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合掌问礼,五体投地磕长头,供佛——都隐藏了什么奥妙

~ 红尘若镜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其实从根本来说只是佛法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佛陀的教育中世俗层面的体现。

但是既然是宗教,就必须要有一些特有的规矩,否则就难以管理和推广,广大的信众们也都无所适从,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佛教也多了很多的仪式出来。

这尤其在我们中国佛教的表现更为明显,如果说释迦佛在古印度创建的原始佛教还属于比较自由,强调个人修行的松散团体的话,我们汉传佛教就明显规范的多了。

特别是在马祖和百丈禅师师徒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之后,我们的佛教就变成了以寺庙为出家人的修行和居住场所,当然也有佛像和经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住世三宝”。

然后再加上世俗中大量的在家弟子(优婆塞和优婆夷),以及更多的有信仰但不那么深的信众们,四众弟子就构成了一个有着几亿人规模的庞大宗教。

佛教肯定有着区别于一般世俗的仪式,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其中最重要的三种,分别是合十问礼,五体投地磕长头,以及供佛,同时也看看它们背后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01

合十问礼

合十,也就是双手合拢,这是所有佛弟子最标准且通用的问候方式,不管是身份高低,世俗世外都不例外。

这个规矩其实由来已久,从释迦佛在的原始佛教就已经开始了,比如从金刚经中,我们就能看到当时众弟子们参拜世尊的礼仪。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那时候古印度的礼仪是单膝下跪,也叫做“胡跪”,偏袒右边的肩膀,然后双手合掌也就是合十,表示恭敬,这个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佛家讲究众生平等,僧人们见了帝王将相也不下跪,就是合掌问礼,见了乞丐穷人也不鄙夷,一样合掌问礼,佛弟子彼此之间也是合掌问礼,除了顶礼佛菩萨或者高僧大德以外,其余所有学佛之人都是一视同仁。

不管您来自天南海北,属于禅宗净土还是密宗,僧道俗哪家,男女老少,一切众生相都不着,统统都是合掌问候,一切的佛家礼仪就都在其中了,彼此都是心领神会,随喜赞叹。

那么这个合掌究竟有什么含义,为何如此受古今中外一切佛弟子们推崇呢?

其实有下面几种缘由,咱们一一道来。

第一:代表福慧双足

大家都知道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标就是福慧双足,也就是积攒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我们两手正代表了福慧两种,合掌就是两样具足。

第二:十法界归一

在佛法中一切大千世界又分为了十个层次,号称“十法界”,由低到高分别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间道,阿修罗,天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道。

而我们双手正好有十根手指,就代表了这十法界,其实佛法讲究一切唯心,三界唯识,十法界也不过是我们心的变化,十指合拢就代表十法界归一,成为一真法界。

第三:代表中观,不断不常

在修行中有两大误区,一个是断,一个是常,断也就是断灭空,认为世界是肮脏的,人生是悲观的,一切都是空虚;而常则认为所有事情都是永恒不变,盲目乐观。

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而中观就是让我们两边不落,不断不常,而合掌也有这方面的训斥含义,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

第四:不二法门

所谓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如一”,不能偏执于对立两面中的任何一面,比如说我们不能作恶,但也不能偏执与善,因为有善的念头也就意味着还有恶的念头,这两者本来就是共存的,只有非善非恶才是真如。

再比如烦恼和菩提,大家都不喜欢烦恼而向往菩提,但其实这两者也是相互转化的,真正的菩提都是烦恼中找到的,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菩萨,都是一念之间,不二法门,所以合掌也就是合二为一,不能有分别心。

02

五体投地拜佛

上面说的合掌问礼是佛弟子之间的礼仪,但是面对高僧大德,尤其是佛菩萨的时候自然不能这样,而是要执弟子礼,只是合掌就太贡高我慢了。

而在佛教中顶礼佛陀有两种礼仪,第一种是跪拜,双手接佛足;而第二种更加虔诚,被称为是五体投地大礼,也叫磕大头。

头一种礼仪就是标准的磕头,额头一定要接触地面,因为头是我们身上最尊贵的地方,然而在佛面前也要绝对的恭敬。

这里当然不是因为佛地位崇高,或者是神仙,可以赐给我们好运或者保佑我们之类的,而是因为我们能够接触并学到佛法,这都是由于佛陀这位老师的无私传授,我们当然要感谢老师的传法之恩,而不是求什么,那就成世俗中的磕头了。

