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气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什么得来的?~

是古人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来定制的。我们古代是一个农业生产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农业生产有一个弊端就是得靠天吃饭。人们对天空和太阳观察的时间长了,自然就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以此来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根据这种方式来把握季节的变化以及播种的时机。

01、二十四节气是为了补充农历的不足
咱们传统的历法是农历,这个历法可不一般,它是人们根据月亮的周期来制定的。比方说初一和三十的时候月亮都是弯弯的,到了十五左右月亮就会变圆,这个过程被古人发现记录,并且创造成为了历法。但是人们劳作和月亮没啥关系啊,只好又加上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来劳动。

02、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没有公历,怎么区分一年四季呢?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人们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气温的不同,划分出了四季,在观察太阳高度角的过程中也不断发现着其他的东西,比方说太阳到了哪个角度适合播种,什么时候该收获,慢慢制作出了二十四节气,这和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03、古人是怎么确定二十四节气的
人们先观察了日晷上影子的长度,到了大中午,那根棍子影子最长的时候,那就是冬至了,之后每天都会有人来记录这个影子的长短,终于到了影子最短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夏至了,然后根据这个时间的长短来制定这个二十四节气的周期。其实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古代的时候所说的“阳历”,和现代通用的“公历”还是有差异。

到秦汉时期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方法一般是测出两次冬至之间的时间然后24等分。叫做平气法的。
所以这种方式事实上是依据正午日影长短,或者说,正午太阳高度。

清代已经是西洋的天文学了。
采取另外的方式来算节气,就是根据太阳的黄道坐标。
如果以地球公转的角度来看,就是这样(明、清代引入的西方天文学是地心体系)。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在外国的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分别作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开始。而我国历法中是“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季始于立春,夏季始于立夏,秋季始于立秋,冬季始于立冬。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的。
从天文学意义上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轨道(黄道)360°,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24等分点,两等份点相隔15°。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一、立春:

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

二、惊蛰:

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

三、春分:

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

四、谷雨:

4月20日左右。雨量显着增加,适宜谷物生长。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扩展资料:

一、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二、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其也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有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分别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3、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黄经度数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黄经度数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
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答:1、由来: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2、含义: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

24节气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是怎么算出来的?
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采用“定气法”划分。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日期计算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21...

24节气是怎么来的
答:24节气的来历:1、24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2、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

二十四节气是以什么为依据确定的
答: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来定制的。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生产十分发达的社会...

二十四节气是以阴历定的还是以阳历定的
答:常常有人问,二十四节气是阴历吗,为什么它的一些时间却又同阳历相一致?以今年为例,立冬从11月7日7时47分开始,为阳历时刻,小雪从11月22日5时22分开始,同样为阳历时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勃说,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按阴历制定的。“大家提起阳历会把它跟公历画等号,但实际...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及其相关的知识?
答:定气法”,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答:中文名称:二十四节气 英文名称:twenty-four solar terms 定义1: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24节气是如何划分的?
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24节气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
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后来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均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有了二十四节气。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