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观与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利弊

为什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被认为与科学主义相对立?~

人本教育所关注的“你所讲到:价值、过程意义、情感等”。是完全通过学习老一辈的教育者通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从而把正面效果显著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可操作体系的方式方法传承给我们的。如果随意性太个性化的话,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但应该有一个度来进行有效的评估,这样才有可取之价值。

70年代以来,随着人文主义的全面复兴,人文主义教育也开始了它的现代复兴。面对日益严重的世界危 机和人的危机,教育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何种思维训练,何种更适合于理解的知识,何种更有效的 价值观念才能对人类进步起到更积极的影响而不是毁灭作用! ”〔1〕深刻的世界危机和人的危机向人类教 育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教育对这一挑战的一个重要反应就是:复兴人文主义教育。 当今,人文主义教育的复兴已成趋势。当代人文主义教育观与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观有所不同,它重点 提倡如下伦理价值:理解与和平、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敬重自然等。为此,这种教育观主张:加强文学 、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性教育贯 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将自由与责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 心价值。 概括地讲,当代人文主义教育观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主张。 一、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是人文主义教育观始终坚持的一个核心观点。当今,不管各 国社会状态如何,几乎都把“全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这一教育观 ,就人的状况而言,它是直接针对现代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而提出来的;就教育本身而言,它是直接针 对教育日益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而提出来的;就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针对二战后国 家对教育的过度干预以致教育被沦为社会某一方面的工具而提出来的。毫无疑问,教育过度的功利主义倾向 和社会工具主义倾向必然造成教育的片面和人的发展的残缺。 教育究竟有没有必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永恒追求的终极目的,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人文主义教育 观对此始终持肯定的态度。但在科学主义教育观看来,终极的教育目的太抽象、太虚玄、太浪漫、太脱离实 际因而无甚意义。 然而实践证明,终极的教育目的不仅必要,而且还应该被置于教育目的价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确立现 实的、近期的和与当前实际需要相一致的实用性和具体的教育目的是必要的,但这并不能与教育的永恒追求 和信仰对立起来。永恒的和理想的教育目的与当前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 前者,教育就没有理想和信仰,就会庸俗不堪;没有后者,教育就没有存在的现实意义,就会空疏无用;而 且,没有后者,前者也无从实现。联合国特邀教育专家拉塞克(S.Rasskh)和维迪努(G. Vaideanu )指出 :“我们不要忘记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的哲学在改造教育方面所起的有益作用,尤其应该牢记古希腊珍 贵的榜样。正如卡尔 马克思(Karl Marx)所指出的, 在古希腊,一种作为强烈和持久向往之目标的理想 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类。无论如何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只有遵循着一个最高目的才有存在的理 由。”〔2〕 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似乎是变幻无常的。但仔细洞察,可以发现这之中存在着超越时代而大致不变的东西 和随时代一起变化的东西,而且两者复杂。教育一方面必须准确地认识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东西,努力维持并 继承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和传统,把这不变的美好东西一代代传下去;另一方面,教育又必须以敏锐的感觉 有选择地接受随时代一起变化的东西。忘记这两者的统一,如果仅固执前者,教育必然陷于独断、僵化;反 之,教育则必然流于轻佻、浅薄〔3〕。总之, 教育无论如何必须有自己永恒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永 远不断地追求人格的完善。它既包含着教育对历史与现实的容纳,也包含着教育对未来的开放。没有这,教 育就没有了要基,“不变”与“流行”也就没有了统一与结合的基点。 二、重视科学人道主义教育 自70年代以来,随着人文主义的复兴,人文学科的教育受到了更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倾向于在 教育中给人文学科以自然学科同等的地位。日本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提出:“在开创新世纪之际,不仅自然 科学,而且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振兴,都是容不得半点轻视的课题。”〔4〕美国自70年代开始, 也在努 力加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人文学科教学。 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了《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对衰微不 振的人文教育表示深切关注。报告在强调人文学科的意义时指出,人文学科乃是先圣先哲们曾经说过、思考 过、并记载的一切最有价值的记录;人文学科告诉我们,在自己的或其他主要文明中,人们是怎样执著探讨 那些关于人生基本问题的若干永恒问题的〔5〕。 该报告对美国学校中忽视人文学科的状况极为忧虑:不少 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学校只设 一门课或根本不设;在获得学士学位者中,有75%没修过欧洲史;大学开设人文学科多半在前两年集中讲授 ;学生主修人文学

区分以人为本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有利于更好地践行教育人性化

但在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却存在将以人为本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相混淆的倾向,影响了我们对教育人性化的正确把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本主义由于强调人的非理性、主体性和超越性而颇受青睐。一些论者试图从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汲取营养以回应新时期人们对教育人性化的要求,以为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基础教育改革,或者以之作为进行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或者心理学基础就等于“以人为本”。殊不知,分别建立在“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两种不同哲学基础上的教育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不澄清二者的异同,势必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必将影响我们对教育人性化的正确理解。

