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于禁在曹操阵营的地位有多高?

为什么说于禁在曹操诸将中地位最高~

这是不可能的,按官位来说,于禁是左将军,随便说一下其他几个名将,张郃是征西车骑将军,夏侯惇是大将军,曹洪是骠骑将军,曹仁是大将军大司马,官位都在于禁之上。按后人评价来说,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与其并排的还有徐晃、张辽、张郃、乐进。更何况,于禁在襄樊之战曾被关羽打败随即投降,被关押在江陵。后来吕蒙袭取荆州,于禁到了东吴,再后来才回到魏国。当时襄樊之战另一名大将庞德宁死不降,曹操在得知这件事后,哀叹许久,说庞德才归附自己不久还能以身殉国,而于禁跟随自己三十年反而不如庞德。等于禁回到魏国后,当时的皇帝曹丕还羞辱过于禁投降这件事。于禁羞愤因病去世。所以说,于禁在曹操诸将中的地位不可能是最高的。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曹操麾下名将众多,其中有一位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于禁,本是曹操心腹大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生之中只打了一场败仗,无奈走投无路之下率3万部众选择了投降,为什么却遭到魏蜀吴三国羞辱?原因很简单。
  于禁,这位曹魏名将,是曹操原从将,从曹操起兵之后就一直追随,他是从曹操阵营里是从最低级的小军官,一点点往上走的,从军司马,杂号都尉,杂号校尉,裨将军,偏将军等一点点晋升。作为武将,最重要的就是军功。而于禁的军功可以说是早期曹操麾下将领之中,表现最突出的。因为于禁从很早开始,就经常单独领军作战。最早的单独领军作战记录,为193年,讨伐徐州陶谦过程中,独自领军攻拔广威(县级行政规划)。
  之后的于禁基本上是完胜状态:有:破吕布二营,破高雅,斩刘辟、黄?p,斩桥蕤等四将,宛城遇袭后负责殿后,斩眭固,以二千兵马守延津拒袁绍,甚至与乐进率少量兵马,攻破袁绍几十个据点,使得曹操在黄河北岸立稳了脚跟,为之后的曹袁对决打下了基础;攻破杜氏津,在曹袁相持阶段打破僵局,平东海叛,降梅成,后督运粮草,夺朱灵兵。216年,于禁封左将军,假节钺。成为当时曹操麾下外姓将领之中头号大将。
  然而,在公元219年,樊城之战,于禁被俘,成为他一生的污点。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围主,曹仁苦苦支撑,国之宿将于禁率精兵七军疑似五万人(根据《三国志·吴主传》“羽以舟兵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可知,七军有三万人以上。紧急来援,结果才刚扎营,五万精兵就被暴涨十几米的汉水所淹,近乎全军覆没,樊城的城防也因此受到了很大损害,庞德殒命,于禁投降。举国震悚,曹仁险些打算突围逃走,曹操几乎欲迁都。
  于禁之败,险些导致了曹魏的国运之败。而于禁投降的结果却遭到魏蜀吴三国羞辱。于禁既然投降关羽,按理说应该追随关羽继续征讨樊城,然而却被关羽直接软禁江陵,这跟俘虏完全就没啥区别,着对于投降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大脸的。后来关羽败亡,于禁就从蜀汉的俘虏变成了东吴的俘虏,还被东吴虞翻羞辱;最后于禁被孙权遣返回国,此时此刻于禁身形消瘦,头发胡子都全白了,而遭受其他人的嘲笑。连曹丕都不放过于禁,让其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
  于禁为什么这么凄惨?原因应该有几点:

  第一:身份地位太高,投降存在质疑
  于禁在公元219年前,绝对是曹操麾下的头号大将,地位之高,绝无仅有。尤其是跟随曹操30余年的老人,没有想到在生死存亡关头,在体现忠君大义的时候,选择了投降。虽然投降的说法很多,但是投降确实是事实,这是东吴和曹魏等方面都不能原谅,甚至鄙视的。连曹操感叹道:“于禁跟了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时,还不如庞德呢?”由此可见,于禁是很难被原谅的。

  第二:反差太大,被庞德衬托的更无忠义
  于禁一直是厚重的形象,而且非常严于律己,这样的人物,在遇到险境时,应该会以死报国才对。很可惜,没有。而作为一位降将的庞德,却在时关羽劝降时,大骂关羽,说是宁可做魏国的鬼,也不做敌人的将,宁死不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禁被庞德衬托的更无忠义。

要说到于禁那这个于禁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了,当时的于禁可以说是曹操身边的红人,当时关羽率军围攻襄阳和樊城的时候,于禁就是受到曹操的指令然后率军前去援救曹仁,但是没有将曹仁救出来反而把自己留在了哪里,但是于禁和庞德不一样,于禁为了活命举手投降了,这件事情让曹操知道了反而说于禁不行,这就比较不厚道了,在生死关头谁都想要活命,反正我觉得于禁的做法没有任何的错误。

通过这件事就能够看出来即使是你以前在曹操那里有再多的战功,或者是和曹操关系再好你的职位再高,遇见这样的事情曹操也会认为你是不行的,那这样就能看出来曹操是一个啥样的人了,那要说于禁为曹操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光是军功就能让于禁变得非常的有地位,而且当时的于禁可是一直追随着曹操的,可想而知于禁的地位有多高。

