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上,谁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之间的核对属于?~

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之间的核对属于账实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是由出纳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银行存款收付凭证,序时逐笔登记的账簿。一般是指银行存款收付日记账,如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银行存款收入日记账"和"银行存款付出日记账"。银行对账单是指银行客观记录企业资金流转情况的记录单。银行对账单反映的主体是银行和企业,反映的内容是企业的资金,反映的形式是对企业资金流转的记录。拓展资料一、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方法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属于账实核对。因为银行对账单并不是本企业内部的账簿,只有本企业内部的总账、明细账、备查账簿等之间的核对才能称为账账核对。银行对账单是从企业外部取得的,可以用来作为原始凭证。会计基础中就是这么规定的。1、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位余额核对相符银行存款的清点采用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的方法,因为它无法进行实地盘点。核对之前,应详细检查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力求正确与完整,然后与银行对账单逐笔核对。对于双方一致的记录,一般划对号以作标记,无标记的则应查明原因。一般来讲,造成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送来的对账单现有余额不符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本单位或银行记账差错。因为企业的开户银行不止一家,有时可能将收付款串项记录,或者由于会计人员或银行经办人员失误,可能造成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不符。另一种则是出现未达账项。所谓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由于凭证传递的时间差而造成的一方已经登记入账,另一方尚未登记入账的账项。存在未达账项时,为了证明双方账目是否正确,应通过编制银行存款金额调节表来进行核对,调节表的编制方法,一般是在企业与银行双方的账面余额基础上,各自加上对方已收,本单位未收的款项;减去对方已付而本单位未付的款项。2、现金日记账账面金额与现金实际库存数核对相符平时,现金日记账要日清月结。每天均应结出余额,该余额应该同库存现金实有数相一致。到了月末或者年末以及专门进行财产清查时,也要对现金进行清查盘点。库存现金的清查是通过实地盘点的方法,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再与现金日记账的结存数进行核对,以查明盈亏情况。一般是根据现金日记账的当天余额来清点的,必要时还可采用突出盘点的方法。为明确责任,盘点时,出纳员必须在场,重点清查现金是否短缺,或以白条抵充现金等非法挪用舞弊现象或库存现金有无超过限额等。盘点结束后,根据盘点结果编制“现金盘点报告表”,并由盘点人员与出纳员共同签名盖章。3、应收、应付款项明细账与应收、应付款项实存数的核对应收、应付款项的清查,是采取同对方单位核对账目的方法。首先,检查本单位各项应收、应付款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查明本单位记录正确无误后,再编制对账单,可通过信函寄交对方。对账单可以编制一式两联,一份由对方单位留存,另一份作为回单。对方前段时间如果核对后相符,应在回单上盖章并退回本单位,如果数字不符,应在回单上注明不符情况,或另抄对账单退回,作为进一步核对的依据。在核对过程中如发现未达账项,双方均应采用调节账面余额的方法,核对往来款项是否相符。如果发现记账错误,应立即查明,并按规定予以更正。4、材料物资及固定资产明细账与其实存数的核对对于材料物资及固定资产两类资产来讲,因为它们存在着实物形态,因此,可通过实物盘点的方法来确定其实存数量和金额,并可与有关明细账进行核对。

(1)账证核对。是指将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有关会计凭证之间核对,检查其两者的时间、凭证内容、金额、凭证编号等是否一致。月末如果发现账证不符,就应重新进行账证的核对,以保证账证相符。
(2)账账核对。是指在账证核对基础上,要用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期未余额与会计掌管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总账的期末余额相互核对,做到账账相符。
(3)账实核对。是指在账账核对的基础上,将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现金相核对(每日进行),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核对(一般每月应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做到账实相符。

