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职场“35岁危机”:这是我看过的最中肯的建议

~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人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35岁被设置成一个分水岭,用来隔绝35岁以上的求职者。 


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35岁之前,很多人的人生用4字就能总结——顺其自然。  


35岁意味着,你投递求职简历可能会收到“年龄不合要求”的拒信;  


35岁意味着,哪怕你在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也有被清理的风险;  


35岁意味着,哪怕你不用保温杯,“中年危机”已经如影随形…  


35岁并不意味着职场前景的终结,这取决于你35岁前的日子怎样度过。


不管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会计行业大改,对于财务人而言,35岁前还不能够掌握这个3项技能的,未来的职场路将非常危险:  


一大批会计将面临一场失业大潮,还不清楚会计行业的变革进度,你将是第一批失业的会计。  


不管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

0 1


时间不等人,提升自我有很多途径


时代在逼迫财务人员必须学习,只想不劳而获、固步自封的会计必将被淘汰出局!  


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例子:同是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工作5-6年之后,一个依旧是会计,而另一个却已是财务经理,这越拉越大差距是因为什么?   很多时候,学校里两个同班同学很难体现出差距。因为在学校里面,除了成绩,没有更多的衡量指标,所以会造成彼此之间差距不大的假象。  


但是进入职场之后,你会发现造成两个人成长速度差异的因素太多了:  

眼界——影响你对行业和工作的选择;  

家庭背景——影响你的资源和选择面;  

行业——影响个人成长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  

圈层和人脉——影响你人生选择的重要参考;  


依靠单纯的勤奋和努力,要想弥补差距,难上加难。   

       根据收集分析后,可以发现一点:工作后的成长速度,本质差异可以分为: 认知差距和能力差距。  


      想要在这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不被淘汰,需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规律、有目的的系统提升和学习,在不断学习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还需要提升自己认知度。  



0 2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我建议你做两件事。


1、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刻意练习。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 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勤奋没有错,但是不能盲目地勤奋。勤奋苦练不一定得到结果,你需要刻意练习。韩国的曲棍球和我国的乒乓球,完全不是国人所说的,关于文化、制度、素质的原因,应该是找到了一套比较好的训练方法。有了好的训练方法,进行刻意练习,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刻意练习,不是盲目地练习,永远止步于练习基本功,是没有办法取得进步的。人类文明的本质,所有的知识体系,全部是架构出来的,把前人的经验封装在一个小的概念当中,后人可以拿来就用,不用临场重新思考,称之为“科技黑箱”。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前人已经搞明白的的东西,抽象成一个简洁的的东西,拿来就用。


通过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不断地练习,甚至于通过对方法的不断改进,刻意练习,才是文明进步的源泉。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马克西姆·文格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4岁的时候,他接触到了第一把小提琴,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并且,他的天赋和敬业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34岁就成了世界顶级小提琴家。


文格罗夫说:


“我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


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


“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



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


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


2. 学会做人。

我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 职业素养。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4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➀ 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


➁ 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好多年没有加薪了。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



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就等于退步了。


➂ 树立职业化精神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


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


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


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➃ 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


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



0 3


30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着手准备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1. 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


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



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➀ 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问题。


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➁ 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向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质量写一篇。


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中层管理者

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


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


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


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


3. 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伴随其成长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


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


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


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张老师给大家提出三个建议:

① 掌握更多技能,提升实务(会学更要会用)  
② 持有几本高薪的财务管理或金融类证书(证书毕竟是门槛,如CPA,CFA、SIFM)。  
③ 避免单一化技能,时刻保持有学习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


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不要等到别人都开始行动了,你还在立flag。



咨询国际财务管理师等金融类证书

请添加张老师微信


另: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在看”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好看”和转发,以示鼓励!一个人长期坚持发布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1、国务院大力清理整顿后,国家官方认证和通用三大财金证书是哪些?

2、为什么要选择国际财务管理师IFM?






