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草书?

如何看懂草书的美~

(1)概述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2)历史与发展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3)如何欣赏

一,接着第一点末尾说,表面上看一个线条弯来弯去,实际上是有固定要求的,弯几下,弯多少还是打一个圈,还是说不封口这些是固定的,不按这个来就是错字。
那么创作空间在哪里?写草书很讲究提按,虚实,表现出来就是一个线条的粗细变化,甚至笔离开纸面都是要按照规矩来走笔的,这个表现出来就是笔锋之间的呼应,说玄一点叫血脉连通。
再举个对比,为什么小时候中性笔字,父母老师都叫你不要连笔写,很潦草,这就是这样的硬笔体现不出虚实,也就是某个线条所占这个字的比重,毛笔一直连笔都没问题,粗细之间可以分辨得出哪里是断开的哪里又是接上的,比如三点水。这些你用硬笔是不好表现的。
二,为什么平常人都觉得草书不太好欣赏了?其实,我感觉是文人太矫情,把技术上的要求说的太抽象,都是一些虚实相生,气韵生动,跌宕起伏,气势磅礴这些词语,这是对新手不太友好的,让平常人在没见过相应的作品下,没办法对应起来这些词,当你自己也写,看的作品多了,就知道这些玄乎的词在指什么了。
三,草书只有成功的作品,与不同的风格,并不要去比优劣,没什么意义。至于一副成功的作品,符合章法(这里当然指更高的要求了),表达自己的风格,就够了。

