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为什么历史上中国却很少有男爵?

~

不管是在欧洲历史还是文学小说中,大家会经常接触到男爵这个词,在欧洲它几乎成为贵族的代名词,譬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中有威尼斯公爵、巴拉庭伯爵、福根勃琪少年男爵等等。爵位构成了欧洲封建历史的重要组成,同样,在中国古代也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但我们在了解中国历史的时候,似乎很少发现像欧洲历史一样出现大规模的男爵现象(在欧洲,男爵往往代表的是那些普通的世俗贵族,群体很大)。

中国关于五等爵位最早的描述出自《礼记·王制》,里面说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战国中,称公(齐桓公)、称侯(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称伯(吴泰伯)、称子的很多(楚国首任国君为子爵),称男爵的也有,如许国就是春秋中唯一的男爵诸侯国。

实际上纵观中国历史,男爵是有的,由于历朝历代爵位的不同变化,汉以后到宋朝,子爵和男爵被称为开国子、开国男,到明朝中后期直接被废除,清朝时子爵和男爵又恢复,仍称之为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各分三等。

所以不能说中国历史上没有男爵,它是存在的。但这个问题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在西方历史上,男爵演变为贵族的代名词,所以男爵这一群体在西方历史中成为贵族的广泛代称,但在中国历史上,子爵、男爵,甚至伯爵都演变为一个并不怎么受重视和追捧的爵位。

而这就是中西方五等爵位的不同之处,所以大家会发现在西方历史上会有这样那样的男爵(代表了广大地位较低的普通贵族群体),非常的多,但是获得大爵位如公爵、侯爵或伯爵的人却很少(代表了地位尊崇的大领主和皇族们)。相反,在中国获得公爵、侯爵和伯爵的人很多(一般多为开国功臣和宗室),被封为子爵、男爵的却很少。

英国哈里王子的封号为“萨塞克斯公爵”,这一爵位只有皇族可以拥有

通过考察中西方历史不同的政治制度,可以巧妙地化解这个困惑。

大一统与封建制下的五等爵位演变

在秦朝建立以前,我们可以发现公爵、侯爵和伯爵表现在诸侯国的地位和君主个人身份之上。譬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家分晋以后,魏斯、赵籍、韩虔三个晋国大夫被周天子册封为侯爵,于是三个人的称号立马变成魏文侯、赵烈侯和韩景侯,后来由于礼崩乐坏,各国君主又把自己的爵位提升为王爵,所以开始广泛称王。

这一点和欧洲历史大体一样,如欧洲历史上的布拉班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亨利提升为公爵以后,布拉班特就成为公国,而亨利又叫布拉班特公爵或亨利一世。布拉班特公爵这个称号就像魏文侯、赵烈侯和韩景侯一样体现了他的爵位和身份,也展现了国家的地位。

欧洲历史上的男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起初他只是欧洲国王或大封建主的附庸,那时候世俗贵族普遍被封为男爵。时间到了11世纪以后,男爵发生了一次分裂,男爵中那些和王室关系密切,拥有大量领地的大男爵开始转变为伯爵,从此以后男爵特指爵位最低的普通贵族。

在欧洲历史上公爵、侯爵和伯爵都是由王室成员和实力强大的大封建主承担,因此他们数量是极为稀少的。相反之下,男爵反而成为大部分普通贵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这是由于欧洲君主为了维持贵族群体的规模,因此广泛吸收了男爵群体,所以欧洲历史上男爵是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它代表了广大的普通贵族群体。

但是在中国情况发生了巧妙的变化,秦汉以来由于中国历史完成了分封制向大一统的转变,中国的爵位演变为荣誉称号,只封不建,相比之下欧洲历史上的贵族在获得爵位的同时,也意味着可以封邦建国——因此,这造成欧洲君主为了维持贵族力量的平衡,很少册封公爵、侯爵和伯爵这样的大爵位。