会计人如何应对35岁职场危机?35岁考cpa晚吗?
答:会计越老越吃香这句话是对的,只是这个老不是年龄,而是经验。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财务工作内容的快速迭代,老会计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同样会遇到35岁职场危机。打破35岁危机,唯有主动寻找转机。如果趁早考取一两张高含金量的证书,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传说中越老越吃香的会计和审计会有 35 岁危机吗?
答:总之,行业、发展路径、证书和资历等,如今对于财务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没办法,这是一个底层基数极大的职业,如果不规划,不提升,不擦亮眼睛跟随行业,危机其实不是35岁,而是30岁就会来了。

会计35岁后职场路要怎么走
答:【导读】今年35岁,毕业之后我一直在一家国企做会计这是“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的年纪。一般来说,当职场人到了这个年龄,有了10多年工作经验,可能在单位里做到了中层的位置,也有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不用再像年轻人一样靠投简历找工作了。但是这一阶段也面临着各种各...

职场35岁危机怎么化解?
答:"职场35岁危机"是指许多人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一种困境,通常发生在大约35岁左右的年龄阶段。这个时期人们可能感到职业发展停滞、缺乏动力或迷失方向。以下是一些化解职场35岁危机的建议:自我评估和目标制定:仔细评估自己的职业状况和目标,思考自己的兴趣、技能和价值观。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为自己设定长期和...

传说中越老越吃香的会计和审计,也会迎来35岁危机吗?
答:而身为会计和审计这两个工作当中也会迎来工作的危机感,因为对于年轻人在面临35岁的时候,也能够意识到35岁每一个人都会陷入中年危机。而这样的中年危机更多的都是来源于家庭和工作上的,即使一些会计和审计是一个长时间能够用得上的工作。但是对于任何一个职场的工作人而言,长时间的面对算账也会觉得有...

什么是职场35岁危机?
答:35岁焦虑是一种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焦虑症状,指的是当一个人到了35岁时,开始感到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状态不如自己预期,并且对未来感到焦虑和不安。虽然35岁焦虑不一定只发生在35岁的人身上,但是它确实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的职业和生活困境。在现代社会中,青年人面临的就业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职场35岁危机是真的吗?
答:35岁是职场年龄大限,如果在这个年龄时,你还没有当上领导,升入管理层,那么你的职场几乎再无机会。0135岁后会被打上“定型”标签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职场就像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核心的是有潜力,可以培养成为想要的人才。但是当一个人进入职场时间久了,就定型了,你这个人有多少能力,天花板在哪里,这都...

传说中越老越吃香的会计和审计会有 35 岁危机吗?
答:所以,当你在35岁,并已经工作了10多年的时候,到底是吃香的还是濒临淘汰?那就得看你是一直做着低端简单重复的工作,还是有不断地往上挑战“打怪升级”。千万不要像那句很出名的话(大意):“看似是有十年的工作经验,但其实只是把一年的经验用了十年。”从这个角度说,会计师事务所岗位...

在职场上,为什么会出现“35岁现象”呢?中年人该怎样摆脱职场危机?
答:在职场上,为什么会出现“35岁现象”呢?中年人该怎样摆脱职场危机?经济发展水平日新月异,但考量杰出人才的年纪标准却停滞不前,以至于人生低谷被增大,众人皆风险,众人皆自危。时下的独特性在于,工作经历与资产内在联系正渐渐地挂钩,“年迈”和“工作经验”再也不会代表了安全可靠。这根源在于大家...

35岁似乎已成职场荣枯线,你如何看待35岁危机?
答:所谓职业危机!其实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为什么会选择35岁这个年龄呢?这与职业性价比及发展周期有关。一、什么是职业危机 所谓职业危机,其实就是有两种典型的表现。第一种叫职业高原期,那怕你坐上了高岗位,也有不错的收入,但是在这个层面基本到顶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处在某一个岗位,一般是中基层...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