而且,据说能否辨草、识草也是体现书家层次的一个标准。所以,我把我个人对草书的识读心得奉献给大家。当然,作为对基础知识和方法的介绍,也主要针对多数刚入门的书法爱好者,我将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和介绍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在书法作品中,草书极富艺术性,最能发挥、宣泄书家感情,所以,草书使很多人喜欢。但是,草书因其笔画的省简、符号化,字形夸张、变形、变异及笔势连绵、映带,这就使没有草书知识的人不易识读,就是学过草书的人也不一定对每个草字都一眼就认识,有的字还要通过对句子、语境、上下文意思的理解才能辨识。这样,也因此影响了作品韵味和作品精神内涵的更好传达。了解草书的人都知道,在书法诸体中,最难的莫过草书,难写难认。 其实,草书并非任意的“弯弯绕”乱画一通,而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法度,规律。了解这些法度和规律,对不识草书的人有着很好的帮助。先谈谈其法度规律及识读草书的简单方法:一是符号化。很多部首演变成“草符”,如草头成了两点一横,三点水成了一点一挑,单人旁、双人旁,言旁等偏旁成了一竖挑,寸、刀、口等部首成了一弯,右耳刀,月字旁成了两弯一点,左耳旁、贝旁成了一折竖提,而相对的两点能代口旁或其他偏旁等等。还有一些整个字草化变异的,如书、乐、为、发、东等字,大家在日常书写中都已习惯,这些字认起来不难;但对一些日常不常用或很少看见的一类整字变异或草化的如:真、幸、甚、等、欲、敢、听、叔等字及一些难“认”的草符,这相对于我们日常见惯的楷、行等书体那变异是很大的。二是省简。古人对草书定性是“略举大较,仿佛若斯”,这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说的省简。东汉人赵壹在其《非草书》中说:“(草书是)删难省繁,损复为草,务取易为易知,临时从宜”的。可见当时草书还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且较简略,(否则,恐怕难以流传)试想,如不“删难省繁”岂能“易为易知”?所以,草书结字还要强调“省简”,一是省简偏旁部首。如前所说,原来四画的“草头”,简为两点一短横,左耳或贝字简为一个反写的丁字(折竖提),口字旁省为两个相对的横点,而字、雨字、南字等省了或变异了左竖或中心笔画,常字省了中心的口和竖,四横点省为一横等等多种多样的省简。 再就是省简笔画,如天字,省成了有弯折的三小横,使字差不多省简了人旁和其中的口。业(本文举例,都是指现在所说的繁体)顶上变成了三点,中部省了两点,省简笔画的字是很多的。而且,很多字不仅省简了笔画,部首,而且省简演化成了固定符号,如言符、水符、口符等。(要注意,本文提到的横、竖笔画,如无特别说明的,一般都指草书笔画,并非横平竖直的楷书笔画)三是连绵,草书的笔画或字与字之间是用牵丝(牵连映带)来连接的,除去这些牵连,(映带没有实笔,只有气势呼应。)就能看出笔画了。另外要注意,有很多笔画还变化为弯折、圆转、连接,上画带下代下画等,而并非一律的牵丝映带。但一般说牵丝比笔画要细,要轻,更虚。在笔画与笔画和字与字间都有大量的牵连现象,有的会偶尔断开,有的一连就是几个字甚至一行一连到底。这些都应在观看或学习中认真逐步体会。至于“代”,其实这不用严格划分出来,符号化其实就是“代”,所以这“代“也应包含在”变“中。比如,上面说的固定符号,(一般通称草符)言符、水符、口符及包耳符、邑符,月符、立刀符、草头符……以及一横代四点,两点代口等,这些草符都是以符号代偏旁部首、代整字,甚至一符代多种,如“挑”既代言旁,也代单人,双人等,至于整体变异草化的,就是一个符号代一个字了。对这些草化变异,省简,牵连,代替的方法和形态有所认识了解,要“认”草书也就不是难事了。还有一种简便的“认”草书的方法,这就是运用对古典诗词的熟悉和了解。因为,一般书法作品都喜欢采用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为内容,你不要烦也不要怕那看着如一团乱麻的“天书”,只要有耐心地逐行逐字循迹辩认,就会发现不管怎样草,总是有迹可寻的。这样去“认”一件草书作品,只要你能认得其中一字或几字,就能试着读通一句,推而广之,就能“认”完全篇。比如,你对“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的山、新、后等字认得,(因这几字在草书中变化不大或草法常见)这就能“认”出空、雨二字,“认”得了“空山新雨后”就能“认”出后面那句“天气晚来秋”,在这句中除了天字草化大些,其他都不难。虽然,在实际的草书作品中,远比这复杂,但你运用自己了解的一些草书规律和知识,结合对古典诗词的熟悉了解,那就远远胜过盲人摸象,由此,逐渐地“认”完整首诗词或全篇就变得容易多了。要是能多看多读,久而久之,这样,能认得的草体字就越积累越多,识读草书这道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当然,一种书体的形成是长期的,草书历史已有千多年,历代写草书的人也多,这就同其他艺术一样,也有多种流派,写法;而且草书是一门竭力夸张,甚至随作者兴致、才情发挥的艺术,或因书写者文化素质的不同以及书写习惯,再则书家也因追求变化和避免雷同,也就会出现有的同一字有不同的写法的情况,这也是不言而喻和能够理解的。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而且草法是经长期有依据的字形演变、约定俗成的,只要多看多记,对其中的一些变化和异同是能领会的。当然,如手边有关于草书的工具书,那就更好了,如《草诀歌》、《草字汇》、《草字编》、《草书要领》及现代的各种《草书字典》、《常用六千行草字汇编》、《草书异体字汇编》以及一些古代名家的草书字帖如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多种字帖,孙过庭的《书谱》、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书法家的多种字帖等等。逐篇、逐行、逐字查对认读,(现代印刷的书或帖,几乎都有释文)这样就“认”得更多、更快。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初学者应重点学习的字帖,很多人都推荐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这两帖结字简约,几无冗繁笔画,且草法完备,很适宜初学。再就是《草诀歌》(也叫《王羲之草诀歌》或《草诀百韵歌》),该书采用口诀形式,顺口好记,共编撰了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长短分知去,微茫看每安”以及“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等二百余句口诀,汇集了近千字的草法。此书对草书启蒙有很大好处,因其好记好认,建议学习书法尤其是学草书的人都要学习《草诀歌》。当然,在学习识读草书的同时,能了解一些草书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也会对辨草、识草有一定好处。应说明的是,古代文字改革,几乎都是自然的渐变,虽曾有过统一文字的法令,但相对今天也不同。因此,我们还要去认识和学习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在规范简化字中,有很多却又是从传统的草书中选出,特别是那些易识的、公认的、笔画省简了的草体字楷化后作为规范简化字来颁布通用的,这个问题也应有所了解。我们所说的草书,是指多少年来有演化过程,有来绪,祖先们约定俗成,已成定规的,传承下来的公认的书体,绝不是随意乱画的“弯弯绕”!因此,写草书绝不能想当然的乱画。否则,正如俗话说:“草书脱了体,神仙也认不得”!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