以人为本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有共同点。一方面,二者都以人为目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反对把人看成“手段”和“工具”,认为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完成”、“自我生成”、“自我实现”。以人为本教育观强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其根本动因就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二者都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本主义把主体性看成一种发自生命本源的自我超越能力,甚至把人提到哲学的中心位置,强调主体不是作为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他人共在。因此,它十分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认为只有在这种教育中,师生间才能坦诚相对,各自都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与实现自我。以人为本教育观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要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可见,无论是“人本主义”教育观还是“以人为本”教育观,都强调人的作用,都凸显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虽然两种教育观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强调“以人性为本位”,都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以及对现实的反思批判精神。但是,由于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即一个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基础上的教育观,一个是建立在历史的、现实的、实践的人性基础上的教育观,因此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两者在处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的不同。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现代哲学中与所谓科学主义相并立(而非对立)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以及在这种哲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强调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以及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形成完满的人性以及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氛围。但是,它们所谓的“人”或者“人性”都是抽象意义的人和“人性”,是将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的“人性化”。在人本主义看来,学校应该是学生个体为所欲为的所在,只有这样,人的优异的“先天潜能”才能够充分地得到实现。在师生关系上,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体验”,提倡“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观从人格、情感的视角来诠释师生关系,比之于只讲“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们眼中的“自我”以及“自我实现”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个体”和“个体实现”,是完全凌驾于团体法则之上的。因此,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从根本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而且由于过度强调个人的需要,而对社会的需要缺少必要的责任心曾经受到批评者的指责。[4]事实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应该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而这正是以人为本教育观也是教育人性化的题中之意。

以人为本教育观是建立在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基础之上的。人首先是生物性的存在,这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人更是社会性的存在,所有人都无法摆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关系,这是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必定属于某一个家庭、地区和国家,他总是要受到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物质的或者精神方面的影响,并在对环境的适应和超越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个体。以人为本教育观清楚地看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以及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教育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疑是对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超越。

另一方面是两者在处理科学认知与学生发展关系上的不同。

人本主义认为,理性只能认识现象,要把握人的存在及宇宙存在的本质,只有靠非理性的直觉,强调直觉和内心的体验才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存在主义从根本上反对科学理性,认为人们对一个对象所倾注的不只是思维,更主要的是厌恶、孤寂、恐惧、忧虑等个人的情感,因此否定科学和理性、注重内心的自由和盲目的行动等非理性因素在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认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不利于学生做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以此为基础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也就建立在了对现代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恐惧、焦虑和反抗的基础之上,将现代科学与人的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把人的发展建立在与社会、科技相分离的基础之上。而这一点束缚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教育价值的认识。由于缺乏现实的感性基础,不能正确的解释现实的人的生活和实践,从而导致了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失落,也使人本主义教育观缺乏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而以人为本教育观看到了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科学技术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非常强调知识在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如前所述,以人为本教育观中的“人”不是抽象意义的人,而是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人类的世界是已经被科学化了的世界,不懂科学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将无法生存。科学知识的传授在无论是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还是学生个体的发展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基本职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来都不曾改变,这也是学校教育的规律和意义所在。在现代教育中,科学认知与学生发展的密切关系是不容置疑的。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减压措施和建议

综上所述,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确实存在,且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并存;这从某一方面来说,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长期趋势,论文写作。事实上,从1994年至今,人民币也已增值不少,从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到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人民币已升值了5个百分点。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货紧缩严重,就业压力大,人民币升值不能操之过急,在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要控制人民币升值趋势,为人民币升值减压。在短期内,要通过经济手段加大外汇市场的调控力度,在汇率制度方面,可使人民币与美元适度脱钩,改为盯住美元、欧元、日元为货币篮子的一揽子货币汇率定价,尽管“货币篮子”中,美元可能有很大比重,但毕竟人民币与美元可不再亦步亦趋,有利于人民币汇率长期动态的稳定在长期内,我们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具体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逐步完善外汇市场,发表论文,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适当减少外汇储备,论文代发;三是要切实扩大国内需求;四是要协调国际关系。

相关的主题文章:

技术创新是企业动力之源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减压措施和建议:适当减少外汇储备

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

人本主义与教育
答:人本主义教育观评述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1.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心教育对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理论。2.人本主义的...

什么是人本主义教育观?
答:人本主义教育观点强调教育过程要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受教育者成为有潜质、有个性、有特点、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对当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有重要影响。本文从中学阶段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本主义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关键词:人本主义 学生观 班级管理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内涵 实现...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涵义及二者的区别
答: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种彼此不相容的哲学思潮,而且西方哲学家“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属于人本主义,即属于科学主义。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符合实际。本文将讨论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本主义?(3)反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4)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的区别
答:唯科学主义在国外是一个贬义词,是对那种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主张的一种贬称。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一个以科学为本,奉科学为尊,一个以人文为本...

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指什么
答: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是指一种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强行运用科学,或者仅仅以科学的名义推行某种观念,它本身违背了科学精神,是反科学的。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主义是一种类似宗教的东西,承担宗教类似的功能。人本主义又称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哲斯为代表,...

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答:其二,人本主义者批评传统课程过于注重学科逻辑,忽视学生的心理逻辑。他们主张从学生完整的个性、人格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起因、情感、信念和意图等方面,提倡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整合、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以及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整合,注重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课程设置...

科学主义教育观
答:毫无疑问,教育过度的功利主义倾向 和社会工具主义倾向必然造成教育的片面和人的发展的残缺。 教育究竟有没有必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永恒追求的终极目的,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人文主义教育 观对此始终持肯定的态度。但在科学主义教育观看来,终极的教育目的太抽象、...

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指什么?
答: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是指一种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强行运用科学,或者仅仅以科学的名义推行某种观念,它本身违背了科学精神,是反科学的。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主义是一种类似宗教的东西,承担宗教类似的功能。人本主义又称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哲斯为代表,...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什么
答:但要是对于这两种思潮对立或并行不悖局面有正确理解,所指的应是“理性和真理的哲学”与“自由和价值的哲学”,而非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这才是贯穿整个现代哲学的两大思潮或两根主线。前者可简称知识哲学,后者可简称行动哲学。因为分析的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可包括在广义的知识哲学之内,而非分析的大陆语言...

人本主义学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答:以上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分析告诉我们一种方法,就是要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上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否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存在,妄称“超越”两派...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