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混凝土配合比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怎么设计~

C20透水混凝土配合比:
水泥:380kg
石子:4.75-9.5
外加剂:6.1 水:100
C25轻骨料混凝土:
6 380 155 0 10一16碎石0 .2 6 6 .1 / /
10 0 24t2 28 .8 5t6 2 1.1%
a.透水混凝土多采用单粒级或间断粒级的粗骨料作为骨架,因此,细骨料的用量一般控制在总骨料的 20% 以内;
b.透水混凝土水泥可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推荐阅读:透水混凝土路面的特性)
c.透水混凝土掺合料可选用硅灰、粉煤灰、矿渣微细粉等。投料时先放入水泥、掺合料、粗骨料,再加入一半的水用量,搅拌 30秒 ;
d.最后加入添加剂(外加剂、颜料等),搅拌 60秒;最后加入剩余水量,搅拌 120秒出料。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透水混凝土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贯通孔隙来满足透水性的要求,因此在配制时除了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外,还要通过配合比设计和制备工艺以及添加剂来达到保证强度和孔隙率的目的。

扩展资料制备
透水混凝土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贯通孔隙来满足透水性的要求,因此在配制时除了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外,还要通过配合比设计和制备工艺以及添加剂来达到保证强度和孔隙率的目的。透水混凝土由骨料、水泥、水等组成,多采用单粒级或间断粒级的粗骨料作为骨架,细骨料的用量一般控制在总骨料的 20% 以内;
水泥可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掺合料可选用硅灰、粉煤灰、矿渣微细粉等。投料时先放入水泥、掺合料、粗骨料,再加入一半的水用量,搅拌 30s ;然后加入添加剂(外加剂、颜料等),搅拌 60s;最后加入剩余水量,搅拌 120s 出料。

施工
透水混凝土的施工主要包括摊铺、成型、表面处理、接缝处理等工序。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进行摊铺;成型可采用平板振动器、振动整平辊、手动推拉辊、振动整平梁等进行施工;表面处理主要是为了保证提高表面观感,对已成型的透水混凝土表面进行修整或清洗;透水混凝土路面接缝的设置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缩缝等距布设,间距不宜超过 6m 。

保养
透水混凝土施工后采用覆盖养护,洒水保湿养护至少 7 天,养护期间要防止混凝土表面孔隙被泥沙污染。混凝土的日常维护包括日常的清扫、封堵孔隙的清理。清理封堵孔隙可采用风机吹扫、高压冲洗或真空清扫等方法。

技术指标
透水混凝土的技术指标分为拌合物指标和硬化混凝土指标。
(1) 拌合物: 坍落度(5mm~50mm );
凝结时间(初凝不少于 2h );
浆体包裹程度(包裹均匀,手攥成团,有金属光泽)。
(2)硬化混凝土:强度(C15~C30 );
透水性(不小于 1mm/s );
孔隙率(10%~20%) 。
(3) 抗冻融循环:一般不低于 D100。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透水混凝土

C25 配合比为:0.44:1:1.42:3.17 。
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顺利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混凝土工程的成本。

扩展资料:
设计依据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2015)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011)。
《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0–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1–2002)。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和砂、石、外加剂、掺合料的相关标准。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1、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
2、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
3、混凝土应有良好的耐久性;
4、在满足上述的要求时,尽量减少成本,增加效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凝土配合比

摘 要:我国透水混凝土主要应用在小区人行道、小型机动车道,一方面透水混凝土具有十分现实意义,其成功应用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然而由于技术不成熟、各种因素影响尤其由于强度、耐久性等问题始终无法取得突破大大制约了其推广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C20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相关设计流程并实际进行了透水试验验证透水效果。
关键词: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C20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一、试验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1.主要实验仪器(表1)
2.主要原材料(表2)
二、试验研究方法
1.原材料检测
1.1 水泥。本试验研究应用选用冀东盾石42.5P.O水泥。水泥技术指标见表3。
1.2 集料。选用承德本地碎石(表4)。
1.3 粉煤灰。承德滦电Ⅱ级粉煤灰(表5)。
1.4 外加剂。保定慕湖恒源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减水剂(表6)。
3.配合比设计
由于我国目前无专门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所以只有通过经验试配观察效果反推调整配合比方能最终确定,胶骨比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效果影响较水胶比要敏感的多,所以主要调整胶骨比进行相关强度试验验证结果。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流程为:计算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最好是一立方6-10公斤的增强剂,水泥占16.65%,碎石占76%,然后还有水、增强剂等等,这只是一个大概。具体的也还要问问专业的公司,因为要根据现场情况来定,还是石子的干湿度。



