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名人故事 200字

有关张海迪的故事(200字以内)~

张海迪1955年9月17日在济南出生。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扩展资料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
《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海迪

张海迪小时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5岁不幸患了严重的疾病,动了大手术,脊柱板摘去了6块,从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从此她成了一个高位截瘫的人,站不起来了。

小海迪瘫痪了,人们认为都她这一生只能依靠别人来生活了。可是,小海迪想:我要自立,长大了要为人民做点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实现这个愿望,没有知识、没有本领怎么行呢?可是,她又没办法去学校读书,于是,她小小年纪,就立下志向,决心以病床当课桌,自学成才。她开始用识字卡片学习认字,不久,又学会了汉语拼音和查字典。从此,她以顽强的毅力走上了自学求知的道路。

1976年冬天,她动了第四次大手术,全身不能动。有朋友来看她,发现她正全神贯注地看着枕边支起的一面镜子。朋友问:“你在照镜子?”张海迪说:“看书。”朋友这才发现她枕边放着一本《英语九百句》,是用镜子照着书上的字学英语。学完一页就请人帮她翻开下一页。镜子了的字都是反的,行也是倒的,学习难度很大,但她掌握的许多知识,就是这样从:“镜子里”自学来的。后来她坐上了轮椅,用前胸顶住桌子边学习和工作,把前胸咯出了一道道血印。张海迪充满豪情地说:“轮椅叫我矮三分,我叫人生步步高。”就这样,她靠着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病床上、轮椅里自学了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日语、英语、得语和世界语,翻译出版了16万多字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她还钻研《针灸学》、/《生理学》等医学著作,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掌握治病的本领。她为别人针灸治病乙烷多人次,还治好了一些人的疑难杂症。她还常去为学校的孩子们唱歌、谱曲、拉琴,给遇到困难的青年写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起他们的生活的勇气……

张海迪的这种自立自强底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

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有一位耿大爷,他不能说话,并瘫痪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

扩展资料

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市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

参考资料张海迪_百度百科



张海迪的故事:

1、小海迪自学课程

五岁的张海迪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她小小年纪不得不以轮椅作为代步的工具。在一次手术失败后坐轮椅都成了奢望,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这样的小海迪依然保持着坚强乐观的情绪,她的床边有一个大的立柜,柜子上镶嵌了正面的镜子。张海迪就利用镜子来躺在床上看书,通过顽强和执着的学习,她自学完了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课本,并自学外语成才。

2、张海迪为群众治病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乡邻们对张海迪一家非常照顾,还为张海迪制作了一张木轮椅。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形,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3、张海迪和丈夫王佐良的幸福生活

两个相爱的人,每天都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张海迪虽然只能靠轮椅移动,但她还是尽可能地做一些家务活,比如扫地、擦桌子什么的。她还喜欢做饭,但家里厨房太小,轮椅进不去,她就让王佐良代替她“操作”,做她配制的菜。对于张海迪要做的事情,丈夫王佐良都会大力地支持。

一次,张海迪问王佐良:“我们没有孩子,等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王佐良将张海迪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平静地说:“到那时,我们一起上敬老院。”张海迪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相当满意。

1998年上半年,张海迪和丈夫王佐良合作,共同翻译了美国当代作品《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这本书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图书奖。

4、张海迪学习英语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张海迪帮助翻译文字说明,但是张海迪也看不懂。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她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

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5、张海迪做公益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

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6年,张海迪作为中国残奥代表团团长率领残奥健儿参加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发挥出色,暂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张海迪

新华网——专访中国代表团团长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

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

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扩展资料:

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市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

张海迪女士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也有人说是小儿麻痹症)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张海迪呼吁允许残疾人学开车2008年11月13日,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张海迪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1]
2010年03月31日,人民网消息称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已报名学车,有望成为国内首批拿到驾照的双下肢残疾人[2]。
[编辑本段]获奖状况
1992 年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1994 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7 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 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 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 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 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2 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 年 12 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
2003 年 10 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个人名言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2、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3、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4、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5、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我的腿虽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样的乐观,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
6、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
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她具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学习她的顽强的精神!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