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发动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哪次?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上,明朝发动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哪次?结果如何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末时期,经济凋敝、政局混乱、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朱元璋也在其中。随着十几年的征战,明太祖朱元璋终于带领着部下收复失地,统一了中国。在明朝建立的276年中,先后有着16位皇帝登上帝位,期间经历过盛世,也有过衰落,曾经中兴,但最终灭亡。在着几百年中,明朝不断先外征战、讨伐,也不断被迫进行防御。在这么多次战争中,要我选择明朝哪场战争最悲壮、规模最大,则非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莫属了。

(起因)
公元1499年,在蒙古瓦剌屡次对边境的侵犯下,明英宗为了捍卫明帝国的尊严,亲率精兵25万(号称50万),北上讨伐。明英宗先带领着军队按计划到达了大同,在大同进行会师、休整。原计划中准备趁着瓦剌不备,神兵天降,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到了之后发现,原来瓦剌早已经准备就绪。无奈之下,明英宗又准备率领着大军撤退回京。

(明英宗画像)
(过程)
得到消息的北伐大军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军中有着实战经验的将军为首,准备撤退回京;而另一派便是以毫无作战经验,一心贪图建立功名的太监王振为首主张进攻。恰好这时的瓦剌也先佯装撤退,于是在掌握大权的王振命令下,明军发动了追击。但是过了不久,明先锋军被歼灭的消息便传到了中军之中。军内惊恐万分,慌乱撤退。但是在撤退途中没有章法,路线随意更改,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在选定撤退中间点时,宦官王振执意要在地势高却无水的土木堡驻扎,为后面被包围埋下了不可逆的祸根。

(结果)
瓦剌包围了驻扎在土木堡的明军之后,再次佯装撤退。而此时不识战术兵法的王振也再次下令军队开拔,选择有水的地方扎营。在明军正在移动的时候,瓦剌发起了总攻。一时间马蹄声四起、砍杀声震天。明军25万精锐消灭殆尽,朝中随性大臣尽数牺牲,明英宗也被俘。

在这次“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大明王朝开始走向衰落。这场战争告诉我们:小人的意见不可信,并且做一件事情就要认真执行到底,切不可随意更改或者动摇!

1619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大洋彼岸的美洲陷入和人口迁移的浪潮中,一批又一批的黑奴被关押在潮湿阴冷的船舱里,伴随着洋流的涌动,进行着肮脏到令人厌恶的地下贸易。与此同时,古老的东方政权慢慢地发生着颤动,这一年大明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决定庞大帝国衰落的决定性战役—萨尔浒之战,就爆发在寒冷坚硬的辽东大地上。这一年是明朝万历皇帝在位的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的第三年,象征着帝国气运的颓废节点,以至于民间流行起“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对于萨尔浒战役我们不做过多赘述,自此后金政权趋于稳定繁荣,最终借着山海关的便利,涌入风华燃尽的紫禁城。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明朝于成化年间对建州女真一次毁灭性质的反攻战,它就是引起明史学家深度重视的“成化犁庭”。
和萨尔浒战役引起的嗟叹和惋惜截然不同,成化犁庭对于当时的明朝是宣扬国威的象征,具有杀鸡儆猴般的威慑力。
东汉王朝的班固,曾奋笔疾书地在《汉书.匈奴传下》里写下荡气回肠的一句:“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龙庭是匈奴祭祀天地神灵的祭坛,更是军政一体的大本营,发号施令的单于所在的政权中心。班固所书,正是犁庭扫穴这句成语典故的由来,用来比喻扫清敌人的巢穴,做一次全面式的针对性扫荡。

一、成化犁庭的背景
在讲述缘由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明朝的作战对象,深受农耕文明熏陶影响的建州女真,这支容易引起认知混淆的“金人后裔”。
谈及建州女真有没有金国女真人的血统,答案不言而喻,在遭到南宋王朝和蒙古帝国的夹击后,存在百余年的金国宣告灭亡,女真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屠杀。
地广人稀的东北大地,逐渐迎来西伯利亚的原始部落民族,通古斯人、胡里改人、汉人、少部分存留的女真人多民族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民族。女真族名存实亡,所谓的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只不过是顶着女真族的名号。
彼时的建州女真,最接近明朝的边境,加上农耕条件还算不错,农耕程度高,相对于其他部落的渔猎文明,建州女真只强不弱。

