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有哪些?各举例加以说明?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有哪些?各举例加以说明~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有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子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
二、直观思维 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周易.系辞传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立象”包括了对于“观象”、“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 都是讲直观、体悟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宋代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相冥契,则是强调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汉民族很早就发现天地万物、人事习俗存在着类别,当两类事物之间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认识得很清楚时,类比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发现说明世界的真理。例如庄子主要依靠比喻和类比来论证哲学问题。如《齐物论》通过狙公赋芧、罔两问影、庄周梦蝶等比喻,来论证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对认识的片面性
四、辩证思维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曾经对中国古代光辉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所说的这种“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子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华夏民族在《易经》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易经》以阳爻和阴爻构成的六十四卦,象征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在整体思维上,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到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二、直观思维
  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周易.系辞传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立象”包括了对于“观象”、“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 都是讲直观、体悟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宋代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相冥契,则是强调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
  直觉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非逻辑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逻辑证明和实验的方法都表现了一定的局限。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而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经过科学改造后也能适合现代科学的需要。如在量子力学中有不确定原理、引进了概率的概念,西方人很难掌握,而东方人极易接受,这不能不说与东方思维方式有关。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汉民族很早就发现天地万物、人事习俗存在着类别,当两类事物之间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认识得很清楚时,类比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发现说明世界的真理。例如庄子主要依靠比喻和类比来论证哲学问题。如《齐物论》通过狙公赋芧、罔两问影、庄周梦蝶等比喻,来论证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对认识的片面性。《逍遥游》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逍遥自在。《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生死、是非都是相对的。
  四、辩证思维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曾经对中国古代光辉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所说的这种“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较早,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负阴而抱阳”“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孔子讲“叩其两端”,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中国的太极图就表示着辩证思维: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可是东西方讲的重点不一样,西方特别强调斗争,而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辩证思维是指以bai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 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 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 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 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理性思维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子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华夏民族在《易经》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易经》以阳爻和阴爻构成的六十四卦,象征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在整体思维上,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到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二、直观思维 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周易.系辞传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立象”包括了对于“观象”、“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 都是讲直观、体悟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宋代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相冥契,则是强调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 直觉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非逻辑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逻辑证明和实验的方法都表现了一定的局限。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而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经过科学改造后也能适合现代科学的需要。如在量子力学中有不确定原理、引进了概率的概念,西方人很难掌握,而东方人极易接受,这不能不说与东方思维方式有关。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汉民族很早就发现天地万物、人事习俗存在着类别,当两类事物之间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认识得很清楚时,类比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发现说明世界的真理。例如庄子主要依靠比喻和类比来论证哲学问题。如《齐物论》通过狙公赋芧、罔两问影、庄周梦蝶等比喻,来论证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对认识的片面性。《逍遥游》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逍遥自在。《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生死、是非都是相对的。 四、辩证思维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曾经对中国古代光辉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所说的这种“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较早,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负阴而抱阳”“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孔子讲“叩其两端”,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中国的太极图就表示着辩证思维: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可是东西方讲的重点不一样,西方特别强调斗争,而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子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华夏民族在《易经》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易经》以阳爻和阴爻构成的六十四卦,象征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在整体思维上,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到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二、直观思维
  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周易.系辞传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立象”包括了对于“观象”、“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 都是讲直观、体悟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宋代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相冥契,则是强调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
  直觉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非逻辑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逻辑证明和实验的方法都表现了一定的局限。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而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经过科学改造后也能适合现代科学的需要。如在量子力学中有不确定原理、引进了概率的概念,西方人很难掌握,而东方人极易接受,这不能不说与东方思维方式有关。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汉民族很早就发现天地万物、人事习俗存在着类别,当两类事物之间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认识得很清楚时,类比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发现说明世界的真理。例如庄子主要依靠比喻和类比来论证哲学问题。如《齐物论》通过狙公赋芧、罔两问影、庄周梦蝶等比喻,来论证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对认识的片面性。《逍遥游》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逍遥自在。《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生死、是非都是相对的。
  四、辩证思维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曾经对中国古代光辉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所说的这种“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较早,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负阴而抱阳”“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孔子讲“叩其两端”,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中国的太极图就表示着辩证思维: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可是东西方讲的重点不一样,西方特别强调斗争,而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辩证思维是指以bai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 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 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 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 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理性思维

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现今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世界观,体用不二、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注重感性思维,宏观思维方式。西学东渐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现今的教育都是西式的,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主。西方思维方式注重理性思维,逻辑分析,微观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答:- 阴阳思维方式将事物的对立统一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认为在矛盾对立的过程中,事物能够不断演化、变化和发展。2. 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将世界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 五行思维方式...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答: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 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

思维具有哪些形式?
答:它是在知识经验相当丰富、逻辑推理相当熟练后的一种“精神感觉”的现象。(6)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它是依据已有信息,从已知条件和既定目标中,寻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力既是智商的核心能力...

哲学方法五大思维
答: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和谐不是消灭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譬如,重视人与自然...

中国式思维都包括什么?
答:我就讲一个点:中国式传统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我认为是 循环思维。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多接受西方的直线思维方式了,并觉得理所当然,然而要理解中国古人就需要首先清除一些直线思维,才能去真正理解古人的思维行为。古代中国思维方式主要是周期循环思维,世界观也深受此模式的影响。中国古人的观念里,...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什么
答:1、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2、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包括线性思维方式与非线性思维方式两大类型。形式逻辑是线性思维方式,对称逻辑属于非线性...

中国古典诗词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哪几个层面上?()
答:整体观照。中国古典诗词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整体观照、生命意识、以人为本三个层面上。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带有亲切的生活感,使诗成为描写世俗生活最好的艺术。

跨文化交际中国是归纳思维还是演绎思维
答:演绎思维 三、思维模式 (一)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 1、整体思维的特点 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思维,就是指思维的对象、成果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加以改造,都表现出整体的特征。2、分析思维的特点 西方的思维模式是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西方人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以天人相分为...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什么
答: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整体性,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个体。在处理问题时,中国人往往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中医、风水、哲学等领域都体现了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