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的诗眼是什么?

陶渊明饮酒的诗眼是什么~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诗眼是“心远”二字。

作品原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这首诗的诗眼是:悠然见南山。尔,代词,这个、这样一定意思。在诗作中指代首二句所描绘的情境。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写道:“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以"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也比喻处事在紧要处下气力。这说的是作画。“书画文章,盖一理也”,也有“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范温《潜溪诗眼》)的情况。这“一处”,就是诗眼和文眼。

首见"诗眼"一词,是苏轼的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但最早提出这一主张,则是黄庭坚移植禅家“句中有眼”之说。黄庭坚以后,诗人尤其是江西诗派诗人言“诗眼”者甚多,他的学生范温的一部诗话著作更名之为《潜溪诗眼》,主旨是从句法分析入手寻求诗的义韵。后来郢书燕说,人们把“诗眼”理解为句中精彩的字眼。今天,辞海对“诗眼”的解释有二:诗人的艺术鉴别力。范温《潜溪诗眼》即取此义。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本文所说的“诗眼”是指后者——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主意”在这里是“主旨”、“主题”之义。

诗词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抓住“诗眼”。“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元代刘秉忠《读遗山诗》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词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其实不仅写诗如此,读诗也是如此。古诗词,由于其语言精练、意在言外等特点,以及时代隔阂、背景不清等原因,今天的学生乃至老师对其义韵往往不甚了了。有时即使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也未必理解其精髓。例如笔者,很早就会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但是一直把它当作写洞庭湖水天浩淼景色的风景诗,根本就不了解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来得知其诗眼是“欲济”,而“欲济”就是想做官时,便豁然开朗。因此更加认识到,如果我们悟得诗眼一处,其他妙处往往也就如画龙点睛一般,境界全出,也会有“百川春水自东流”的感觉。语文教师诗词教学的功夫,也往往就表现在抓准“诗眼”,然后围绕“诗眼”作文章。

下面以新课本初中第五册第30课《诗词五首》为例,谈谈这个问题。这一课包括五首诗词:陶渊明《饮酒》、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行路难》、白居易《观刈麦》、范仲淹《渔家傲》。

陶渊明《饮酒》的诗眼是“心远”二字。

所有内容都围绕着它。于是我就围绕“心远”二字设计教学过程。疏通字面意思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破折号后是答案,下同):

陶渊明为什么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因为"心远"。

"心远"是什么意思?——思想感情远离世俗。

你认为"世俗"之"俗"突出的表现是什么?——爱钱,爱权,爱名,爱富贵荣华......。

诗人"心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弃官归隐,"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其实也是“心远”的结果。

陶渊明为什么是"采菊"而不是采别的花(他为什么特别爱菊)?——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它象征不同流俗,象征品格高洁,正符合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生活的心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认为其中的"真意"是什么?怎么会"欲辨已忘言"呢?——"真意"是远离官场的黑暗与卑鄙龌龊,使心灵得到自由和平静。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真意,又何必用言语表达呢?不是真的忘了,不屑于说而已。“心远”竟至于此!老师提示:此句意思源于《庄子》:"大道不称,大辨不言。"

在此基础上归纳本诗主旨:表现弃官归隐后心灵得以自由平静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享受。

这样扣住“心远”二字设计教学,不但理解深刻,而且事半功倍。它好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口一突破,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眼是“欲济”二字。

于是就把它作为理解这首诗的突破口:

"欲济"和"无舟楫"比喻什么?——"欲济"比喻愿意出来做官,"无舟楫"比喻没有人推荐。

与“欲济”相对的是什么?——是“端居”。

那么前四句写洞庭湖水天相接、浩瀚无涯的气势意图何在?——为下边的抒情做准备,引出"欲济"。

根据"欲济"的动机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字面是什么意思?另有什么含义?——字面意思:坐着看垂钓的人,白白地有羡慕鱼儿的感情。含义:自己也是一条"鱼",等待着当政者来"钓",也就是希望能得到宰相张九龄的引荐而出山为官。

