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降将无数,为什么于禁投降是其一生的污点

三国时期很多降将,为什么于禁投降是其一生的污点~

于禁,字文则,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于禁回魏后,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当时于禁的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脸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
三国时期武将投降的事情很多,许多名将都有投降经历,就比如襄樊之战中的关羽跟庞德,他们都投过降,为何于禁的下场如此之惨呢?

一,对不起旧老板曹操
公元219年,关羽攻樊城,于禁与庞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时大雨连绵,汉水暴涨,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于禁和众将登高坡望水,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关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随即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
庞德大骂关羽而宁死不降,庞德向关羽说:“竖子,什么叫投降!魏王率领雄兵百万,威振天下。你们的刘备只是庸才而已,岂能敌魏王啊!我宁肯做国家的鬼,也不当贼人的将!”逐为关羽处斩。曹操得知后,哀叹良久,说:“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于禁是早年追随曹操的将领,是曹操自己发掘的名将,在外姓诸将中待遇极高,很受信任,襄樊之战时,于禁已经官至左将军,受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而言,曹操应该来说都是对得起于禁的。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关羽之后,才会发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的哀叹。

二,与庞德反差太大
庞德很早以前就是马超的父亲马腾手下的人,后来跟着马超继续打仗,后来马超起兵,结果马腾被杀,而庞德在马超手下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在后来马超被曹操击败投靠张鲁的时候,庞德也跟着去了,但是之后马超离开张鲁的时候比较匆忙,而庞德当时正好生病了,没有跟着去,于是两人分道扬镳了。
之后马超投奔了刘备,而庞德在张鲁被曹操击败之后,就转而投靠了曹操,而曹操对他非常看重,他也是一直誓死效忠曹操,哪怕是死也不愿背叛曹操。
当曹仁被关羽包围在樊城时,庞德为征西都先锋,随左将军于禁引军赴救。其时诸将皆以庞德兄长庞柔、故主马超均在蜀,都怀疑庞德有贰心;况且庞德的家人都在魏国,所以庞德抬棺决死,遂力斗关羽父子,又箭射关羽,深为关羽所忌惮。
后庞德被关羽所擒,宁死不降;而于禁的投降,使得自己的失节被无限放大。

三,二度投降且无功
于禁投降关羽后,不久吕蒙攻破江陵,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
有次于禁和孙权同骑马出行。虞翻见二人并排十分不满,大骂于禁只是俘虏,没有资格与孙权并排;更手持马鞭要鞭挞于禁,孙权立刻喝止。随后孙权在楼船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演乐曲时伤心流泪,虞翻又指于禁是装可怜。于禁虽为他所恶,但犹赞叹其忠义。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孙权称臣。公元221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于禁回魏后,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当时于禁的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脸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谥号是厉侯。

于禁一生征战,出生入死,为曹魏立下功劳无数,而晚年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不可谓不悲哀。

因为很多将士在投降之前都会挣扎反抗,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投降,而于禁是未站而降。第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本身于禁投降,对于战争这件事情来讲是很正常不过了。再说于禁的对手是当时三国中武将里可以说排行第一的关羽,被水淹七军,投降实属无奈,也没有做困兽之斗的必要。

第二,于禁投降关羽之后,吕蒙白衣过江,荆州被孙吴所取,在战俘营里的于禁又被抓到了东吴。于禁也想洗白,关羽不死,他跟着关羽混一路高歌猛进,蜀汉复兴,没准历史上于禁就会成为季汉名将。在东吴时期,于禁也不过是个被软禁的闲散之人,后来被遣送回到魏国,更是被人唾骂毫无出头之日。

第三曹操可能是刘备那样的人,可是曹丕却绝不是。虽说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可是有的时候,太祖也是很宽宏大量的,第四,舆论的力量让庞德再也没法抬起头来。在魏国,因为曹操的否定,魏国不待见于禁。在吴国,因为虞翻的狂言,吴国人也觉得于禁不咋滴。

其实,当时对于禁的评价全都来自于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往下俯视,所以才说的那么道貌岸然。对于一个主帅来讲,战争的胜利是很重要的,可是士兵的生命也是,当初关羽水淹七军,投降,是保全手底下人生命最好的选择。很多时候,大义凛然的死,要比苟且偷生的活来的容易的多。烈女晚年失节,不如娼妇一时从良。