1.线条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 点。 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 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 微妙的内心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明快愉人,给人以美感呢?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 力 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 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 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 书法的线条 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书法是“力的艺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宋代米芾曾说:“得笔 (指中锋用笔的效果)则虽细如髭发亦圆(指有立体感、力感);不得笔,则虽粗 如椽亦扁”。 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 “圆”则“粗而不重,细 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 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 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 出的情感流露。 “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 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 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 ,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 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 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 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请看唐怀素《自叙帖》中“(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三行的节奏:第一行曲线多变的“(云)奔蛇走虺”数字,几乎是一笔写就。 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第二行“势 ”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入”字两笔遒 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 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 第三行“风声满堂( 卢员)”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 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 思。

线条的呼应。“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 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 。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 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 ,一曲音乐”。

2.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 ,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 ,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 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粗、细、长、短、俯、仰、伸、缩)和偏旁的(上、下 、高、低、宽、窄、欹、正)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3.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知书者“观章见阵”。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 之处。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

有意识地运用错落有致章法的大家当首推怀素。这位狂放不羁、不守佛规、 吃酒吃肉的唐代和尚在《自叙帖》中不仅线条结构有所创新,突出“雨夹雪”手法的 精巧章法布白更具匠心。《自叙帖》共一百二十六行,七百零二字。全篇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份表现了怀素书时快意、自得、激奋的态。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1)参差变化 。 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 零五行的“戴公”二字)。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 和弹性感。(2)牵丝映带。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 为一组。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3) 欹侧救正。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 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4.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 :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 、沉寂、静止。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 。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 全帖共四 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字之巧处在用笔, 尤在用墨”。此帖墨色的变化,凭借线条笔痕的抑扬顿挫而跃然纸上:作品中有几处字为饱蘸墨汁所写:如“癸”、“雨”、“试”、“磨”;而每蘸一次,必书至墨 干笔枯为止,墨痕丝丝可辨。全篇墨色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从陆居仁的《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也同样可以看出这种周而复始、断而还续的起 伏交替的墨色韵律。当代草圣林散之作草书常用长锋饱蘸浓墨后,复蘸少许清水: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白处虚灵,又似燥裂秋风,韵味无 穷!墨色的起伏变化是一种节奏的艺术,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会“墨分五色”,粲然 盈楮,使人如临画境;会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闻清音。

5.意境美。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 染力的艺术境界。一般地说,能使整幅作品形成一种鲜明的美的意境,是书法家在 艺术上达到高度成熟的标志。试举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全帖自首至尾,书家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书写的气势愈来愈盛,字亦越来越大。书作由平稳渐趋跃 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疏密对比上书者也新意萌生:一般常规是笔画 少则字宜粗壮,给人以紧密感;笔画多则字宜纤细,给人以疏松感。苏东坡别出心 意,反之而行。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时,书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 ,无法控制的程度:字写得既重且大,形成内敛外张、动荡不安的气势。书者这时 把郁积于心中的苦闷、愤懑之情一并宣泄出来,尽付于笔墨之中。我们说一幅草书 艺术若能动人以美,就要求书家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活动渗透到他创作的艺术形像之中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所以颇为后人推崇,是因为它真实地映照了那一时代 的书风和书家尚意写情的美的意境。

  草书虽变化万端,但写草书者多有楷行基础,所以先学认行草再学认草书不失为一可行之法。《王羲之书诀百韵歌》对初学者来说是本入门好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虽变化万端,但写草书者多有楷行基础,所以先学认行草再学认草书不失为一可行之法。《王羲之书诀百韵歌》对初学者来说是本入门好书。

就把它当成画看吧,勉强认草书是非常痛苦的,这是经验之谈-_-!!!

