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景物时 常用设题方式有哪些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几种常见设题模式及解答思路(一)~

王晓晨 对于诗歌鉴赏试题的解答,同学们总是望而生畏,没有思路,抓不住关键,无法组织语言,最终得分不高。其实平时的学习中要自觉地进行文化知识储备,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并善于运用所掌握的规律去解答,这样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我用以管窥豹的方式来探究一下几种常见诗歌鉴赏试题的设题模式以及组织语言的思路。 一、形象意境类1、 题目类型1)XXX的寓意是什么?XXX指什么?XXX在诗中是什么意思?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景物/形象有什么特点2)这首(句)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意思;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展现(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情怀)?3)这首(句)诗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特征;人物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和情感。2、解题思路和格式 形象类: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的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人物类:找到诗中描写人物性格、精神、品质或情感的句子——用四字的词语概括其特点——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征人、思妇、官员、百姓、旅人……)3、涉及的术语 意境的风格: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宏高远、浩瀚辽阔、意境优美、朦胧渺远、苍凉悲壮、清新明丽、宁静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意象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跃然纸上、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人物的:孤高傲岸、豁达坦荡、正直耿介、谨慎细致、豪放开朗、柔婉细腻、不随波逐流、飘逸潇洒等4、典题分析: 《阮 郎 归*客中见梅》赵长卿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1)这首词的题目是“客中见梅”请结合全词分析梅花形象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形象的把握,首先要找到描写梅花的诗句以及其意象的传统内涵。 答案:梅花清俊高洁雅致,词中以梅花象征客子(基本含义)。“年年为客”“鬓先华”“忆家”刻画出一位长久漂泊异地岁暮年老怀念家乡的游子形象,词中梅枝“寒影斜”,清峻的精神,正是客子凄清的思乡精神。将梅花之伤心难堪与客子之伤心难堪交织,将梅枝月下寒影之意象与客子羁劳憔悴之形象印合为一境(结合诗句具体来谈)。梅花又隐然指向所忆之家园,抒发愁怅之同时也含有一种高致(拓展深化)。2)“无端星月浸窗纱 。一枝寒影斜。”描绘出一种怎样的画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去想象此时此地此景中的此情,借助诗歌的术语,联系诗歌具体内容,注意各个意象的特点,表现出情感,再现出生动的诗中情景。 答案: 诗人在榻上辗转,忽尔见到那浸透了月光的窗纱上,映现出一枝梅花横斜的姿影。月光溶溶,柔和似水,星光点点,闪铄其间,愈发衬托出梅枝清峻 。此诗一笔便写出梅花清绝,孤高的特点,同时衬托出凄清宁静的夜,映衬了作者孤苦思乡之情。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请简要赏析。 分析:本题需要注意再现诗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要充分调动想象联想的能力 答: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二、情感主旨类1、 题目类型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应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什么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就某联或某一句发问……2、 解题思路和格式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予、揭露)什么样的感情 概括主旨:这是一首什么(类型)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总体的评价3、 涉及的术语 评价主旨的:言近旨远、言简义丰、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含蓄、语意含而不露、表达不明显耐人寻味。不落俗套、别具一格、自出机杼、不落窠臼、颇具匠心 评价情感:感情细腻真挚、震撼人心、以情动人、潸然泪下、黯然神伤 一切景语皆情语、4典题分析 《闺 情》 李 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中人物怎样的心情,请具体分析。 答:“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分析情感)它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传神地表现出少妇对远行不归的丈夫的痴恋和怨艾,使人对封建时代独守空闺的同情。(分析本句的艺术效果) 《柳梢青*春 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注]辇下:京师。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注意题干中的“联系全词”回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以及各句诗中具体表现诗人的情感作答。 答:“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三、表达技巧类1、 题目类型: 这首诗歌或诗中的某一联某一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技巧、表现技巧)?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怎样表现某种情趣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2、 解题思路和格式 思路: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述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修辞方法:准确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表达方式:怎样叙述(描写)+叙(写)了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构思方法:术语+作用3涉及的术语 诗歌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对偶等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移情于景、怀古伤今、即事感怀) 描写方法:直接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间接描写(衬托、对比) 概括勾勒 工笔渲染 细节刻画 动静结合、声静结合、虚实结合 赋、比、兴 点面结合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表达技巧:用典、托物言志、想象、象征、夸张、对比、衬托、反衬、映衬烘托、扬结合、以小见大、 构思行文:线索、诗眼、画龙点睛、铺垫、照应、伏笔、悬念、浑然天成、结构完美 风格术语: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刘禹锡、李煜隽永,谢朓、谢灵运自然,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不同类型的诗歌也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婉转,田园诗恬淡宁静,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诗诗雄浑壮阔。典题分析 《 蝶恋花 》王 诜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把上下阕对照读,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 分析:题干问“抒情的方法”,从抒情的方法类别中找与本诗相合的艺术手法。结合诗句上下阕分析:景物的特点与诗人的遭遇有着映衬的关系,结合诗句注释,景物有着亮丽的特点而情感却哀伤凄凉的,为乐景写哀情。此外景物中也有着情感的寄托,分析手法必须结合诗句内容再表述整体的艺术效果。 答: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以上阕的乐景反衬下阕的哀情;(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赏心悦目,令人留连;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境况凄凉孤寂,苍茫暮色与垂老之人,令人悲徊不已。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或“写景设色愈是富丽,就愈反衬出词人心情的黯淡凄凉”。) 其他答案:象征手法(或比喻手法)。首句写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象征(比喻)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天晴虽可喜,但夕阳黄昏义可悲,这又比喻了被贬之人被召固然 可喜,但人生已垂暮又可悲的现实。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 2011-10-27 → 手机版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刻画了怎样的儿童形象?
