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什么通识教育

大学生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这个1829年由美国学者正式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从1995年至今,已在中国走过十八年的历程。然而不少教育学者仍感叹中国的素质教育质量差、地位低。中国的通识教育到底能否撼动现有的本科教育体制,形成一整套的成熟模式,它的出路又在哪里?21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2013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为通识教育把脉。

  何谓“通识”?存在理解误区
  中国通识教育十八年,做过不少尝试,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建国初期苏联模式下的专业教育到现如今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不得不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现今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仍不乐观,不少人都对通识教育存在理解误区。
  到底何谓“通识”?不少人的理解是:文理的专业领域都有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庞海芍的看法是: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次才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过分专业化带来的知识割裂,追逐功利等问题,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格健全之人。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林安梧则以台湾高校为例,发表了对通识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大学应“以通识教养为体,以职业养成为用”。孔子提倡“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与大学的博雅教养是相通的,所以进一步衍生,“六艺之教”就是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课“内容杂、质量差”
  会上,不少专家都提到,现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文理失衡的现象。庞海芍指出,目前大学的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且没有很好的体现素质理念,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严重失衡。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也表示,文理不相通是现代教育容易犯的一个弊病,尤其是当今的中国,往往在中学阶段就过早地实行文理科分班制度,而在大学阶段又过于偏重专业的教育,未认真实行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科生缺乏基本的科技常识;不少理工科学生缺乏文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缺乏审美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为梁思成先生所批判的那种“半边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与论坛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模式。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志宏认为,高校应当凝练优质教学资源,巩固成熟教学模式,建设通识类读本和教材,并聘请校外高水平教授开设通识教育讲堂,加强校际合作。

  “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过时了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项聪在谈到该校如何改革和探索时,援引了两个学生的话:一个学生认为:“通识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更加多样,不只是停留在老师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参与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可以考虑设置兴趣小组或者研究小组自选研究课题去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另一个学生则认为:“有些老师十分资深,但枯燥的PPT和冗长的理论概念,损失了一大批学生,最后这些老师只能用点名来留住学生,我们其实更喜欢那种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具有较强亲和力的老师。”
  “通选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课余爱好以及与所学专业不同的其它方面的素养,这样的通选才是有意义的。”项聪认为,通选课的改革很有必要,要让学生能上到自己喜欢的通选课,并且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
一、语言课程
语言课程的学习包括本国语言课程和外国语言课程。二者缺一不可。
二、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不仅能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基本工具,数学课程还包括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三、文学与艺术课程
文学与艺术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可以说是鉴别艺术品的眼睛和耳朵。
四、历史与文化课程
学习历史与文化课程能获得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知识,同时也能正确认识宇宙、社会以及我们自身。能更好的学会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看待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五、社会分析课程
社会分析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把握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六、道德思考课程
道德思考课程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存在,探索生命的意义。道德思考课程中还包括科学与技术课程和体育课程。

扩展资料: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
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意义:
1、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
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3、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这个1829年由美国学者正式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从1995年至今,已在中国走过十八年的历程。然而不少教育学者仍感叹中国的素质教育质量差、地位低。中国的通识教育到底能否撼动现有的本科教育体制,形成一整套的成熟模式,它的出路又在哪里?21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2013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为通识教育把脉。

  何谓“通识”?存在理解误区

  中国通识教育十八年,做过不少尝试,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建国初期苏联模式下的专业教育到现如今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不得不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现今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仍不乐观,不少人都对通识教育存在理解误区。

  到底何谓“通识”?不少人的理解是:文理的专业领域都有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庞海芍的看法是: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次才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过分专业化带来的知识割裂,追逐功利等问题,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格健全之人。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林安梧则以台湾高校为例,发表了对通识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大学应“以通识教养为体,以职业养成为用”。孔子提倡“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与大学的博雅教养是相通的,所以进一步衍生,“六艺之教”就是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课“内容杂、质量差”

  会上,不少专家都提到,现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文理失衡的现象。庞海芍指出,目前大学的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且没有很好的体现素质理念,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严重失衡。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也表示,文理不相通是现代教育容易犯的一个弊病,尤其是当今的中国,往往在中学阶段就过早地实行文理科分班制度,而在大学阶段又过于偏重专业的教育,未认真实行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科生缺乏基本的科技常识;不少理工科学生缺乏文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缺乏审美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为梁思成先生所批判的那种“半边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与论坛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模式。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志宏认为,高校应当凝练优质教学资源,巩固成熟教学模式,建设通识类读本和教材,并聘请校外高水平教授开设通识教育讲堂,加强校际合作。

  “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过时了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项聪在谈到该校如何改革和探索时,援引了两个学生的话:一个学生认为:“通识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更加多样,不只是停留在老师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参与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可以考虑设置兴趣小组或者研究小组自选研究课题去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另一个学生则认为:“有些老师十分资深,但枯燥的PPT和冗长的理论概念,损失了一大批学生,最后这些老师只能用点名来留住学生,我们其实更喜欢那种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具有较强亲和力的老师。”

