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曹操到底有没有真正杀过吕伯奢人

历史上有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史实吗??求各位大大赐教~

历史上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史实。
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原文写道:
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译文:太祖因为行刺董卓失败,于是就不辞而别,逃回故乡。骑着马去故友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他的儿子与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取马和物,太祖亲手杀死数人。
从《魏书》上的记载可见,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自动防卫,不像是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就为了自己的一个疑心就杀人全家,毫无道义可言。

扩展资料:
任何历史,无可置疑的内容,通常只有那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而所有的历史细节,通常都是一个个的罗生门。同样的一件事,由不同的人记录下来,它肯定是存在巨大的差别。
我们看到的古代史,常常有确切无疑的历史细节,无非是因为当时留下的历史资料太少。换而言之,许多时候只有官方统一口径的版本(正史),面对相关内容,不论它可信不可信,我们也只能认为它是可信的。
因为我们不相信它,还能相信谁呢?事实上,《三国志》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吕伯奢这个人。以当时的那种印刷、传媒条件,以皇权政治的文化管制,最后关于三国的历史,我们只能看到官方编写的《三国志》。
对于历史细节,通常就如一句歌词所说,你我都以为知道事情的真相,其实,你我听到的都只是一个传说。历史书上完全可信的内容,只有那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
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就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争议的内容。比如,某年某月,曹操离开洛阳城;某年某月曹操在关东组织军队讨伐董卓;某年某月,曹操与袁绍等人率军讨伐董卓....。
再说得细一点,就是某年某月,中央政府发表了什么文告(史书原文抄录);某年某月,中央政府发布了什么重大人事任命;某年某月哪些高级官员参与了某件事....。
其它内容呢,通常都是应该存疑的。尤其是当事人的私密对话、或是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就更应该存疑了。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史料丰富,相关内容肯定都是一个个罗生门,因为各方的记述,肯定是天差地别的。
曹操杀了吕伯奢。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呢?具体过程是什么?曹操一系的人,自然会把它记述的充满了正义;反对曹操的人,自然会淡化、否定它的正义性;丑化曹操的人,更会把它记述的充满邪恶。哪种版本可信呢?常常是无法确定的。
从裴松之引用的相关内容,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曹操历史形象的变化。在开始,曹操是以伟光正的形象出现,所以他杀吕伯奢家人时,那是完全代表了正义,因为吕伯奢一家人,是标准的反面形象。
再后来,曹操的形象,多少有些不光彩了。因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人,只是因为曹操内心的猜忌。再后来,曹操的形象,就更不光彩了。因为,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更说出了千古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再后来,曹操的历史形象,就更差劲了。因为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在舞台上的形象就是大白脸了。所以有关吕伯奢的故事,就有了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版本。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吕伯奢的社会地位,有宋太公高吗?肯定高的去了。宋太公结交的是些什么人?无非是个县都头、县令罢了;吕伯奢结交是什么人呢?那是副国级、省部级的官员。
而在这个故事中,吕伯奢实在好像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头;所以贵客来了,家里连酒也没有,更需要吕伯奢亲自骑着驴出去打酒。
当然了,吕伯奢的儿子,也就是几个普通村民,客人来了,竟然不懂得招呼客人,都跑出去杀猪了。就这种人家,怎么可能与三公级的官员是朋友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伯奢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董卓入京,窃取朝政,开启了东汉末期更为混乱的局面,也是这一年,曹操逃离洛阳,东归陈留,拉起一支队伍,参与讨董战事中,不过在曹操东归途中,路过好友吕伯奢的家,演义中提到了,曹操因为起疑心,杀了吕伯奢全家,再度出逃,并留下了后世被人熟知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那么曹操到底有没有杀吕伯奢一家呢?如果杀了,那么是因为什么原因杀的呢?
首先要说的是,历史上曹操并未行刺董卓,他只是拒绝了董卓封的官,选择隐姓埋名出逃,曹操预测到董卓作乱之举难以长久,跟着董卓混,最后容易自己也搭进去,所以他只能出逃洛阳,东归陈留。
而且曹操于陈留起兵的原因是董卓擅自废掉了汉少帝,有这么一个天大的借口,曹操才散尽家财拉起一支队伍,开始拉拢各方讨伐董卓,但是你能说曹操刚刚出逃时就有这想法吗?如果不是董卓太过分,废了汉少帝,曹操也得不到这个机会吧。