  【赏析】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机警聪明的垂钓小儿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 蓬乱的头发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后两句诗侧重写神态.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遮住其身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表现他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解题方略:人物形象鉴赏题,所选诗歌多为抒情诗,诗中人物多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掌握答题要领和格式.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 要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创作的背景,从而推知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盛唐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3. 平时复习时要记住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朋友(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者的形象;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献身边塞或反对征伐的形象;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有环境?(2) 请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1)寒冷、寂静.(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有点凛然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二、景物形象的赏析: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设问方式: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分析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题步骤:1、简译相关的写景语句;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 3、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4、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 5、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6、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 7、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高阔深远、生机勃勃、壮美、优美、恬淡的美、清新;8、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9、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光答“表达了作者哀愁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的“哀愁”,比如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我们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对上面的步骤进行有效选择,这由审题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古语说,过犹不及,答案不对应题目要求,会降低答题的效率.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请简要赏析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联.
答:这一联描绘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写远景雄浑阔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类说(转帖)
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但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分析“诗眼”型
  1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 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 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分析句意型
  1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A.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分析主旨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四、分析语言风格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设问变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 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4 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3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五、分析意境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设问变式:(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 答题模式:(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设问变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 解答提示“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乌,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技巧型题在题型设计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类别和作用.
 4 答题模式(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七、分析构思型
  1 设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 设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 解答提示,诗歌思有路,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 答题模式:(1)概述诗句的内容.(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乌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八、分析典故运用型
  1 设问方法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7有什么表达作用?
  2 设问变式: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3 解答提示: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题.
  4 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2)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3)点明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5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请谈谈本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答案: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武陵人的归隐生活,表达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
  九、赏析续写型
  1 设问方法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2 解答提示: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3 答题模式:(1)概括诗句的内容.(2)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3)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4 答题示例(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白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 .
  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3)“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十、诗论评析型
  1 设问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评论这首诗(词)时说道,“……”.请结合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 设问变式:(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什么”,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写做“什么”,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 解答提示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
  4 答题模式:(1)明确涵义.但)表明观点.(3)阐述理由.
  5 答题示例:(200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