤园金羊尾,附油迷未银汤见,随你吃咸或吃甜”,概括了贵阳多种风味小吃。而在由贵阳人推选出的16个“贵阳八大名小吃”候选名单(肠旺面、豆腐圆子、恋爱豆腐果、糕粑稀饭、牛肉粉、贵阳鸡肉饼、黄粑、破酥包、碗耳糕、黑糯米八宝饭、荷叶糍粑、丝娃娃、米豆腐、牛打滚、炖鸡面、豆沙窝)和20个“ 贵阳十大名菜”候选名单(糟辣脆皮鱼、蕨菜炒腊肉、小米鲊、鸡茸白果、糟辣茄夹、八宝甲鱼、泡椒板筋、盐酸干烧鱼、辣子鸡、魔芋锅巴炒肉丝、酸菜蹄膀、黔味红烧肉、绣球蹄筋、宫保鸡、魔芋烧鸭块、辣子酱、糟辣苦蒜肉末、折耳根炒肉、炒青岩豆腐、状元蹄)中,我们因为工作的原因和钞票的原因,也只能粗略品尝到其中的二,三味而已,没时间也没精力去特意寻找这些美味,所以印象给我最深的还是在街边经常吃得到的“丝娃娃”和“肠旺面”。

初次听贵阳人说“丝娃娃”的时候,心里还吓了一跳,因为突然让我一下联想到了西游记里的“人参果”,这两个都是娃娃,会不会外形很象了?后来看到丝娃娃才发现远没有“人参果”那么恐怖,但却比吃“人参果”的过程复杂了许多。贵阳人对“丝娃娃”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我认为这种解释应该最为全面:首先这个“丝”,是因为一张小薄皮面饼包了很多萝卜丝、折耳根、海带丝而得名“丝”,其次“娃娃”的来由是因为其形状上大下小尤如薄丝包的婴儿,故名。第一次吃“丝娃娃”还真费了不少劲,看到丝娃娃那个桌面,你就觉得它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只见小食摊沿街而摆,每个摊拉得较长,一溜排的小凳子。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丝有一二十个品种。菜丝切得极细,红、白、黄、黑等各种色彩相间。摊上还摆满了各色调料、白糖、酱油、醋、熟油等一应俱全。吃的时候把面粉做成的薄纸状大小已烙熟的圆饼,将萝卜丝、折耳根、绿豆芽、海带丝、炸黄豆、煳辣椒等多种作料,包在面皮里面裹成小卷,然后浇上配好的调料食用,口感绵香四溢,极富特色。但第一次包的时候还真不知道怎么包就好,因为面皮比较小,而放的东西多少不好掌握,所以包出来的丝娃娃要不就太胖了(里面的菜丝都露出来了,而且太大不好咬),要不就太小了(浇汤料的时候容易漏到手上),吃的时候那样子可真是狼狈。最后,还是看邻桌当地人包过两三次后,才偷偷学会了怎么个吃法。

  肠旺面,是贵州省著名的特色小吃,同时也是贵阳市民必不可少的早餐种类之一,很多贵阳市民数十年来已经习惯了清早起来“有它陪伴的日子”。象在我们住的马路对面的十字路口就有一家肠旺面店,有时候周末中午路过的时候都能经常看到还要排起长长的队去吃面的情景。贵阳肠旺面是用猪大肠、猪血旺等为佐料做成的一种鸡蛋面条,肠旺面的配料和调料有20多种,猪肠子的制作尤为讲究:肠子要用花椒、山奈、八角、姜、葱等配料先在砂锅里用小火慢慢炖,煮熟后再捞出切成片。而血旺却在吃面条前拌着绿豆芽随吃随汆入汤锅。面条煮熟后捞入大碗里,拌上砂锅锅里的肥肠和刚汆过的血旺、绿豆芽,再撒上一种名为“脆哨” 的油炸猪糟头肉丁,浇上辣油,使汤色鲜红,肠肥味美,血旺嫩滑。迄今为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贵阳极负盛名的一种风味小吃。但价格也不便宜,一碗粉面竟然最便宜都要4.5元一碗,而且份量也不多,每次吃完一碗后,总感觉意犹未尽,比起在河南和山东吃的那种粉面的份量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北方那边的碗大而且份量足,南方这边相对来说就碗小而又份量少了,常常吃完在想,要是能把南方的味道和北方的份量结合在一起,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贵阳气候好,所以即使是夏天太阳大的时候也不会影响人们出来逛街和游玩的心情。在贵阳做公交车,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去抢座位坐,因为你会发现老年人特别多,坐不了多久你就得经常给刚上车的老人们让座位,这样逐渐形成了贵阳市良好的尊老爱幼的乘车气氛(在昆明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不像在广州这些大都市里,年轻人看到老人上车都很少有主动起来让座的习惯。为什么这么多老人都愿意出门了?细细想来,原来是气候好,所以很多老人都愿意出来活动,去公园散散步,打打太极,唱唱京剧之类的生活对她们来说就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非常惬意的事情。看到这些情景,心里也经常会想,要是等我老了,有机会也一定要来这样的城市渡个安定的晚年!