于禁、张郃两人是典型例子,于禁追随曹操从弱小走到强大然后投降了关羽、张郃是曹操强大时候投降曹操的。于禁惨败给了关羽,丢了重要城池,对曹造成非常大的麻烦,加上当时或许是有退隐之心,怎料关羽兵败,吴放他回曹,回去后备受冷眼,曹操说过认识于禁30年,最后却不如认识不久的庞德忠心,曹死后曹丕继位让于禁去给曹守灵,守灵的地方有关羽像,于禁心中有一股闷气 郁郁而终,没多久就死了,只能说他选错了。

于禁为什么要投降?
答:不论于禁有没有真心投降,但投降毕竟是事实,而他身旁又是不屈节而死的庞德,其形象自然一落千丈。于禁和庞德同为魏军将领,又同被俘虏,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便是于禁的含糊不清的投降和庞德真真切切的就义,以普通的世俗眼光和“善恶二元论”来看,自然抑于褒庞,无可厚非。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好...

三国时期的降将那么多,为什么于禁的下场最惨呢?
答:三国时期的降将那么多,于禁的下场最惨,究其原因,有三:1、曹魏势力的薄情寡义,2、自己所处的位置,3、和其它降将身份不同。于禁,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曹操刚开始打江山的时候,于禁就跟随着曹操,历下了大大小小,非常多的战功,对曹魏集团,有很大的贡献。但,因为他怼关羽的时候战败被俘,导致...

三国演义中于禁为什么要投降 于禁在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答:《三国演义》中于禁之所以投降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怜惜手下将士,愿以自己一人的名节去换取众将士性命。于禁带兵打仗多年,这次出兵是在他修整长达数年后的再次出战,不幸水淹七军后,于禁看着将士们死的死残的残,还有众多淹死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于禁的心中掀起波澜。最近几年他以修整为主,上战场厮...

《三国演义》中于禁为何要投降?于禁又是怎么死的呢?
答:《三国演义》中于禁之所以投降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怜惜手下将士,愿以自己一人的名节去换取众将士性命。于禁带兵打仗多年,这次出兵是在他修整长达数年后的再次出战,不幸水淹七军后,于禁看着将士们死的死残的残,还有众多淹死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于禁的心中掀起波澜。最近几年他以修整为主,上战场...

为何降将极多的三国时代,只有于禁的投降成为了污点?
答:三国时降将极多,独于禁这么苦,基本就死在这事上头,是因为: 首先,曹操对他的投降不爽。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于是曹丕就懂了,就故意让于禁羞愧死。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于禁 实际上,于禁投降后,又因为荆州...

为何降将极多的三国时代,只有于禁的投降成为了污点?
答:因为很多将士在投降之前都会挣扎反抗,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投降,而于禁是未站而降。第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本身于禁投降,对于战争这件事情来讲是很正常不过了。再说于禁的对手是当时三国中武将里可以说排行第一的关羽,被水淹七军,投降实属无奈,也没有做困兽之斗的必要。第二,于禁投降关羽之后,...

三国于禁为什么投降
答:为了活命呗~你看庞德,不投降就死了。

三国中降将无数,为何于禁投降不被原谅呢?
答:第一点,于禁不是普通小兵卒。于禁的身份不一般啊,他要是个无名无姓的小兵,他要是个一笔带过的小统领,他要是个曹操根本没见过的将领,倒也不会一直被骂。毕竟,那个时代投降是很正常的。于禁是什么人?是曹操很喜欢,很器重的人,是曹操很信任的人。中国自古都是讲究忠信的,曹操作为大老板,给...

于禁为什么会投降?
答:无论从个人、从身家、从对后代等等各方面的交代来说,投降都是最差的,其在曹魏方面的一切都将受到影响,对家世、儿女等的影响更大。如果只是看《三国演义》容易理解成曹魏如何不好,甚至要完了,所以觉得于禁很可能投降。但如果多看看记述那个年代的其它书籍,就会发现,其实那时曹魏实力强大,襄樊之战...

三国中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为什么会投降刘备?
答:谥为厉侯。 我觉得于禁的投降应该不是单纯的被水淹而怕了,应该有其他的原因吧,但是可能泰斗了,这就要大家一起考虑了,附历史上对于禁的一些评价: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三国志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 曹操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