总的来说,曹操刚出逃洛阳的时候,一来没有行刺董卓,二来没有征讨董卓的必要动机,而且估计当时不愿接受董卓给的官的人很多,董卓有必要下令追杀逮捕每一个人吗?当时董卓才算勉强掌控朝堂,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到京师以外大部分地区。
《魏晋世语》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
《魏晋世语》记载了曹操在东归途中路过中牟时被抓住过,演义里写的是陈宫,私自放了曹操,这里多说一点,中牟在吕伯奢家以东,也就是说,吕伯奢事件发生在此之前。
这里写中牟的“掾”,也就是中牟县的辅佐官员得到了董卓的书信,要缉拿曹操,但是个人感觉不合理啊,董卓怎么会给一个小小的佐吏写信,正常应该是以朝廷名义下达的布告,董卓私下写信给中牟县的官员这是什么个情况?所以我个人认为,曹操在中牟被抓不假,但是董卓所谓的缉拿信件还没有到。


话说回来,关于吕伯奢一家被杀事件,《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是其他史料是有所涉及的。
《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魏晋世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三处记载,都是裴松之在引注《三国志》时所采纳的,也都明确了一件事,那就是曹操在吕伯奢家真的杀人了,不管动机如何,杀人后,曹操如何的后悔,但是都离不开杀人这一事实。


尤其是《魏书》的记载,更是给了足够强的史料基础,《魏书》是曹魏时期,王沈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的,所以在言语间都是对曹操的维护,简单来说,就是故意漏掉表现曹操品行不好的小事,对于严重损害曹操形象的事件,一定要找到理由,多方维护。
所以说在《魏书》里面,记载吕伯奢事件中,曹操完全是正义的,是被迫出手的,只不过记载也存在严重的逻辑不合理,首先是既然是好友之家,好友而儿子竟然带着人想要抢断曹操的财物,这能是好友之家吗?曹操这么机警的一个人,回去投靠一个靠不住的好友家。


再者曹操不是自己,还有数人跟随,曹操也是人多势众啊,而且是军旅之人,吕伯奢儿子犯傻了?要抢劫曹操的财物,最终被反杀?所以说《魏书》的记载更多的是隐藏曹操杀人的真正意图而已。
但是必须要知道的是,既然《魏书》都没有回避曹操杀人这一现实问题,那么也就是说曹操的确在吕伯奢家杀人了,但是具体杀了多少人,为何杀人,就不得而知了。
《魏晋世语》和《孙盛杂记》都是说曹操因心疑,而杀了吕伯奢一家,但是有意思的是,三处记载,都没有说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因为吕伯奢不在家,当然不是说吕伯奢去买酒肉了,能跟曹操是好友,家里怎么会没有酒呢?
唯独不同的是,《魏书》里写但是吕伯奢不在,也就是吕伯奢不知道曹操来到自己家,而《魏晋世语》则透露出另外一个意思,也就是在曹操到了吕伯奢家后,吕伯奢出去了,因为什么没有记载,反正是出去了,留下儿子招待曹操,这让曹操起了疑心。


综合《魏晋世语》和《孙盛杂记》的记载来看,当时的情况可能是,曹操因为吕伯奢出去了,吕家准备招待曹操时动静太大,“闻其食器声”,注意不是因为杀猪啊,总之就是声音太大,而且是在晚上,所以曹操提前动手了,杀吕伯奢一家,还说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所以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过于紧张的曹操,抱着宁可错杀,不肯放过的想法,杀了吕伯奢一件,毕竟他是“间行东归”,也就是走小路,按理说他应该不知道董卓是否下达了缉拿自己的布告,他只是担心董卓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在逃难途中,路过友人吕伯奢的家,想要暂时歇一歇。


可是吕伯奢不在家,有的说是吕伯奢在曹操到达前就出去了,有的说是,曹操到后吕伯奢才走的,但是不管哪一点,吕伯奢的不在令曹操不安,他害怕董卓的缉拿布告已经到了成皋,担心吕家是准备拿自己的脑袋换取赏金,所以起了杀心。或者说把《魏书》的记载反过来看,是曹操出逃途中,自己身无分文了,想要继续东归,就杀了吕伯奢一家,抢了他们的钱财,之后接着逃亡。
毕竟曹操是个狠人,在其崛起过程中,为了争夺徐州,他执行过屠城策略。
《后汉书.陶谦传》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你可以说曹操这种人就是残暴,也可以说他是做大事不拘小节,毕竟他征讨徐州不下,通过屠城,削弱徐州的实力也是为他日后拿下徐州打下了基础。

在历史上曹操有没有杀吕伯奢,并没有考证,但根据现有记载,曹操确实杀了吕伯奢的家人。有写曹操杀了吕伯奢的只有《三国演义》,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并没有记载吕伯奢这个人的生平。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有三种版本:

版本一、出自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意为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演义太过,但是魏书毕竟是曹家写的,世人所疑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版本二、出自记载魏晋间名人轶事的《魏晋世语》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意为《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人太好,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版本三、出自东晋中期史学家孙盛所著《孙盛杂记》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意为《孙盛杂记》则提,因曹操听到异声(原文是食器声,不见得是刀具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临走前悲凄的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扩展资料:

据《三国演义》载:“公刺董卓未果,从洛阳一带兼行东归。过虎牢,经中牟被(县令)陈宫所获……杀其伯奢全家。”又历史名剧《捉放曹》,演唱的即是该事件的全过程。再据民间所传,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急忙逃出洛阳。董卓画像到处捉拿曹操。

曹公过虎牢关,向东急奔中牟,被县内巡捕抓获,解至县衙。县令陈宫看到曹操是一条好汉,不忍心害他,两人密谋又共同结义,联络各路豪杰,共同举事灭董卓,对众人说:这不是曹操。就把他放了。曹操当时就夜宿好友大吕村吕伯奢家中。伯奢看到公到此,非常惊喜,安排住下后,天不明就去集上打酒买菜。并安排家人杀猪宰羊,好好招待远方客人。

曹操是一位疑心较大的人物,夜里醒来,听到院内人声嘈杂,又听到抓住他,杀他,以及霍霍的磨刀声。曹操想到,是否事情已经暴露,派来的人杀他?随手持钢刀,跑到院里,见人就杀,当看到被杀的猪、羊、鸡时,才恍然大悟,啊!杀错了,全是误杀,一时铸成大错。

曹陈二人连夜逃走,路遇买酒归来的吕伯奢,吕伯奢再三邀二人回去赴宴,却发现曹操脸面不净,走近一看竟是血迹,操见事将败露,诈骗吕伯奢身后来人,吕伯奢回头不见,操拔剑刺杀之。陈宫怒,说方才在家中是误杀不可挽矣,如今怎又杀好人?操说若吕伯奢回家见一家老小皆被我等所杀,必定派人追杀我二人,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陈宫失望,遂于操分道扬镳。操见事已至此,不能挽回,只有今后以思相投。

事后众人深知伯奢及家人死得冤枉,厚葬后又修建了一座吕伯奢祠堂和高大的墓碑,曹公得位后曾到此谢罪并祭奠恩人全家。此故事在当地千余年长传不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伯奢



《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

《 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人太好,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扩展资料

吕伯奢,生卒年不详,成皋(今河南荥阳)人。曹操的故人。

曹操在离开董卓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吕伯奢的家人。明代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吕伯奢



根据史实记载,曹操杀吕伯奢其实并不存在。
  一、《魏书》的记载:
  太祖(曹操)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意思是说,曹操为了躲避董卓的追杀,与随从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伙同宾客盗取曹操的马和物品,曹操才下手杀了人。二、《世语》的记载: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三、孙盛《杂记》的记载: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综合以上三种史书的记载可以概括为两种说法:一是曹操在吕家杀人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劫夺了他的马匹和财物,曹操正当防卫并无过错。但此说难以成立,因为,曹操路过吕伯奢家的时候,有很多随从,吕伯奢即使有五个儿子加上宾客,也不敢轻易对曹操一群人动手。二是吕家对曹操待以上宾,好酒好菜相待,曹操却因疑心太重而杀人。此说也难以服众,曹操在亡命之中,吕伯奢又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曹操没有任何理由滥杀无辜。如果是怕吕伯奢“报警”,就没有必要投宿吕家,再说,那个时候又没有“网上追逃”“AAAA级通缉令”,杀人不是更留下踪迹吗。所以,无论哪种说法正确,都绝没有杀吕伯奢一说,因为吕伯奢不在家。
  《三国志》根本就没有相关记载,而且,曹操与陈宫投宿吕伯奢家纯粹是子虚乌有,是小说的虚构。(图片来源网络)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是采用《世语》和《杂记》的资料改编而成,再加上作者尊刘抑曹思想作祟,便导演了曹操残忍的杀害善良好客的吕伯奢及其一家八口的情节,从而塑造了曹操奸恶的形象。一部《三国演义》使曹操蒙冤近2000年,曹操真的成了历史上最冤屈的人,他若在天有灵,不知作何感想。
  不过曹操似乎早有预料,故作《短歌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