  “通选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课余爱好以及与所学专业不同的其它方面的素养,这样的通选才是有意义的。”项聪认为,通选课的改革很有必要,要让学生能上到自己喜欢的通选课,并且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目前,中国大学尝试通识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使用1999年教育部在32所大学中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俗称“全校通选课”),开设相关课程,试图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但多数通选课过于注重传统典籍,其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热情也不高;二是2005年起复旦大学开始实验的一种方式,本科生第一年不分专业院系,直接进入“复旦学院”,类似哈佛、耶鲁的文理学院,从整体上改变本科的教学管理模式。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高考和就业的因素,目前国内高校少有效仿。复旦模式未能成为主流。
  个人意见,出于现实的考量,两种方式可以折中调和,也即不专门划出一年来学习通识,但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放大、做精,分为“人文学科通识课程、社会科学通识课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三大类,贯穿四年大学本科。
  传统上,学问分成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部分。人文学科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也即理解人类的特质、创造力与理想;社会科学旨在理解社会环境和人类制度,与之保持适当关系;自然科学则帮助理解自然环境,发现自然规律,同样与之保持适当关系。
  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传统中国文化和建立全球视角。这就需要精心选择中西经典进行讲授,同时对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文化冲突、艺术交流等有充分关注。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则是一种邀请式教学,通过前沿理论的介绍与现实案例的剖析,使学生站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社会学科的大门口,进而使后者能在兴趣的指引下,于其间一个或数个领域登堂入室。自然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比较棘手,因为文科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不足,而理工科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储备可能又远超常识的范围。因此,可以考虑分开授课。文科学生主要获得最低限度的科学常识,同时熟悉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而理工科学生则可以尝试建立起立体的当代科学图景,从而避免专业细分带来的画地为牢的处境。
  通识教育的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三种方式完成。在教育领域,阅读是第一生产力。通识课程的教师,应特别注重书目与网络资源的推荐,给学生望远镜和地图,让他们挂帆出洋,而不是伙同他们在泳池拍水就敷衍了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讨论是最重要的认知增长手段之一。这就需要更精巧的课堂分组,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和习惯,一旦学生将讨论视作呼吸一样自然,其生长必然郁郁葱葱。写作是广义上的写作,主要指研究问题、实验问题的能力,它可以是一篇课程论文,也可以是一次社会实践,还可以是一项科学实验。惟有如此,才能将习得的知识、观念与技能结晶、沉淀,成为身体中的一部分。
  总之,通识教育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现自己需要补充通识教育的知识,通识教育真的是很重要,我觉得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公开课、超星尔雅的国学课程、麦课在线也有一些国学课程、知心慧科等等公司,他们都做的很不错。可以看看他们做的,学习一下。

一般心理课是必须要上的,只有心理素质过硬了才能适应大学生活不至于迷失方向

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哪些
答: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一、语言课程 语言课程的学习包括本国语言课程和外国语言课程。二者缺一不可。二、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不仅能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基本工具,数学课程还包括对...

大学的通识教育有哪些课程?
答:大学教育通识课程 1、语言课程 语言课程的学习包括本国语言课程和外国语言课程。二者缺一不可。2、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不仅能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基本工具,数学课程还包括对计算机技...

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哪些?
答:就是非专业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通识2就是作为选修课,全校学生都可选的,有文科的,有理科的,文科可选理科,理科可选文科。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

什么是通识教育课程?
答:课程类别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而言,从课程形态的维度上分类,课程类别是主要划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等。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有哪些?
答:问题一: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哪些 不同的学校 不同的要求吧? 问题二:什么是通识课程 就是非专业课程,浙师大分通识1和通识2,通识1是全校学生都必须选的,如语文处数学,英语等,通识2就是作为选修课,全校学生都可选的,有文科的...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
答: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

大学通识类课程有哪些
答:大学通识类课程有语言课程(本国语言课程、外国语言课程)、数学课程、文学与艺术课程、历史与文化课程、社会分析课程、道德思考课程。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

通修课程都包括什么
答:这就需要通识教育,通过以“人”为关键词的两大《导引》的学习,让大一同学认知到自己生活的变化,努力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从学做题到学做人,从读教材到读经典,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人生被规划到我的人生我...

32.我们为什么要在大学中接受通识教育(如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
答:我们之所以要在大学中接受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增强跨学科能力、提升思辨能力、塑造价值观、扩展知识领域。1、培养综合素质: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能力、数学思维、政治素养等多个方面。这种教育方式...

通识教育课程有哪些?
答: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物理科学或生物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后哈佛大学历年均对本科生提出学习此类课程(称“核心课程”)的具体要求。1992年的要求是:在外国...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