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 2、曲直 3、隐显 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虚实结合
“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
2、动静结合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与夸张
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
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
三、抑扬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
五、渲染
六、用典
(三)类别
1、 内容类型:
(1)用语 (2)用事
①引用神话故事。
②运用历史故事。
2、方式类型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
(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四)常见常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十、离合
十一、蒙太奇
第四节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
一、关于表达方式
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二)表现手法
(三)区别与联系
1、联系
2、区别:
(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三、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
(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

作者:周 红 温剑鹏 [高中 /2007年 第12期]
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知,高考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进行考查的:

语言→形象→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语言→表达技巧

据此,我们介绍鉴赏诗歌的四大技巧:

技巧一:品味语言,推敲词句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直露平实,有的却含蓄蕴藉,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还有幽默、典雅等等。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经典试题]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①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题思路] 白居易被称为“大众诗人”。白诗语言风格,考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年12月第2版)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参考答案] ①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反复等。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用的就是双关;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经典试题] 苏轼《海棠》诗的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007年重庆卷)
海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解题思路] 诗人月下观赏海棠,犹嫌不足,更持烛赏花。可静夜中只怕花也要睡着了,让“我”点起高大的红烛,照着美丽和海棠醒来吧。一个“睡”字,将海棠拟人化。
[参考答案] 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经典试题]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2007年广东卷)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解题思路] 诗眼、词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或者用以翻出新意,或者借以增添情趣,或者靠它增强形象性,或者关乎诗意的精确。本诗“穿”“坐”二字主要起到了生动、形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心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技巧二:注意意象,把握形象
1.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思想感情)和客观之象(人和物的形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
意象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所以作品的形象应该包括人物、景物、意象、意境。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此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经典试题]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题思路]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了解“折柳”的意象,知道它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中的“柳”皆有此意。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一是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古人善于借助景物表达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应了解下面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伤春悲秋,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或因见秋而思乡,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苏轼的《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折柳送别,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还有“竹菊梅兰”赞誉高洁品性的君子,“燕子分飞”寓意夫妻分手,“杜鹃啼血”渲染环境凄凉,“蝉鸣”表明品性高洁等。
二是从分析景、情入手。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经典试题]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2006年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送别诗。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参考答案]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技巧三:发现作者观点,触摸诗人灵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表现为:①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作品的主旨;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③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实际来看,一般涉及①②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不涉及第③方面的内容。
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分析、评价的切入点有:
1.从诗题入手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解题时可以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经典试题]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解题思路] 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 从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入手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我们要学会关注。
3. 从把握诗歌的情感入手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观点。
[经典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解题思路] 结合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玩味出其隐喻意义: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
[参考答案]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4.从辨析用典入手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取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5. 从涵咏诗歌的意境入手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因此,体味涵咏诗歌的意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经典试题]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年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解题思路] 题目设置在三、四句,但一定要从全诗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在清秋的夜里,“无眠”直到“欲三更”,为什么会“夜久无眠”呢?“无眠”时只有蜡烛相陪,“烛花”剪了一遍又一遍,前两句中已透出“孤寂”的意思。第三句写铺满床的月光着一“凉”字,在写天凉的同时,更渲染了作者此时的孤凉心境。此时抬眼望月,看到的月光却是从“缺处”看到的,明亮、清冷,从缺处漏过来的月光反而更增添了心境的孤寂。把握作者感情之后,需找出使用的修辞,看看通过哪些意象来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技巧四:使用专用术语,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之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照”是静景,“清泉流”是动景,两句动静结合,描画出一幅恬静优美的月夜图。另外还有细描、白描、细节描写等。
抒情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经典试题]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解题思路] 全诗意象的对比有:远近对比(“暮雨边城”与眼前“芦笋”)、高低对比(“飞雁”与“暮雨”)、动静对比(“边城景色”与“大漠景色”及“铃声”与“大漠”)、抑扬对比(“暮雨边城”与“芦笋初生”)。全诗的虚实对比有: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铃声实写,驼队虚写;铃声驼队是虚,往昔商队是实。
[参考答案]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 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后面文所举《小斋即事》诗,借琴的“直”、棋的“方”,来表现作者的“直”“方”之志;托物寓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对比、烘托(映衬)、反衬、抑扬、想象、联想、照应、铺垫、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不一而足。其作用有: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经典试题]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2007年北京卷)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解题思路] 赋,即铺写叙述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对话,或议政,或兼而有之。比,是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作比喻,以比附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兴,是一种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的创作手法。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参考答案] 赋(以赋为主,兼及起兴)。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经典试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棋盘。

[解题思路] 答此题,关键是理解诗意,看清诗句间的意义和结构关系。
[参考答案]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

A. 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B. 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示例]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抒情方式,写作特点

意象和抒情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答: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9、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

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啊?!
答: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答: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

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几种,是什么?
答: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一、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议论 四、叙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

唐诗宋词怎样进行正确的鉴赏?
答:一,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

古诗表达技巧
答:古诗表达技巧如下文: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答: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怎样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答:怎样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

怎样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答:5、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

语文诗歌鉴赏方面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答: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