这个可不是我在这里说了你就能看会的

草书。。。一般来说你学过怎么写或没特地学过怎么看的话是看不懂的。。。。

如何欣赏草书
答:欣赏草书的方法如下:一、书画本同源,在欣赏时也可用画中的线条欣赏方法来入手,从字中线条的转折的柔和与钢硬.急与缓来欣赏。二、欣赏字,还需从全篇部局入手,看黑白部置.气的连贯(线条美)。钤章的运用。三、以上是从表象入手,字由心生,字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的反映流露。所以在欣赏时应从作者的...

如何欣赏草书?
答:一,接着第一点末尾说,表面上看一个线条弯来弯去,实际上是有固定要求的,弯几下,弯多少还是打一个圈,还是说不封口这些是固定的,不按这个来就是错字。那么创作空间在哪里?写草书很讲究提按,虚实,表现出来就是一个线条的粗细变化,甚至笔离开纸面都是要按照规矩来走笔的,这个表现出来就是笔...

如何识别草书?
答:1. 观察笔画:草书的字形比较奔放,笔画短促,常用断笔和回头笔,所以在观察时需要注意笔画的起伏和方向。2. 辨析词句:通过分析词句的结构、上下文和笔画的连接情况,可以逐渐增强认识草书的能力。3. 寻找临摹资料:在学习草书时,可以寻找一些草书大师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以增加对草书的理解和感受。总...

怎么看草书?
答:草书看的是笔势,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衔接顺承关系,写的好的草书一般字的变化都比较丰富,变化少的草书其价值就相对低些,像历史上那些草书大家,怀素,张旭,徐渭等,他们的作品你看了后就会体会到草书的韵味。 怎么自学草书? 一、草书分两类:一是章草,一是今草。今草又可分为大草、小草两种。小草相对平和,大草相对放纵...

怎样识读草书
答:还有一种简便的“认”草书的方法,这就是运用对古典诗词的熟悉和了解。因为,一般书法作品都喜欢采用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为内容,你不要烦也不要怕那看着如一团乱麻的“天书”,只要有耐心地逐行逐字循迹辩认,就会发现不管怎样草,总是有迹可寻的。这样去“认”一件草书作品,只要你能认得其中一字或几字,就能试着读...

如何看懂草书
答:欲懂草书,先读其史;先要了解书法的发展简史,或者说要了解草书的发展简史。纵观书法史的发展,草书有这么几种,一种就是二王之后的这种由隶书发展来的草书,它的渊源来自魏晋,与章草有继承关系,用笔特点是提按使转,也有连绵,多为小草,偶也狂草。但结字严谨,尊重草书的行笔顺序,严格按照草书的...

草书的看怎么写
答:看字草书写法有25种,具体如下:看,会意字。篆文上从手,下从目,会以手加于目上遮光远望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看”。看,拼音:kàn,注音:ㄎㄢˋ,释义:1.以手加额遮目而望。2. 观察,判断。3.访问,拜望。4. 照应,对待。5.想,以为。6.提防,小心。7.试一试,是“看怎么样”的...

不认识草书如何查询?
答:对于草书初学者,想要查识别不认识的草书字,其实方法多种多样。strong>首先,运用知识积累和推理是关键。就像盲人摸象,通过上下文线索和整体作品风格,识别那些常见的偏旁草法,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应用。如果你手边有一本好书,如《最全的草书偏旁写法(珍藏版)》,在闲暇之余翻阅,可以作为你的学习...

怎样欣赏草书或草书作品的优劣?
答:然而,看张旭的草书,真正存在于纸上的只是线条而已,这就是韩愈在欣赏张旭草书时所产生的移情作用。 韩愈的高度的抽象思维,将线条看成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以韩愈的欣赏水平,他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抽象美。正因为书法具有抽象之美,所以评述书法也常以抽象之法。如苏东坡称颜真卿“细筋入骨如秋鹰”。赵构称米芾“沉...

如何识别草书
答:广义的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