但中国大一统以后,由于分封制的废除,封邦建国的权利仅仅局限在宗室成员之中,如汉朝只有直系刘氏可以封邦建国,且享受最高的王爵。实际上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秦朝大一统以后,中国的贵族群体表现出精致化、上层化的特点。秦汉以来大爵位比比皆是,子爵、男爵两级则逐渐呈现不被重视和看重的趋势。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功臣、外戚往往会被授予公爵、侯爵和伯爵这样的大爵位。

如汉开始,王爵基本为皇族垄断,官吏外戚们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侯爵和伯爵,如萧何、张良这些开国功臣都是封侯,与西方封建制不同的是,这些侯爵不再被赏赐封地,更多的是享有食邑的权利,如萧何的待遇就为食邑万户。他们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但政治权利却遭到大幅度的削弱,不再和爵位挂钩,而是和官职挂钩,这是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汉以后的中国爵位除了是一种荣誉头衔,也是一种待遇的表现。

然而欧洲历史上漫长的封建制度导致贵族们的政治权利从始而终,封建贵族和领主们具有相当大的政治独立权,如在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的近千年的时间里,这个所谓的帝国实际上是由大量的邦国、领地、城堡和自治城市构成,中央集权几乎是妄谈,帝国统治犹如周天子一样有名无实。

但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以后,权力框架发生了变化,权力中心化且向上层转移,朝廷掌握了全国的最高权力,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地方则成为了附庸,不再像周朝时一样具有高度独立的政治权利,不再有自己的法律,自己的朝廷,自己的官制,郡县制取代了这一点。

中央集权下爵位失去了政治力量和权力

正因为权力的构架发生了变化,所以导致中国的爵位往后成为了一种荣誉称号,并不具备实际权力,仅仅只是享受待遇上的差别。而且中国古代的大爵位往往只授予给位高权重的大臣或开国功臣以及皇族,底层的官吏很难获得爵位,即便获得子爵、男爵这些爵位,含金量也不高。

因为按照中央集权的需求,中国的皇帝并不需要扩大贵族规模,反而需要裁减贵族规模。相比较之下,西方的君主为了抑制大贵族的力量,从而需要扩大小贵族群体的规模,以掣肘彼此。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五等爵位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变化。

如在汉朝时仅仅保留了侯爵,到了曹魏时期王、公、侯、伯、子、男又被宗室和功臣垄断,其它官吏只能获得往往只能获得县侯、乡侯、关内侯的称号。晋朝以后,司马家族在调整爵位时,在爵位前面上加上“开国”两个字,多用来酬谢开国有功的大臣,所以这时候出现了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这些爵位。

此后的朝代大体都沿用了这样的爵位制度,但这些爵位都只是表示地位和政治福利的荣誉称号,已经不具备实质的政治权力,因此也变得不再那么吸引人,这是爵位和权力脱钩的结果(如《红楼梦》中的荣国公、宁国公仅仅只是表示待遇和政治地位的荣誉称号,已经不具备封邦建国的政治权利)。但像在西方历史上,由于爵位和权力以及军事力量紧密有关,所以爵位不仅体现的是地位,也是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

如英格兰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任君主理查二世在位期间,其叔父兰开斯特公爵把持朝政,另一个叔父格洛斯特公爵也野心勃勃,这些都是欧洲历史上封建贵族力量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的爵位已经和权力脱钩,所以中国的皇帝们并不吝啬将大爵位封赏给臣子,因此中国历史上获得大爵位的臣子比比皆是,而西方历史上获得大爵位的人很少,代表普通贵族的男爵群体却很庞大。

拿体系比较完整的明朝来说,明朝建立后,光公爵就封了24个人,如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称号中虽有国,但并无实封,有封国的只有宗室成员,但他们都是王爵,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中央集权和封建制的不同权力框架。