  爱吃辣椒,多山水的地方美女必多,这好像已经是个定律了,贵阳当然也不例外。在贵阳大街上走,经常不经意间就能碰到迎面走来的美女,概率之大,比我去过的很多城市都要多(四川的城市没去过)。曾经去过杭州呆过一个月,那时也是夏天6,7月份去的,当时“新白娘子传奇”的故事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认为在杭州见到的美女应该会很多。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在杭州大街上夏天碰见美女的机会是那么稀少(当然只是饱饱眼福而已,没别的想法),不像在贵阳,没走多久,就能碰到长的不错的女孩跟你擦肩而过。有时在想,这也可能跟气候有关吧,毕竟7,8月份杭州接近40度的高温,早就把美女们吓的不敢出门了,不象在贵阳,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也才为24℃,这样才不影响美女们逛街的兴趣,才有机会在街上看到更多的美女。在贵阳做女人,我想也应该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吧!一年四季都可以穿很多漂亮的裙子哦。(*^__^*) 嘻嘻!!

  贵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块土地上38个民族璀璨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俗,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饱含深情的歌舞、寻找意中人的“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节会;有称为中国戏剧雏形和“活化石”的傩戏、地戏。但这些民族风俗只有下到底下的周边县市才有机会看得到了,而城市化的扩张和大都市的单调生活注定了它的风俗大同化和庸俗化,而由于出差工作紧迫性的原因,我们也只能在报纸和新闻上去感受这些民族特色了。

  说了这么多对贵阳的赞美,难道它就没有什么缺点吗?其实刚来贵阳的人第一感觉会觉得这座城市比较脏和乱,整体给人感觉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都市,没有其它省会城市的那种气派和宏大,甚至于不象是一个省会城市。出了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颜色暗淡而又有点老旧的建筑群,只有当走到“甲秀楼”附近时,才能唤回对这座都市的点点欣慰之情。贵阳的交通拥挤是最让人头痛的事情,因为平地少,大多是起伏狭窄的道路,连主干道也大都是4车道或6车道的马路,更别说那些支线和小道了。所以一到下班和上班的高峰期间,堵车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加上红绿灯设的又特别多,几次坐公交车,都觉得这车坐的心里憋得慌。贵阳的治安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经常看到报纸或电视里播些:那个地方晚上情侣逛公园女的被抢包,男的被杀了;坐公交和中巴车,又有很多人被小偷偷了钱包了,或女孩独自上下班,中途被歹徒抢了提包或手机之类的新闻。其中还听身边贵阳的朋友诉说自己亲身经历的,走路打电话,被歹徒差点抢了手机的事情。所以一般到了晚上,我们都很少出门逛街了,出差在外最怕就是碰到这样的事情。

  曾经听贵阳人介绍贵阳名称的另一由来,听起来挺搞笑,说是贵阳之所以叫贵阳,是因为它什么都贵!不过这对我们长期出差贵阳的外地人来说,倒是深有体会。这边的消费什么都比较高,就拿住宿来说,一个很普通的宾馆,标间一晚上收费都是200元左右,条件还不是很好,设施都比较陈旧。去过北京的同事都说,贵阳的消费都赶得上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了。贵阳的消费甚至还带有点畸形和变态,曾看过这样一则网页,说的是“贵阳新版十一怪”中的贵阳第九怪:

贵阳人怪,越穷越装雄。

哪怕要饿死,也要绷面子,

外头金光闪闪,里头阴风惨惨。

脑壳上梳得油光水滑,蚊子上去都要几扑趴。

贵阳人爱穿戴,名牌服装卖得快,

有的是上名牌,下名牌,短裤都是金利来。

你不要看他穿的是皮尔卡丹,回家吃的是压缩饼干,

你不看他时装买得爽快,回家吃的是豆米酸菜。

  当然这也只是网上一些嬉皮人士对贵阳人的一些调侃,但从中也能看出贵阳大部分人的消费心里。不过换一种心态看,其实这何尝不也是贵阳人活得自在,活得洒脱,对生活乐观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了?

  来贵阳久了,你会看到贵阳很多公交车上,都会打有对这个城市的众多赞美的称号,如:“避暑之都”、“森林之都”、“山国之城”“小春城”等等,其实这些称号对贵阳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和新鲜感了。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在这么一个美丽而又气候宜人的城市安定幸福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感受贵阳,感受生活!!

        飞天舞写于贵阳久泰大酒店1009房

                                    2007年7月28号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