然后磕头的同时还要双手平伸,向上摊开,用来承接佛的双足,而且我们头的位置正好也触碰到佛足,所以也叫做“顶礼佛足”。

除了这种礼仪以外,还有一种更恭敬,更虔诚,当然也更累更难的方式,叫做“五体投地大礼”,也叫磕大头或者磕长头,而且一般都是三步一拜,那些如五台山,普陀山,西藏等佛教圣地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朝圣者。

这个过程十分复杂,先要双手合掌过顶,低头,双手放在胸前,然后跪倒,全身趴下,双手向前伸,再双手合十向上,然后起身,走三步之后继续重复一遍。

这种磕长头十分消耗体力,而且等于把自己放到了最卑微的地位,对于消磨自己的傲慢心十分有效,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忏悔。

当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必然是累的全身乏力,但心情却会十分平静,杂念也都消失了,而且您恐怕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罪业也在这个过程中消去很多了。

所以很多高僧大德都十分推荐磕大头,尤其是那些业障很深的师兄,和您说法您根本不懂,也听不进去,因为自己的智慧都被业障遮盖的死死的,只有先把障碍消掉一部分才行。

比如当年虚云老和尚为了替父母祈福,就是这样三步一拜,硬是从普陀山拜到了五台山,中间多次遇险,都是文殊菩萨化身来解救,可见当您足够虔诚的时候,只要用心去做就是了,一切自有佛菩萨以及韦陀菩萨等诸大护法来加持。

所以磕头不是为了求什么,更不是迷信,而是帮助我们放下傲慢和我执,同时还能消罪。

03

供佛

最后一种礼仪就是供佛,一般来说指的就是在佛菩萨像前供奉,因为我们无缘亲眼见佛。

五体投地正确姿势
答:五体投地最早见于《诗经》等古籍,后来在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中也广泛采用。在封建社会,臣子见皇帝、子女见父母、学生见老师时,均需行五体投地礼。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也有行五体投地礼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五体投地这一敬礼方式逐渐演变,如今已经不再普遍。然而,在某些特殊场合,...

五体投地是怎么解释? 五体都指那五体
答:成语查询 成语:成语查询-查询结果 成语:五体投地 拼音:wǔ tǐ tóu dì 典故: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

藏民的五体投地,它们叫什么?
答:最隆重的礼仪是“五体投地”,“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说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很多人都看到过虔诚的藏民磕长头匍匐在地,在风雪中向着仿佛遥不可及的圣地行进,那是一种真正的“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指的是那五体?投地又是什么意思?
答:成语: 五体投地 拼音: wǔ tǐ tóu dì 典故: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

佛教的最高礼节是什么?
答:以手承足,然后顶礼,五体投地,后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然后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一着地后立即会马上以手掌着力撑而重新起立,不应稍卧休息,这表义要迅速从苦海中解脱出来。据说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从此便有此礼。

五体投地的意思
答:两足并立,正身合掌,俯首,先右膝着地;再左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然后两掌舒展伸过额头;最后头顶着地。现在的五体投地的拜佛方法一般有两种不同,一种是拜下去时,身体是蜷缩的,内地多以此法礼拜。另一种是拜下去时,身体完全展开趴在地上,即俗称的“磕大头”,西藏地区多以此法礼拜。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的意思解释
答:五体投地的意思解释如下: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

五体投地是广泛用的成语之一,它为什么最早出现在佛经中?
答:”五体投地:成语,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在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

五体投地是什么意思
答:比喻钦佩到了极点。成语查询 成语:成语查询-查询结果 成语:五体投地 拼音:wǔ tǐ tóu dì 典故: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

三叩九拜五体投地分别指什么?
答:五:起身,左手护心,引导督脉之气下降十二重楼,落入丹田。右手再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到脚跟七,脚尖三角形底涌泉穴成涵空状态。此有利于真气上升和下降,两脚前后虚实分明,双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坠肘,到嘴前上下处,两手降于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中分出来,...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