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何共同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贞观之治 唐朝走上坡路;开元盛世 则走向衰落。

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亲身经历了隋末严峻的阶级斗争洗礼,不得不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严重教训。他认识到: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君与民关系如同舟与水关系。这种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贞观年间,他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能否知人善任,是判断封建帝王愚贤的一个重要标准。唐太宗以隋炀帝嫉才害能,宠信奸佞为戒,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任用贤良,不拘一格,各取所长。他自称“梦寐以求忠贤”。他曾将州郡刺史名单书于屏风记其功过,以便奖惩。所以,贞观时期忠贤满朝,人才济济。这些文臣武将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房玄龄、杜如晦即是当时名相,人称“房谋杜断”。在我国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于纳谏的。所谓纳谏即倾听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亡家灭为鉴,鼓励君臣犯颜直谏。所以,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向唐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尤为突出,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曾问魏征帝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算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非常赞成这个见解。魏征病死以后,唐太宗大哭说:人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直谏难,纳谏更难。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协助皇帝执政机关。凡军国要政先由中书省拟出文稿,门下省讨论(可以驳回重拟),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辖六部分管人事、财政、选举、军政、司法和土木工程等事务。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唐太宗时增设宰相,这一方面是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是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由于各职权部门分开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唐太宗还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以民少吏多大并州县,裁减冗员,从而大大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 唐代学校教育比以前任何朝代都发达。唐太宗更是重视文化教育,他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当时,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多收官僚贵族子弟或外国留学生等。地方有州学、县学。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教学情况。唐朝还出现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如医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唐代选官主要来自科举。科举作为一种取士制度,从隋朝开始,但到唐太宗时才固定下来。当时,考试内容很多,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录取此科,第一名称状元,视为登龙门,即可任重要官职。唐太宗扩大进士科,为一般地主提供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途径,从而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隋末以来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不断。唐朝建立后,国内仍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总问题,特别是社会经济凋敝。李世民为首的统治者接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终致身死国灭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这对唐初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由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采取了开明政策和措施,所以,贞观年间政治较清明,农民占有一定土地,劳役负担比较轻,生产时间有所保证,大量荒地开垦出来。经济繁荣,国力增强, 历史上誉称为“贞观之治”。 历史武则天以后,唐朝一度出现动荡局面,直到唐玄宗时才安定下来。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在他统治前期,他针对当时社会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在用人方面,他选贤任能,非常注意官吏的选拔,强调以功授官。他甚至亲自出题考核官员,决择升迁;有善必赏,有罪必诛。在经济方面,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因这时期唐玄宗年号为开元,故称“开元盛世”。

一、共同点:
1、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都是在朝廷内外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
2、二者都同样是治世,都实行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如劝课农桑整顿吏治等。
3、两次治世期间,统治者都实行比较开明的社会文化政策,使得大唐文明在此时期辉煌发展。
二、关系:
1、“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2、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

归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和共同表现分别是什么?_百度...
答: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点
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点都是在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时候出现的;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经济复苏、清明政治的治世局面。 扩展资料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共同原因都是:1.发展经济;2.任用贤能;3.改革吏治。两者之间的共同表现是:1.手...

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些治世局面的出现有何共同原因?
答:内部稳定,官员廉洁,皇帝勤政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共同特征
答:形成的共同特征:①统治阶级目睹和认识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这是根本原因。如实行轻徭薄赋,与民农时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②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1、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2、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3、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基本简介:1、文景之治:西汉文、景两帝时经过修养生息后出现的盛世局面。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文景二帝推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

比较“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说明我国古代盛世局面的共同特点...
答: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等;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善于用人(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辣)等。

分析汉朝第一个盛世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出现的相同及不同...
答:高三文科做过无数次 相同:三次盛世都有杰出出的君主,采取了修养政策,国家都经过了长期的动乱,统治者很注重民本,都是很低的赋税(如三十税一).同样是封建盛世,其后也不约而同的开始衰落 不同:背景不同,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起步阶段,封建体系还不完善.唐时的封建主义已经很完善,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什么共同点?求大神帮助
答:君与民关系如同舟与水关系。这种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贞观年间,他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能否知人善任,是判断封建帝王愚贤的一个重要标准。唐太宗以隋炀帝嫉才害能,宠信奸佞为戒,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任用贤良,...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的局面有什么共同点
答:都是由皇帝通过轻徭薄赋来休养生息,同时从谏如流,任用贤臣所实现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但是到后期出现衰落。

唐玄宗与唐太宗的政绩有什么相同点,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1) 贞观之治(627-649)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渐强盛,称为“贞观之治”。 (2) 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又实行租庸调制,尤其是、“庸”,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