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管理建州女真,明帝国采取类似于三权分立的方式,将建州女真分为三部分,封各自首领一个朝廷官职,希望能够分化建州女真内部,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建州三卫。
或许是实力带来的底气,建州女真开始表达对明朝设立的朝贡制度体系的不满,嚷嚷着要求提高入贡的关东货物和朝见使者的数量。继而,建州女真频繁侵扰边境,掠夺边民的粮食财物,就连附属国地位的朝鲜都不放过。
尤其是在遭到明朝官方明确拒绝后,建州女真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索性撕破脸皮,光明正大地劫掠钱粮,这一行为无疑是在挑战明帝国的权威。
二、帝国态度的前后差别
一封封加急奏折送到时任明帝国第八位皇帝的朱见深手里,考虑到建州女真的猖獗,明宪宗朱见深决定召开一次紧急军事会议,用来处理对建州女真的回应态度。

无论是哪朝哪代,每当遇到棘手的军事问题时,朝堂势必要分成两派,一派故作沉思状地主张理智对待,一派情绪激动地力陈边境侵扰的利害。
望着主和派和主战派的争论不休,明宪宗朱见深不得不权衡利弊,仔细掂量掂量,确保建州女真的祸患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安抚还是剿灭?
主和派举例的澶渊之盟,辽宋结好,百年相安无事,主战派则指出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严重挫伤了大明帝国的威严和震慑力。
考虑到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盐、布匹诸如此类的必需品匮乏,朝廷对朝贡的货物数量又有明显限制,部分朝臣倾向于安抚,给予建州女真一些优惠。
最终明宪宗朱见深还是选择了前者,给建州女真一点颜色看看,这也可以看出明宪宗对边境侵扰问题持主战态度。

三、明清两代的渊源
明宪宗的一记重击,巧合的是,闹事最厉害的是建州卫首领李满住和建州右卫首领董山,这两个人是清朝皇室的祖先,董山就是后金政权的建立者努尔哈赤的五世祖。
1467年,在数万明军浩浩荡荡出动的同时,明宪宗下令要求朝鲜出兵,联合夹击建州三卫的女真兵。这一年的九月份,李满住及古纳哈父子双双被擒,由于李满住之前叛降不定,时而归降时而反叛,故此明军和朝鲜军队毫不犹豫地将其斩杀。


短一个月的围剿,明军战果颇丰,剿灭六百三十多名女真兵,俘虏二百四十名女真族民,建州右卫首领董山则在朝贡回来的途中,被明军设计斩杀在住所里。
经过这场斩首行动,建州女真元气受损,暂时消停了十多年。好景不长的是,等到建州女真稍微恢复点元气后,再次以朝贡限制的理由侵扰边境,猖獗程度较往前更高。
四、成化犁庭,正式出征
要不要继续发动战争?这是件需要衡量的事情,为此明宪宗决定派出亲信汪直,专程跑到辽东调查一番。
时任兵部侍郎的马文升素来和汪直嫌隙不小,在此之前,汪直心腹辽东巡抚陈钺误杀女真贡使,致使辽东兵事有增无减,从而马文升向京城递交的奏折,多半涉及陈钺。
心怀不满的汪直趁此机会,大力宣扬建州女真的祸患,弹劾主张安抚的马文升,表示辽东边事的起因是马文升禁止边境贸易。
尽管马文升极力否认辩解,还是被押进锦衣卫审讯的诏狱,此后数年颠沛流离,直至六年后才被重新启用。
当然,汪直的奏章也坚定了明宪宗朱见深的决心,自土木堡之变后,也该扬一扬大明的国威了,明朝决定对扰境的建州女真下达诛杀令。

战令诏书引人注目的只有八个字:“捣其巢穴,绝其种类”,这无疑是对建州女真的再一次重大反击。
1479年,寒冬腊月的时候,朝廷捷报频传,虽然建州女真借着险峻地势据守不动,但明军最终凭着以众敌寡的实力,顺利攻破女真营寨,俘虏斩杀近两千余人。
这次大捷加上十三年前的斩首行动,在历史上被称作成化犁庭,这是明朝军事史上的一次光辉战绩,彻底对建州女真军事集团进行了一记沉重打击。
从军事战果来看,成化犁庭的确算不上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时的建州女真还未成型,远远达不到清初八旗兵的实力。
许多人喜欢将成化犁庭看作证明明朝比清朝实力强大的证据,明朝灭亡源于内忧外患,清军有趁人之危之嫌。这虽然这有夸大臆想的成分,但建州女真消停了近百年,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就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战绩比较,它或许不值得大书特书,可它带来的边境安定和立威效果却是尤为明显。
漫长复杂的战争史里,这场战争也许不够惨烈,不够浩大,不够知名,但它达到了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回报,这更是明宪宗朱见深的亮点之一。

