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纺织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南通纺织外贸的现状~

  南通市纺织工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06-03-16 09:01:50 查看次数:3578
  南通纺织工业历史悠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门类齐全,且产品档次逐年上升,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南通是我国著名的纺织老基地,也是全国12个纺织品出口基地和10个服装出口基地之一。纺织工业是南通市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南通的纺织业长期以来在满足人民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南通纺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应对当今纺织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大做强我市纺织业,加快实现南通纺织大市变强市的目标,这是“十一五”期间南通纺织工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

  一、南通市纺织工业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市纺织工业主要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绸纺织、针织、服装、化学纤维、色织、印染、纺织机械及家纺业。据2004年底统计,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979家,职工平均人数:202079人。纺织主要产品产量:纱28.36万吨,坯布13.6 亿米(其中:棉布:9.15亿米、混纺布:2.82亿米、纯化纤布:1.63亿米),印染布11.67亿米,绒线(毛线)6115.99吨,麻类织物98.41万米;生丝:5584.16 吨;丝织品:5947.53万米,服装生产量3.83亿件(套)。


  2004年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及纺织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工 业

  总产值
  工 业

  增加值
  产品销售收入
  利 税

  总 额
  利 润

  总 额
  出 口

  交货值

  规模以上工业
  1603.36
  409.08
  1499.81
  119.72
  73.61
  432.45

  其中:纺 织
  461.45
  129.91
  440.78
  24.95
  15.08
  185.58

  纺织占全市工业比 %
  28.78
  30.37
  29.38
  20.67
  20.48
  42.81


  (二)主要特点

  “十五”期间,我市的纺织工业经过技术改造与较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基本实现了“十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其特点有:

  1、技术装备加快更新

  综观百年风云,南通纺织工业历尽艰辛,曾经铸就了“母亲工业”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生产规模由单一的纺纱织布发展为集棉纺、毛纺、麻纺、化纤、印染、色织、针织、服装、丝绸、纺织机械、家纺为一体的大纺织。“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在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将加快产业升级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技术改造与棉纺行业压锭更新,20%以上的纺纱设备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印染行业采用先进的成套设备,配置了在线检测监控系统;服装行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应变能力。

  2、劣势企业基本退出

  部分纺织企业由于多年来装备陈旧、冗员过多、“包袱”沉重,连年亏损。近几年来,通过实施企业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劣势企业已基本退出。南通合成纤维厂、色织三厂等企业相继破产;江苏三友集团重组色织二厂、江苏大生集团重组南通二棉、江苏大富豪重组通州棉纺厂等,使企业脱困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个行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3、龙头企业日渐强大

  在几大重点行业中,龙头企业正在逐渐强大。如棉纺行业的江苏大生集团现有资产22个亿,总量位居全国棉纺行业前10位,综合经济实力居第14位;江苏三友集团、江苏帝奥集团均被列为全国服装行业100强和江苏服装行业前10名;江苏联发集团2004年位居全国色织行业第3位;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打造“鑫缘品牌”,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成为南通的唯一。

  4、产业集群相继涌现

  集群经济的发展是南通纺织工业近几年发展的一个亮点。2002年海门三星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纺织产业特色城镇;2003年通州市被命名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川港镇被命名为“中国家纺绣品特色名镇”;海门市、海安县被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江苏纺织产业基地县(市)”;海安县李堡镇被授予“编织特色名镇”。南通地处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长三角区域,纺织原料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素质相对比较高;南通纺织企业的市场信誉、企业形象、技术支撑在“十五”期间提高较快;加上各级政府对纺织业的重视与支持,既作为传统又作为支柱的南通纺织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人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二、纺织工业的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

  围绕我市两个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用高新技术增强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纺织产业;以提高产品档次,争名优创品牌为导向,提高纺织品服装的市场占有率;以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为重点,提高纺织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培养大企业大集团为抓手,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市纺织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

  (二)经济发展目标

  ------工业增加值“十一五”期间年增长率达15%,2010年达313亿元;

  ------工业总产值“十一五”期间年增长率达20%,2010年达1358亿元;

  ------销售收入“十一五”期间年增长率达20%,2010年达1316亿元;

  ------利税总额“十一五”期间年增长率达15%,2010年达93亿元。

  (三)科技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500亿元,实施纺织业“新、扩、改”重点项目200个;“十一五”期末,应用信息化管理企业面达60%,高新技术对产值增长贡献率达60%;新型纤维使用率达20%,万元产值能耗物耗比2005年降低20%,棉纺织业人均年增加值达6万元;印染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计项目。