扩展资料:
对账作用:
首先,银行对账单有助于企业防范风险。企业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时往往出现两者余额不同的情况。企业应该先分析未达账项,排除未达账项的影响后,两者的余额仍不符时,再分析是否是由操作风险、管理风险或外部风险导致的。
未达账项是指银行和企业对同一笔款项收付业务,因记账时间不同,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另一方未入账的款项。企业在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后,就可以排除未达账项的影响。
1、有助于企业防范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会计人员计算记账金额时出现的运算错误,登记账户的错误,以及银行操作人员记账错误等。
2、有助于企业防范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有缺陷或者是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企业的内部工作人员有机会侵占企业的资金。内部人员侵占企业资金可能会通过两种方式:现金或转账。
(1)通过现金方式侵占企业资金。企业财务人员用现金支票取现,若取现之后不记账,虽然企业实际的现金减少了,但是不与银行对账是不会发现的。
取现时,需要做的会计分录:
借:现金
贷:银行存款
(2)通过转账的方式挪用企业资金。企业转账时,银行存款的减少一般要换来另一项资产(如存货)的增加,或者是一项负债的减少。记账的分录是:
借:一项资产(或是一项负债)
贷:银行存款
通过转账方式侵占企业资金,同样不会记账。无论用哪种方式侵占企业资金,都不会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因此,与银行对账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行对账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账

银行存款日记账可由出纳登记,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则由其他会计编制,以便相互牵制。

楼主好!
出纳登记的是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日记账的明细账。
同时,会计也需要登记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的总账。
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也是会计编制的,月末的时候自己所做的银行日记账总账核对。发现有未达账项,及时调整。~_~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纳和会计职责应当进行适当的分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编制。月末和银行日记账核对。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编制。月末和银行日记账核对。

出纳

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是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的,还是记账凭证登记?
答: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是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而会计最终处理后是依据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用来逐日反映库存现金的收入、付出及结余情况的特种日记账。由单位出纳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现金收、付款凭证和从银行提现的银付凭证逐笔进行登记的。为了确保账簿的安全、完整,现金日记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银...

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出纳做账还是会计做账
答:4、建立和管理财务档案,依照国家“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会计档案,做到资料齐全、保密。5、加快实施微机化管理帐目的步伐,建立和健全微机化管理制度。6、坚持坐班制,有事向主管负责人请假。出纳职责:1、 根据审核签章的记帐凭证办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结算业务。2、 及时登记现金、银行日记帐,...

出纳员可以登记的账簿是什么
答:出纳员可以登记的账簿包括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学习之前先来做一个小测试吧点击测试我合不合适学会计现金日记账(CashJournal)是由出纳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现金收付凭证,序时逐笔登记的账簿。一般是指现金收付日记账,如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现金收入日记账”和“现金付出日记账”。现金日记账用来...

会计题:总是账是由谁负责登记?
答:简单的说,出纳管钱,会计管账,出纳负责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及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会计负责企业账簿的登记和管理,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

出纳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序时账,是根据什么来登记的?需不需要编制记账凭...
答:在账簿启用表中,应写明单位名称、账簿名称、账簿编号和启用日期;在经管人员一栏中写明经管人员姓名、职别、接管或移交日期,由会计主管人员签名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在一本日记账中设置有两个以上现金账户的,应在第二页“账户目录表”中注明各账户的名称和页码,以方便登记和查核。现金(银行存款)...

作为会计人员要登记银行存款、现金存款的吗?
答:如果你是出纳的话就得登 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 会计登现金和银行总帐 出纳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账会计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总分类账应核对

会计中的出纳可以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吗?
答:2、会计记的是现金和银行存款总账。不能因为出纳记了日记账而不记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账了。关于总账的登记依据,要依照企业所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而定。若采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则总账的登记依据为收、付、转记账凭证,或者通用的记账凭证;若采用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则总账的登记依据为汇总的收...

城市维护建税怎么登记银行存款日记,摘要怎么写
答:1、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出纳员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就是要根据会计编制的收、付款记账凭证的摘要就可以了。2、如题意:付款凭证的“摘要”:交纳城建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贷:银行存款 如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恳请采纳为盼,不胜感谢!

为什么出纳可以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不是说“钱,账分管”吗?出纳不会...
答:当然,管钱的不管帐,并不是说出纳员不能管理任何帐。出纳员在办理现金收付业务和现金保管的同时,同时兼登记现金日记帐和编制现金日报表,由会计员登记现金总帐;也有的单位由出纳员登记现金帐(包括现金总帐和日记帐),出纳员编制现金日报表。但按《会计法》的规定,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

银行存款总账是会计登记还是出纳登记
答:银行存款总账是由总账会计登记的,出纳登记的是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