明朝发动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万历三大征,这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前两次都以明朝胜利结束,巩固了明朝的疆土,奠定了明朝在各大国之间的主导地位,使明朝的国土更加辽阔和坚固。

一、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是明朝明神宗时代进行的三次大规模的在边疆展开的军事行动,分别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在明朝的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边疆展开的大规模的,巩固明朝疆土的军事行动。这三场大规模的战争,最终都是明朝取得了胜利,巩固了明朝的边疆,稳定了边疆人民的生活。而且从此之后,倭寇再也不敢进攻大明王朝,不敢侵略我国的边疆。所以,这三次大规模的战役,统称为万历三大征,前后持续了十多年,成就了很多的武将,万历三大征可以算得上是明朝时候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二、征战带来的后果

万历三大征,在明朝史上是轰动一时的军事行动,在历史上也是比较大规模的,是明朝历史上的里程碑。他给明朝带来的好处也是有很多的,想要一个国家安定平和,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就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边疆,稳固的政权。所以万历三大征不仅带来了边疆的安定,而且更巩固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安稳度日。但是万历三大征也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力,给明朝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自此之后,明朝的国力逐渐衰落,不能够及时的补充国家经济,就导致了明朝最终的落败和衰亡。万历三大征虽然给明朝带来了一时的安定和安稳,但是最终的结局确是不太好的。

明朝发动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万历三大征,前后持续了十多年,取得了胜利,巩固了边疆的政权,但是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历史上,明朝发动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哪次?结果如何呢?
答:在这么多次战争中,要我选择明朝哪场战争最悲壮、规模最大,则非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莫属了。(起因)公元1499年,在蒙古瓦剌屡次对边境的侵犯下,明英宗为了捍卫明帝国的尊严,亲率精兵25万(号称50万),北上讨伐。明英宗先带领着军队按计划到达了大同,在大同进行会师、休整。原计划中...

为什么说明朝的“成化犁庭”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壮举?
答:与此同时,古老的东方政权慢慢地发生着颤动,这一年大明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决定庞大帝国衰落的决定性战役—萨尔浒之战,就爆发在寒冷坚硬的辽东大地上。这一年是明朝万历皇帝在位的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的第三年,象征着帝国气运的颓废节点,以至于民间流行起“明亡于天启,实亡...

朱棣靖难之变
答:靖难之役是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也是朱氏皇朝建立未久即发生的一次人伦惨变。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

万历三大征之平定哱拜之乱是如何攻克宁夏城的?
答:为了平定哱拜之乱,万历皇帝可谓兴师动众,动用了明军的南北精锐,花费钱财巨大,明朝安化王之乱18天被平息,宁王之乱43天被平息,而宁夏之乱则鏖战了7个月之久才得以平息,是明万历年间在西北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宁夏哱拜之乱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更是苦不堪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万千生灵死于战火,据...

“万历三大征”,明朝最后的疯狂与辉煌
答:万历三大征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廿八年间,先后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三役分别为: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宁夏之役:1592年哱拜之乱。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因功升为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十九年,...

明代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
答: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

日本战国军队与明朝军队的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是那次战役?
答:明日朝鲜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会战拉开了帷幕。 十二月二十二日夜,明朝联军全军齐发,副总兵李如梅所部为前锋。二十三日中午,李部与日军在距离蔚山二十里处的海边遭遇。李如梅和副将杨登山率大部队设伏,命令游击摆赛带领一小队轻骑兵出发诱敌,日军轻率追击,被诱入了伏击圈,明军奋勇冲杀,斩400余级。日军大败,仓惶退入...

明神宗万历年间,万历三大征是哪三次军事行动呢?
答:首先,万历三大征是哪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

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越详细越好
答: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

为什么说明朝的“成化犁庭”是历史上的一场壮举?
答:土木堡之变要说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污点是什么,那估计就是土木堡之变了。明英宗御驾亲征,非得身体力行证明老朱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虽然他之前的帝王大多都干过这事,可惜他御驾亲征就被蒙古瓦剌给包圆了。他也成为明朝帝王中,唯一一个做过傀儡的帝王。明英宗是自己把自己作成了俘虏,...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