  (四)调整方向

  棉纺织:根据市场情况,围绕服装面料开发,推进前后道产业链的有机结合,重点更新改造100万锭的纺织设备,配套进行织机改造,提高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十一五”期末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无棉卷率(清梳联)达40%,精梳纱比重达到50%,无结头纱率(自动络筒)的比重达到80%,织机无梭化率达到60%,万锭用工达80人左右,百台用工达120人左右。在更新装备中减少用工,在提高效率中增加经济效益。按企业需求,鼓励选用紧密纺、喷气纺、涡流纺织和转杯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大力开发多种不同混比的混纺交织及提花面料。

  印染:在引进必要的印染及后整理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加大印染老企业设备更新的力度,大力推广应用电脑在线监控及印花花型设计,主攻天然纤维织物的防皱、防缩、抗菌技术关键,研究多纤复合交织的染整技术与化纤仿真高档织物的染整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抗静电、阻燃以及环保绿色出口产品及面料进口替代产品。

  服装:服装的生产营销必须同时面向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努力申办ISO9000与ISO14000及SA8000认证,鼓励规模企业扩产高档出口服装,积极使用服装CAD/CAM,在提高成衣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创牌促销活动,同时开发适合各类消费对象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并扩大出口。将出口服装的面料自给率提高到60%,努力扩大服装配套的各类辅料在我市的产销空间。

  针织:大力提高新型针织大圆机的拥有率,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开发新型原料和环保型纤维在针织品生产中的应用,逐步实现针织服装的舒适化、功能化、时装化,开发保健型高档针织内外衣,大幅度提高针织单件成衣的出口产品附加值。

  化纤: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新合纤生产并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扩建,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努力开发高仿真、超细、复合等市场急需的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形成从原料到抽丝到纺织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体系,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加快产业用布与装饰用布的生产建设,引导和促进对新一代多功能高技术含量化纤的研发和投产,以求带动全市纺织产业的技术升级。

  丝绸:以高档出口丝绸面料的开发为龙头,加快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重点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复合纤维,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开发高档真丝产品与新型混纺产品,提高防缩、防皱等后整理水平,充分体现丝绸产品柔软、飘逸、舒适、华丽的特征,开发抗菌防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新品种,全面提高丝绸面料档次与附加值。

  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扩建与完善家用纺织品市场、研发与生产基地,开发生产具有南通文化底蕴的品牌高档系列化家纺产品,支持研发和贸易公共平台的构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家居环境建设纺织品的旺盛需求。大力开发建筑类、工业关、防护类、医卫及汽车内饰的产业用布,使其成为南通纺织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毛麻纺织: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实现毛纺设备的电子化、系列化、连续化,重点在深加工上下功夫,提高毛纺面料的整体水平,开发精毛纺及其后整理高档毛织物,开发轻薄型高档产品,扩大出口比重。优化现有麻纺织加工能力,重点开发麻类织物改性及染整技术,解决麻纱条干均匀度、色牢度、鲜艳度,改善穿着舒适性,扩大麻制品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

  纺织机械与器材:要根据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把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有效结合起来,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鼓励研制新型纺纱设备,发展技术成熟可靠的无梭织机制造,大力开发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要求的印染机械,培育纺织器材中的地方名牌企业。

南通纺织还是很发达的。近代就有一定的规模了

通州家用纺织品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通州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主导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从小到大、从家庭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变,以其规模庞大、种类齐全、配套完善、研发能力强蜚声海内外,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2007年12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纺名城”称号。

一是总量优势。2007年家用纺织品业实现销售500亿元,为全国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家用纺织品生产、销售、出口基地。家用纺织品主要集聚地之一的川姜镇被命名为“中国家纺绣品特色名镇”。全市现从事家用纺织品生产并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共有1500多家,从业人员14.5万多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2家。涌现出江苏紫罗兰、江苏家宝、江苏亚伦、江苏金太阳、通州蓝丝羽等29家销售超亿元企业。