透水混凝土材料准备大全



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的要求。不同等级、厂牌、品种、出厂日期的水泥不得混存、混用。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简介 最实用最简单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
答:二、透水混凝土配合比 a. 透水混凝土多采用单粒级或间断粒级的粗骨料作为骨架,因此,细骨料的用量一般控制在总骨料的 20% 以内;b. 透水混凝土水泥可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 c. 透水混凝土掺合料可选用硅灰、粉煤灰、矿渣微细粉等。投料时先放入水泥、掺合料、粗骨料,再加...

透水混凝土材料配比
答:透水混凝土材料的常见配比为:1份水泥,1.5-2份骨料,0.35-0.4份水。1. 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其作用是使混凝土凝固并形成强度。常用的水泥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等。其用量通常与骨料的种类和粒径、所需强度等因素有关。2. 骨料:骨料主要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粗骨料一般采用碎石或碎卵石...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
答:您是想问透水混凝土材料配比是多少?其比例如下:水泥、砂、石、水的比例为1:1.23:3.01:0.41,其中一个透水固化水泥用量约427kg,砂用量约525kg,石用量约1286公斤,水量约175公斤,当然这也要根据混凝土的强度要求来改变混凝土的比例,具体的通过施工要求决定。此外,透水混凝土施工要注意如下:1、...

透水混凝土配比
答:c20透水混凝土配合比为:0.54:1:2.01:3.27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怎么设计?透水混凝土做法?
答:透水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水泥品种和水泥用量2.骨料种类和粒径分布3.矿物掺合料种类和掺和量4.减水剂种类和加入量5.含水率和水胶比6.配合时的加水方式和时间透水混凝土的制作方法:1.将骨料、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等主要原材料按配合比例称量,加入搅拌机中进行充分的混合;2.在...

透水混凝土做法
答:配比是0.44比1比1.42比3.17,就是175千克的水,566千克的砂、1261千克的石子以及398千克的水泥。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石子)、水泥、SR透水混凝土增强剂、和水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透水混凝土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怎么设计?
答:3、C30:水:175kg,水泥:461kg,砂:512kg,石子:1252kg。配合比:0.38:1:1.11:2.72。透水混凝土掺合料可选用硅灰、粉煤灰、矿渣微细粉等。投料时先放入水泥、掺合料、粗骨料,再加入一半的水用量,搅拌 30秒。施工方法:透水混凝土的施工主要包括摊铺、成型、表面处理、接缝处理等工序。可...

pac16透水沥青混凝土配比
答:5:100。pac16透水沥青混凝土配比为呈现最好的效果,一般是5:100,透水沥青又称新型聚合物彩色路面材料,也有人简称冷铺彩色沥青、或叫新型彩色沥青材料,是一种基于反应性无机材料改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新一代路面彩色化铺装系统。

透水混凝土有C30的吗?配合比是多少?
答:1、透水混凝土有C30的。2、C30混凝土配合比:(1)坍落度:35-50mm;(2)水泥强度:32.5级;(3)砂子种类:中砂;(4)石子最大粒径:40mm;(5)砂率:29% ;(6)配制强度:38.2(MPa);(7)材料用量:水泥427kg 、砂525Kg、石子1286Kg、水175Kg。配合比:1:1.23:3.01:0.41 ...

C25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是什么?
答:C25 配合比为:0.44:1:1.42:3.17 。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顺利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混凝土工程的成本。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