那么孟浩然被"钓"走了没有呢?——后来张九龄果然请孟浩然参加他的幕府作僚属。

这时教师说明:原来,这是一封绝妙的“求职信”。——全诗借景抒情,表达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它的绝妙就表现在:运用比喻,曲折委婉而用意分明;洞庭湖秋水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以为铺垫导引。

李白《行路难》的诗眼就是“行路难”三字。

但此诗的突破,须先从介绍背景开始: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这时再提出:“行路难”的“路”指的是什么路?答案:人生之路。这个突破口打开了,其他问题就如破竹了:

诗的开头并没有写“行路难”,而是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这是什么意图?——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离京饯行。

"金樽"、"玉盘"写饮食器具之精美;"斗十千"、"直万钱"写酒菜之珍贵。可是,面对这样的盛宴,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为什么?——因为人生之路不平,因为内心感情不平,也就是因为“行路难”。

那么哪一句是直接写“行路难”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话比喻什么?——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抱负时,却又"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吗?

既然“行路难”,为什么又写"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话是指哪两个人和事?有什么含义?——一位是吕尚(姜太公),未被周文王重用时,曾在渭水垂钓;一位是伊尹,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它的含义是:虽然“行路难”,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这是诗人在鼓励自己: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也曾经“行路难”,要有这样的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最后归纳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不平;表现追求理想的倔强、自信与执着。

白居易《观刈麦》的诗眼是一个“愧”字。

但这一点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须从“观刈麦”学起:麦收是北方农村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农村全家出动辛苦劳作的画面。请说说下面这些人分别在做什么:男人——在南冈(割麦);妇女——荷箪食(饷田);儿童携壶浆——(相随饷田)。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相当于记叙文中的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相当于环境描写。烘托农民劳作之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天这么热,他们怎么会"不知热"呢?——不是不知热,这样艰苦的劳作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用"不知热"衬托他们所受的苦太多太多。这一句,诗人真实细致地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难以诉说的辛酸。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的是什么心理?这种心理令你想到哪一句诗?——十分珍惜白天能干活的时光,想多干一点活,即使累得精疲力尽,脚下还蒸腾着热气,背上灼烤着日光。令人想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但最苦的还不是这些辛勤耕作的农民,更苦的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前面的苦,只是一种衬托!相对于此,还是一种"幸福"!

哪一句说明了造成贫妇人的不幸原因?——家田输税尽。

通过这个贫妇人的形象,诗人揭示的是什么社会问题?——揭示的是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借此表达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讽喻当政者,希望他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学到此处,我们可以讨论诗眼“愧”的问题了。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谁?——从表面看,是白居易;但实际上,这句运用了"讽喻",其主语还应该有当政者。白居易只是"吏禄三百石",就"念此私自愧",那么吏禄"万钟"者岂不更应"念此私自愧"吗?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不能忘"什么呢?——不能忘百姓的疾苦,不能忘百姓的供养,不能忘为百姓做事。

然后归纳主旨: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讽喻当政者解决赋税过重问题。

然后再讨论: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讽喻当政者解决赋税过重问题这二者中,哪个是主要的?——讽喻是主要的。白居易当时只是九品的周至县尉,人微言轻,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寄希望于官高权重者。但又不便于明说,便委婉讽喻--写自己的同情也是为了引起当政者的同情;表示自己的惭愧也是为了引起当政者的惭愧。

最后用白居易的诗歌主张证明这一点。白居易《寄唐生》一诗写道:“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由此可知,写这首诗目的是讽喻,写“观刈麦”的情景,也是为了讽喻当政者解决赋税过重的问题。