而且于禁是很早就跟着曹操打江山的人,曹操都会将职位分给于禁作为对于禁的奖励,毕竟于禁的功绩大家都是知道的,慢慢的于禁已经做到了左将军的位置,而且当时曹操还给于禁一个假节钺,这个在当时可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君主亲临,那你可以想象一下于禁的地位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

所以说从上面的事情就能够看出来这个于禁在曹营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也就是仅次于曹操的一个地位了,这可是非常有面子的一个地位。



很高的了,他是曹操的左膀右臂,对曹操忠心耿耿,所以曹操对于于禁也是很信任很重用的了。

被称为五子良将第一人,并且在曹操被封为魏王之后就升他为左将军,假节钺,这可是非常高的职位了。

很高的,虽然没有司马懿军师联盟那么高,但是于禁的能力也是值得赞扬的。

被称为五子良将第一人,地位是非常的高,曹操对他也是非常的信任。曹操高升后他也跟着高升了一截。

于禁跟随曹操三十余年,曹操对他到底有多重视?
答:于禁在军中最守纪律,经常以黑脸面对军中之人。而这样的方式在军营之中并不是很受欢迎,经常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安静,有种班主任突然来了,班级就会立刻安静下来的感觉。曹操当年有一个很讨厌部下朱灵,让于禁去收编。于禁当时就只带着十几个人去了。要知道三国时期,手头上有点兵,任何一方的势力都是...

三国深受曹操器重的名将于禁,为何结局如此凄惨?
答:古人最注重气节,而他却丢失了。第二个原因是曹丕主政时期,从唯才是举,变成了世家大族所控制的九品中正制,他所重用的人不是有才就能当官的人了,他更注重出身和地位。曹丕把于禁当做反面教材,虽然当时曹操不认为于禁是真投降,但是他一而再而的投降,曹丕对他失去信心。笔者认为如果于禁在投降关羽...

三国时期曹操治下的六大战区,以及最高统帅都是谁
答:三国时期,各方势力涌动,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曹魏在三国之中势力是最强的。而曹操可以说是汉末第一人,同样也是三国时代最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曹操手下人才辈出,在曹操在完成北方统一后,他便将治下境内所属划分成战区的形式,以应对战时的需求。可以及时面对策略的需要。曹操将他统治的地方划分为六...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生平简介
答:建安二年(197年),于禁随曹操至宛,张绣投降。旋即张绣复叛,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军队忽然袭击,应付来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乱。唯独于禁约束部下,且战且退。一些士卒虽然战死了,于禁也不允许散乱。还没有退回曹军大本营,于禁路上发现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一问之下,原来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

于禁是曹操的心腹,为什么却三番五次的叛变?
答:于禁,字文则,东汉末年泰山郡钜平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与张辽、徐晃、乐进、张郃被后世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对应着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位。于禁原为济北相鲍信手下,后来被王朗推荐给曹操。在曹操手下的于禁,在曹操扩张势力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的战功,以执法严格而出名,并被曹操称赞。...

一降毁所有:三国名将于禁屈辱的最后岁月
答:于禁攻克了广戚,曹操就大大方方地任命他为陷陈都尉。其后,在与吕布争锋的岁月里,于禁的诸多表现都让曹操赞赏不已。当然,最让曹操刮目相看的是宛城之变中,于禁表现出来的古名将风度。张绣降而复叛,突然向曹操的阵营发起袭击。当夜,曹操军大乱,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曹操的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均...

于禁去祭拜曹操,看见墓前的几幅画像后,为什么羞愧而死?
答:曹操死后,于禁归国以后去祭拜他,但是曹丕特意在于禁祭拜时给他看了一幅画,画中场景正是他之前一直过不去的那一场输掉的代表耻辱的战争,觉得无地自容,因此一病不起,一直念叨着愧对太祖,不久后就病逝了。吴蜀魏,乱世三国,每一个国家都是名将如云猛将如虎。更是有蜀汉五虎将曹魏五良将,这时位...

三国时期曹操治下的六大战区都是哪些,最高统帅都是谁?
答:三国时期,各方势力涌动,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曹魏在三国之中势力是最强的。而曹操可以说是汉末第一人,同样也是三国时代最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曹操手下人才辈出,在曹操在完成北方统一后,他便将治下境内所属划分成战区的形式,以应对战时的需求。可以及时面对策略的需要。曹操将他统治的地方划分为六...

如果关羽在曹操阵营不走,他的地位,能超过夏侯惇和张辽吗?
答:关羽是汉末三国名将,是刘备阵营首屈一指的大将,地位在诸将之上,理所当然地成为武将中的一哥,无人能比。假如,关羽一直不离开曹操,他在曹操阵营的地位,会和谁相当?能超过夏侯惇和张辽吗?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败走,投奔了袁绍,关羽被曹操俘获,关羽投降了曹操,随后,曹操封关羽...

曹操账下名将如云,为何偏偏错看于禁统领七军呢?
答:于禁早年虽然是鲍信的部下,但是因为鲍信与曹操的良好关系,特别是鲍信迎曹操担任兖州牧,让曹操拥有了第一块地盘和根据地,因此鲍信所部与曹操的关系一直比较亲密。在鲍信为救曹操而战死之后,于禁经由王郎推荐加入曹操阵营。因此可以说,于禁是最早一批进入曹操阵营的外姓将领,因此自然深受曹操器重。自于禁...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