二是配套优势。以市场为主导、产业为中心与之配套服务的工商企业数以千计,家庭工商户数万户,形成了独特的公司加农户、产品进万家庞大的生产经营群体;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纺纱、织布、印染、成品制造、整理、包装、研发等较为完整的生产分工协作体系。家用纺织品业已拥有喷水、喷气织机等设备1万多台,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绗缝机3万多台,喷胶棉生产线、印花和染整生产线200多条,其它相关大型设备超过3000台套,科技的进步已成为家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市场优势。通州家用纺织品业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一个现代专业大市场的幅射和带动。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完善,通州家用纺织品市场已成为全国家用纺织品最重要的集散地和价格信息中心。目前市场占地200多万平方米,经销2万个花色品种,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份额的40%强。正在兴建中的中国南通家纺城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地面基础设施总投资24多亿元,为全球第三大家纺交易中心。

四是技术优势。目前,通州家用纺织品业产业结构正加快向现代化大家纺、企业结构正加快向大公司为主体的格局转变。资源、人才、市场份额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如拥有杉杉、梦洁、恒源祥、罗莱等品牌的大公司纷纷在通州设立生产销售基地或办事机构;厦门国贸收购了我市一家纺织企业,组建了江苏宝达纺织有限公司,为推动通州家纺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州家用纺织品业已列入江苏省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计划,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极具活力和发展力。今后五年产业定位及其发展的规划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扩张规模,增宽、加厚、拉长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至2010年家用纺织品年均销售额递增力争达到27%;把通州家用纺织品业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发制造基地、产品贸易和展览中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较为完善的超大型家纺产品交易市场、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创建1个国家级家纺研究开发中心,5~8个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全力打造家纺系列产品品牌,再创3~5个驰名商标和3~5个中国名牌,形成品牌优势。集中力量加快中国南通家纺城建设,二期工程确保年底全部完工。

二、纺织服装业

通州纺织业源远流长,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纺织文化,是传统特色产业,如今已成为国内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通州纺织服装业正加快向现代大纺织格局转变。综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历程,科技、品牌、市场和产业的协同推进是其生机勃勃、活力大增的重要因素。

一是外向度较高。2007年,纺织服装业实现销售400亿元,是通州重要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在国内外建立了众多专卖店和销售点,出口额10亿多美元,并涌现出一批年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大户,是江苏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北美、中东等地,为通州与外界构筑起一座经贸与文化互动共融的崭新平台,显示出开放、兼容、时尚的鲜明特色。

二是集聚度较强。通州大力推进纺织服装业集聚发展,拥有纺织服装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6家。培育出江苏综艺、江苏帝奥、南通恒祥、南通舜业、南通中瑾、南通盛唐、南通华伟等20家销售超亿元的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近几年年开发新品上千只,有100多只产品获省以上新产品称号,其中“紫罗兰”家纺产品为中国驰名商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通州纺织服装业已形成集化纤、织造、染整、成衣生产为一体的完整体系,产品从原料丝、布料、服装原辅材料到成衣制品等一应俱全。

三是装备较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州企业历来重视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先进适应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纺织服装业拥有棉纺纱锭50万锭,气流纺3万头,各类先进织机5万台,印花染整及服装生产线近百条。形成年产纱10万吨、坯布15亿米、印染布10亿米和成套服装3亿件(套)的生产能力。

纺织服装业今后五年产业定位及其发展的规划是:立足现有基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整体规模,加快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至2010年全市纺织服装业年均销售额递增力争达到28%,使之成为全国纺织服装生产销售基地之一,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中高档产品比重提高到50%左右。加大坯布生产的投入力度,服装面料自给率从10%左右提高到60%左右,装饰用布、产业用布、医疗卫生用布等新领域纺织比重提高到15%左右。推进技术进步,重点引进清钢联、精梳机、喷气织机等,使无结纱比重提高到80%以上,并向“无梭化”目标转变。培育10-15个省级名牌,3-5个中国名牌,3个以上国际名牌。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南通有世界第三大家纺城(海门三星镇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从上海向北,经苏通大桥约一小时车程,就是闻名全国的家纺之都——中国叠石桥国际绣品城。它位于海门市西北角,总面积35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3万人次以上,在这个小镇上有3000多户家庭经营绣品。这里是孕育百万富翁的沃土,从叠三公路一直往西走,3公里的道路两旁是20多家已成规模的纺织品公司,再往西走,便是绣品市场。拥有门市部的老板,个个腰缠万贯。在叠石桥,一个门市部就是一个品牌,大大小小有数百家,其中有100多家企业的年销售额都在500万元以上。他们经营各种床上用品(包括被子、被套、枕头等)、窗帘、靠垫等纺织成品。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