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七年四月,万历在午门外颁布什么诏书宣布抗倭援朝正式结束

明朝抗倭战争如何开始的?如何结束的?~

两次抗倭援朝战争,最终以明朝胜利而告终。两次战争,自万历二十年起,绵延七年,至万历二十七年终结,战争双方前后共调动数十万兵力投于朝鲜半岛,水军、陆军全面参战。用兵期间,明朝在面对宁夏叛乱、播州叛乱、女真扰边等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仍从辽东、南直隶、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多省区抽调大量兵力,不远千里赴朝作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数万明军将士长眠在异国土地上,费银八百万两,国库进一步空虚。但战争胜利的意义却不可低估,日本受此打击,在抗倭援朝战争结束后的二百年里都不敢再轻易挑衅,不仅是朝鲜半岛,我国东南沿海各省份也换来了长期的稳定和安宁。中、日、朝三国在对待万历年间两次朝鲜战争的态度上也是各执一辞。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清史、近现代史对抗倭援朝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不援助朝鲜,战火必然烧到自己身上,而且其害更甚。出于民族大义、维护和平的立场理应出兵。反思的声音也不少,如认为抗倭援朝对人力物力的消耗太大,分散了明王朝的精力,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垮台。日方的大部分史籍则采取缄默立场,既不粉饰也不坦白自己在两次侵朝战争中的失败。多强调客观理由,而不从自身出发发掘战争背后深层次的内容,作为一个战争发动者,未免有些不负责任。朝鲜半岛特别是韩国的历史书多夸大自身在抗倭斗争中的作用,对明军将士功绩则一笔带过。特别是一部分韩国人过分拔高民族主义情节,对明朝的抗倭援朝战争采用极端态度。笔者曾结识一位韩国留学生,她来中国留学前学习导游专业,她的韩国导游手册头几页赫然用中文写着:“我们的国家(指韩国)在十六世纪末期屡遭中国、日本等国家的侵略,人民流离失所……”如此面对历史,不禁让人发出无限感慨!万历年间明军若不出兵奋力抵抗倭寇,朝鲜半岛真的是难逃亡国灭种之难!青史昭然,忠魂不灭,抗倭援朝,功垂千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义武奋扬,跳梁必戮!

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丙戌,以《平倭诏》告天下,由此奠定了东亚三百年的稳定格局。

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丙戌,以《平倭诏》告天下,宣布抗倭援朝正是结束。

1592至1598年(明神宗万历20至26年;朝鲜宣祖25至31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3年)间,由于倭寇入侵朝鲜、觊觎明帝国而引起的东亚区域性战争。是役明廷因宗藩关系军援朝鲜。明神宗平定倭乱后,以此诏告天下,由此奠定了东亚三百年的稳定格局。

衍生知识点——《平倭诏》
诏曰:
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
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
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是《平倭诏》。
  1592至1598年(明神宗万历20至26年;朝鲜宣祖25至31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3年)间,由于倭寇入侵朝鲜、觊觎明帝国而引起的东亚区域性战争。是役明廷因宗藩关系军援朝鲜。明神宗平定倭乱后,以此诏告天下,由此奠定了东亚三百年的稳定格局。

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丙戌,以《平倭诏》告天下,由此奠定了东亚三百年的稳定格局。

明朝的万历三大征是指哪三次战争?分别有什么样的结局和影响呢?_百度知 ...
答:万历皇帝对此表示,门外的垃圾都扫干净了,也是时候清清屋里的毒瘤了。 万历二十七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率领三千人围剿杨家叛军,不料惨遭团灭。不过大明并没有气馁,于第二年,也就是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大约三万人。利用日常的人海战术,...

在明一代有一个皇帝亲临午门参加献俘礼四次这位皇帝是
答:明一代,皇帝亲御午门参加的献俘礼,《明史》记载有4次,都是在万历年间。

大明朝拿日本人当小丑。
答:随后的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神宗命令退兵,四月十五日神宗到午门吧六十一名高级俘虏当场正法。这次战争才落下了帷幕。 其实我觉得嘛,这场战争已经严重说明了中国的实力在走下坡路,能赢得这场战争史十分不容易的,如果丰臣秀吉没有突然死去,这场战争还将旷日持久的进行下去。他的死,导致日本间接地不战而败。而这...

千门万户,午门为最,紫禁城六百年再说午门
答:皇帝祭祀社稷坛、天坛、先农坛出午门时,门楼上鸣钟;祭祀太庙出午门时,门楼上击鼓;宫里举行重大活动,皇帝登临太和殿时,门楼上则钟鼓齐鸣。 当站在午门前的近1万平方米的凹形广场中,仰望着城台楼宇时,仿佛面对的不是皇帝的宫殿,而是城池关隘,也因此,午门成了献俘处。 明万历皇帝四次在午门举行献俘礼,康雍乾三...

明朝万历【略论明朝万历年问的“进献助工”】
答:从万历二十四年六月开始,到三十年止,见诸记载的类似行为仅有以下数例:二十七年三月,南京太常寺卿游应乾、光禄寺卿陈洙、应天府府尹熊惟学,各捐俸一年以助大工。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南京工部尚书郝杰、大理寺右少卿刘怀恕捐俸助工。万历三十年五月,不久前召进内阁的大学士朱赓捐俸一年助大工。北...

万历援朝之战?
答:双方在庆州一带展开激战。日方凭险固守,明军损失惨重,此时日方盘踞釜山一线已经七年,又吸取了上一次轻敌冒进的教训,步步为营,将防线经营的固若金汤,明军多次攻击均大败而回,战事处于僵持之中。次年七月,丰臣秀吉病故,日方自顾不暇,无心恋战。明军联合朝军发动反攻。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征倭告捷,神宗登殿接受战俘...

明朝万历皇帝的功绩如何?
答:而且此时东北的满族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明神宗在位期间衰败的明王朝也在这个时期走向活泼和开放,中国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在此期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例如利玛窦就觐见过明神宗,...

明朝万历年间川贵叛乱叛乱者是谁
答:是苗疆土司杨应龙。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杨铿内附,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万历初,杨应龙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公开作乱。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

万历皇帝的介绍是什么?
答:驾崩 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失陷,神宗郁郁寡欢,焦劳国事。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皇后王喜姐病逝,明神宗在众大臣的催促下,已无心思为皇后操办葬礼。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1620年8月18日),神宗皇帝驾崩于紫禁城弘德殿内,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遗诏指出大臣应勉以用心办事,以及废矿税,起...

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呢?
答:万历四十三年,宫内发生了有人拿着棍子袭击太子朱常洛的“梃击案”,朝廷和民间议论纷纷,矛头直指万历最为在乎的郑贵妃和爱子朱常洵,认为是他们要除去太子,夺取储君之位。为维护郑贵妃和朱常洵,万历破天荒25年来第一次召见了大臣,将这桩震惊朝野的疑案拍板了结。这场公开的朝会,是万历持续在幕后...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