范仲淹《渔家傲》的诗眼(或说“词眼”)是一个“异”字。

理解这一点,也须从介绍背景开始:北宋时,辽和西夏不断进犯。宋王朝的畏敌退让政策,更使他们得寸进尺,侵扰不已。1040年到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略,功勋卓著。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诗人写出这篇绝妙好词。

然后直接切入:上阕起统领作用的是哪一句?哪一个字?——是"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特别是一个"异"字。

风景“异”在那里?——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衡阳雁去无留意"有什么作用?——雁尚无留意,人留更出于不得已。表现边塞的荒凉和生活的艰苦。

"长烟落日孤城闭","孤城"为什么要"闭"?——因为荒凉;因为有敌情(杜甫有"孤城早闭门"之句)。

下阕与“异”字有什么关系?——是“风景异”的背景下产生的感情。或者说上阕是写“异景”,下阕是写“异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表现将士们什么情绪?——思乡之情。有家不能回,只好借酒浇愁。

将士们为什么不能回家?——燕然未勒。"燕然未勒"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境内。勒,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们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报国激情。

"将军"和"征夫"为什么"白发"?为什么流泪?——因为壮志未酬,因为思念家乡。

最后归纳主旨:表现边塞将士的思乡、报国之情。

抓住诗眼(包括词眼),对阅读诗词和进行诗词教学有多种作用。或画龙点睛,或势如破竹,或事半功倍,或化难为易,或深入理解,或准确把握,或提高修养,或增添情趣,或豁然开朗,或促进迁移……不一而足。

怎样去提炼诗眼?诗眼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很很难回答的问题。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那是从作诗炼句的角度而言,不无道理。但又未免偏颇。“僧敲月下门”,眼在第二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眼在第四字,"身轻一鸟过",眼在末尾,“心远地自偏”,是在开头,《行路难》,又在题目,《沁园春 长沙》,“谁主沉浮”四字是眼;《沁园春 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是眼……。应该说,提炼诗眼,并没有一定之规可循。做为阅读和教学诗词者,最关键的,应该具有一双“慧眼”。“慧眼”的形成,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学识,更要下相当的苦功。

这是一首田园诗。
理解全诗抒写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
“心远”是全诗的诗眼,体会其中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诗中情景交融的自然天成特点。
诗中“而”字的转折意味和“见”字的无意心态。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心远

饮酒中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全篇纲领?
答:结合陶渊明的背景,我们知道他是“隐者”的代表。《饮酒》通篇描述的是陶渊明所向往并推崇的隐居生活,而”心远“则恰恰契合了陶渊明所代表的”隐士“身份的品质——不慕名利,不求功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内心向往的是纯净的世外生活。

饮酒·其五陶渊明的诗眼是什么?
答:“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原诗:《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

饮酒其五中什么一词写出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淡泊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饮酒其五中"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淡泊,全诗的诗眼是“心远”因为全文围绕着“心远”来展开

陶渊明的《饮酒》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解释: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心远地自偏”为全诗诗眼。

饮酒其五全诗构思起纲领作用的是
答:饮酒其五全诗构思起纲领作用的是心远。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忘世(开始四句)。...

陶渊明饮酒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心远"是什么意思?——思想感情远离世俗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饮酒》中“心远”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它统摄全诗,不仅对...

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答:"心远"是什么意思?——思想感情远离世俗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饮酒》中“心远”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它统摄全诗,...

《饮酒》这首古诗的诗句是什么?
答:陶渊明先生所作<饮酒>共二十首:饮酒(其 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 日夕欢相持。饮酒(其 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

《饮酒》其五 (1)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2)这首诗表达上的...
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个设问句,朴素自然,揭示了全诗的中心---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诗人的心境超脱世俗才感受到的。“心远”二字,乃是诗眼,它点出了境由心生的道理。就这两个字本身看,它平实无奇,实则是生花妙笔,与全句乃至全诗意境自然融合,成为点睛之笔。“采菊东篱下,悠然...

《饮酒》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悠字是本诗诗眼.为什么?
答:“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