明朝分封王爵的同时,也赋予皇子们巨大的政治权利,因此汉朝和明朝都采取了削藩政策

如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中央朝廷的统治形成巨大威胁,这一例子可以看出西方封建制下那些拥有大爵位的贵族们是何其强大,相比之下子爵、男爵则都是普通贵族,很难对朝廷形成威胁。另一方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下,像魏国公鄂国公这些大爵位都是荣誉称号,不具备实质的政治权力,进而对朝廷不再具有威胁。

因此秦汉以后,反而大爵位很多,小爵位反而不受重视了,这就是因为不再具备政治权力的原因,除了表示地位和待遇以外并没有多少含金量,最终造成了西方历史中拥有大量的男爵贵族群体,而在中国这一群体则并不受重视,简而言之是权力构架的不同导致的结果。



英国之类的欧洲国家,以前的那些伯爵、子爵之类的是怎么回事?
答: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

男爵,关于这个官衔
答: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

请问欧洲爵位的概念?比如男爵、伯爵、子爵等等是什么意思?
答:王者风范,男爵世家,男爵 是法国王室和欧洲贵族首选的专业健康男士养生品牌,是欧洲文化及文明的高度体现。他聚集了西欧顶级健康行业特 性,使男爵 专业男士健康养生项目有超越凡物精神展现,同时也将欧洲皇室的高贵、优雅和永恒的时尚经典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二零零五年将西欧 顶级男士健康品牌男爵引入中国,用国际化的视野和...

欧洲贵族制度的起源
答:来源: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 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 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

欧洲古代官职
答: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在中世纪的欧洲宫廷没有“女官”,而都是贵妇人的随身侍女。因为欧洲不像中国那样皇帝可以有无数嫔妃,封出许多个女官的官位。

功爵、侯爵、伯爵分别代表什么?
答:1、“公爵”的封号是贵族中的第一等级,最初,这个封号是给与那些部落的首领。此外,在未征服地区的比较大的领主依附或者被宗主国征服后也会被授予“公爵”的封号。此外,许多国家的国王在建国或者即位后,往往会出于自身的考虑,新分封一些“公爵”,例如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就是法国国王被迫分封给侵占...

谁能介绍一下西方贵族(公爵,皇室)的历史,习俗和象征?
答:德国部落受罗马影响,把各个部落首领拥为当地的大公爵(即大公),地方称为公国(duchy;大公国),大公爵(即大公)为一国之主。不久欧洲其他地区也建立了了许多公国,封了许多大公,如莫斯科大公。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封了他的儿子黑太子爱德华为第一个英国公爵。英国 Rex et ...

欧洲世袭爵位
答:后来传到欧洲其它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男爵是贵族中最低一级。在11至13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当时,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的大佃主,一概可称为男爵,并非国王所封。到了1387年理查二世时,男爵才列为正式的爵位。

中世纪欧洲贵族贵族的称号为什么也是公侯伯子男爵?
答:在现代的欧洲国家里,也没有“伯国”这种名称的国家存在。第五级:鳖稳(Baron)“男爵”(Baron)比“子爵”常见一些,读起来也更顺口。“Baron”这个词源于拉丁语“Baro”,意思是“战士、佣兵”,感觉上就已经很接地气了。男爵的领地按理说也可以翻译为“男国”(Barony),不过这种叫法基本不会...

欧洲中世纪公爵多吗?有多少公爵?
答:朗,格勒大主教,阿基坦公爵,诺曼底公爵,勃艮第公爵 ,昂古莱姆公爵 ,安茹公爵,奥弗涅公爵 ,波旁公爵 ,布列塔尼公爵,布罗意公爵 ,吉斯公爵,洛林公爵,蒙庞西埃公爵,萨伏依公爵 ,都兰公爵,布列塔尼公爵,几乎是独立的,萨伏依公爵是神圣罗马帝国王子,法兰西王国只有15个公爵头衔。以此类推,欧洲应该...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