  《三国演义》写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还赋诗两句诗作为对这件事的评语:"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是颇存疑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事出于罗贯中凭空编造,事实上,曹操杀吕伯奢一事在史书中还是有其雏形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称"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在这段话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种材料,现开列如下:
  ①《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复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②《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③孔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陈寿在《三国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显然是并不相信。至于曹操路经中牟县被擒事,虽有类似记载,但并未指明该县令便是陈宫,更没有写下县令与曹操一起逃亡的情节。罗贯中所写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显而易见是从孙盛《杂记》中演化得来的。
  其实,裴松之援引的三种资料,思想倾向并不一致。其中《魏书》的记载对曹操最为有利,它所写"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完全是正当防卫,无可指责;《世语》则把曹操"夜杀八人"的行为归结为误杀,实质上仍然是对曹操有利;相比之下,《杂记》中的描述对曹操来说是最不利的,孙盛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当信史来看待,但即使孙盛,也用了"凄怆"这个词,并且承认这只是误杀。另外,这三种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吕伯奢本人并没有被杀,而《演义》中情况正相反,罗贯中强调的恰恰是吕伯奢本人也被杀了。
  从《三国演义》所写吕伯奢一事的内容来看,罗贯中肯定详细地研读过裴注引用的三种资料,并作过归纳。因为他写吕伯奢家的地点成皋显然是从《魏书》得来,曹操的杀人数目八人则是从《世语》得来,而曹操的两句话则是从《杂记》中演化得来。但以上这三种资料均以误杀为前题,并未提及吕伯奢本人,罗贯中可能认为这样写还足以表现曹操的"邪恶",于是才把吕伯奢也列入被杀者的名单,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细考察三书所述吕伯奢之事,发现都不太合乎情理。《魏书》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仓促逃出洛阳,随身不可能多带财物,即便他携有钱帛,但也有从骑数人相伴,冒然以力抢劫,不一定就能成功,何况吕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与宾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难说得过去。《世语》中写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已,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则未免过份简单,它把曹操写成一个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无能之辈,也与其形象不相符。
  至于孙盛《杂记》里的记载,漏洞就更多了。它写曹操以食器之声杀人,显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说过"宁我负人,无人负我"这样的话,也不可能让别人听见,那时可没人给曹操写起居注。因而"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应该是孙盛的话,而不是曹操的话。

历史上曹操确实因为疑心而杀死了吕伯奢家人。
吕伯奢,生卒年不详,成皋(今河南荥阳)人。曹操的故人。
曹操在离开董卓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吕伯奢的家人。
明代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并无记载,裴松之注有三种版本: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其事。孙盛《杂记》的记载比较具体,是曹操听到食器的声音,怀疑吕伯奢一家要害死自己,于是连夜杀人,最后发现时误杀,这样才非常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演义就是从这儿得来的情节还原,但没有说杀过吕伯奢本人。吕伯奢此人三国志并无记载,所以有无此人还有待定论。所以真正的历史他有没有杀过无从考证。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有没有杀掉吕伯奢一家?
答:这三处记载,都是裴松之在引注《三国志》时所采纳的,也都明确了一件事,那就是曹操在吕伯奢家真的杀人了,不管动机如何,杀人后,曹操如何的后悔,但是都离不开杀人这一事实。尤其是《魏书》的记载,更是给了足够强...

在历史中曹操到底有没有真正杀过吕伯奢人
答:《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世语》则说吕伯奢虽...

历史上有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史实吗??求各位大大赐教
答:历史上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史实。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原文写道: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

《三国演义》中,陈宫原本可以杀了曹操却为什么不杀?是什么原因呢?_百 ...
答:其实,历史上捉放曹的整件事情,已经被演义大大篡改,既然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主人公之一,历史上的曹操此时并没有死,三国演义当然不能安排陈宫去杀掉他。否则,之后的小说情节就无法展开。历史上的捉放曹,捉住曹操的是中牟县...

曹操在历史上真的屠了徐州吗?
答:没有考证的事件,就这样被流传至今。这意味着曹操屠徐州是无中生有,或是小题大作。当然,如果曹操真的杀害平民百姓,那的确应该被批判,但不管怎样,不应该无中生有、夸大事实。

历史上曹操杀粮官王垕是否确有其事
答:有这么个事,三国志裴松之注提到这个了,但是没提到粮官是谁,可以说这个粮官的名字是杜撰的,但是杀粮官而平军怨是有的~

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是真的吗
答: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是真的。曹操与陈宫在逃离董卓避祸,返回乡里的途中借宿于吕伯奢家,未伤其人,有贼八人欲捉曹操,曹操杀之。明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丑化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

传闻中曹操屠城杀害二十余万人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
答:说到历史上的曹操其实和上面演义还有小说中的曹操还真的是有天差地别的区别的,那么有的人说曹操非常的暴虐,性感非常的暴躁,而且有传闻声称曹操有两次屠城活动,而且竟然杀了对方二十余万人,那么这个事情在正史上到底是不...

曹操杀吕伯奢是真的吗?
答:根据史实记载,曹操杀吕伯奢其实并不存在。吕伯奢,生卒年不详,成皋(今河南荥阳)人。曹操的故人。 曹操在离开董卓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吕伯奢的家人。明代罗贯中在历史小说《...

历史上曹操确实刺杀过董卓么?
答:其实真正历史上并没有提到过曹操刺杀过董卓,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祸害天下苍生。当时的董卓很器重曹操,但是曹操不齿他的为人,不愿意和他一起共事。之后曹操带兵起义,准备讨伐董卓,但是并没有刺杀董卓。在当时刺杀曹操是一...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