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工作者的 职业价值观是什么

一个法律人应具备那些职业素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推进依法治国的法律人),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为法治建设的推进者——“法律人”,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一、要有广博深厚的法律知识素养。
广博深厚的法律知识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良好的法律理论素养,这种理论素养是法律人从事法律职业的基础,它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学习来获得,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实践活动来积累和提升。良好的法律理论基础表现为具有良好的法律观念、系统的法律哲学知识、全面的了解国情社情人情、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功底和秉持正义的法律精神。
二是良好的部门法知识素养,特别是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专门法知识素养,其中,最为核心是运用部门法知识正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的能力。
三是熟练的法律实践经验。法律实践经验是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是对具备的法律知识素养的检验,它是法律人法律知识素养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以经验为内涵的知识运用能力包括:法律规范的运用知识及经验、法律方法的适用知识和经验、法律事实的判断知识和经验、法律辩论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知识和经验、与当事人进行交往的沟通知识和经验等等。
二、要有明辨审慎的法律判断能力。
法律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事实和法律的两个方面的判断活动,就是运用法律判断事实,通过事实适用法律。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明辨与审慎,因为如果事实认定不审慎明辨,就会出现认定事实的不清或者错误,影响案件的认识和处理,甚至会侵害当事人的利益,而如果法律适用不审慎明辨,则不仅会造成违法后果,也会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影响到法律正义的实现。法律实践从私而言,有关人格有关财产;从公而言,有关秩序有关稳定有关安全;但无论如何,法律实践作为正义之事,法律尤其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惟有如此,才能日渐接近正义,维护正义,伸张正义。
三、要有理性严谨的法律思维技巧。
法律的思维不同于日常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法律是理性严谨的逻辑,而日常生活思维则理性与情感并重。法律思维的理性严谨表现在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上,重视对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思考,强调法律适用的普遍性优先于事实的特殊性、坚持程序正义优于利益诉求的实质合理性,程序的公正优于实体的公正,主张理由的说服优于结果的强制,这从本质上彰显了法律思维的理性化特点。而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常常会出于个人的喜好、情感或偏向、价值观的左右、利益的趋使等发生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变化。法律的理性思维和技巧,是强调法律人要善于运用法律的逻辑工具,用严谨的法律思维来进行事物的判断与取舍,反对情感因素、个人好恶等对法律判断的影响,最大限度保障法律实践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维护法律的正义和尊严,确保法律的贯彻和实施,防止个人因素对法律实现的影响。
四、要有公正严明的法律道德操守。
法律乃正义的化身,法学乃正义之学。法律人必须具有正义的品德、公平的心态、严明的操守,这是保证法律公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这样的道德基础,法律就会成为不良利益主体为恶的工具。当然,正义的品德、公平的心态、严明的操守,要有公正的法律为基础,要有良好的严格的程序来维护。当然,从一开始进入法律人共同体开始,这种素养的养成和训练就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在法学研习和法律实践的过程中,仅仅增强一些有关法律的知识技能还远远不够,要把法律职业道德的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重视德性因素在法律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人不能缺“德”,法律之治,是有德之治,是尚德之治。法律的教育要以公正的法律道德教育人,以严明的法律情操鼓舞人,以高尚的法律人格来感染人,以坚定的法治信念熏陶人,使法律人获得对自身的角色认同感与角色使命感,并在现实生活中赢得人们的尊重与信任,从而提升法律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同时,道德的教育与熏陶只是培养法律人道德素养的一种教化性的努力,而且,只有这种教化性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完善法律人的追责机制,使法律不仅成为普通人的他律,也要成为法律人自身的“锁链”,使法律人知法守法用法,进而来影响社会,影响他人,为法治社会起到榜样的作用。
五、要有以人为本的法律人文关怀。
人乃万物之灵,也是世界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考察一切法律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法律的制度设计乃至程序展开都应当贯彻“人”的标准,而不是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者西方的“学说”;同时法律人也应当把“为了人的发现”和“一切为了人”的“现世”精神和最起码的人文关怀注入到自身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始终把当事人的利益放在重要的法律实践位置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与利益,尊重当事人的人格与人性价值,严禁在法律活动中蔑视人、污辱人、侵犯人,以法律人的实际活动践行“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发掘法律实践中的人文精髓,推动法律活动朝着更具人文理性的目标迈进。

不少的人认为是公正,可是仅仅有公正之心就能做好法律服务吗?我在思索着,探索者,诚然,公正之心是搞好法律服务的基本要求,正如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曾经给法律下过定义,宣扬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并且现代社会弘扬法治的前提就是司法公正,似乎司法公正的前提就要求法律工作者要做到公正之心。
我认为。做一个优秀的法律工作者仅有公正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主要的是如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所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此郑成思老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反复强调律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不仅仅是法学的,还包括其他学科的,甚至还是生活经验的点点滴滴阅历的积累。你搞法律事务,法学理论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技巧却来自生活,郑成思老师曾讲述过一起知识产权纠纷,原告起诉著作权被抄袭,被告答辩逐字抄自明代某作品,原告哑然,旁听席上一位学生自言自语道明代的作品是文言文啊。是的,这位学生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原告及代理人却忽略了,这说明了什么,技巧来源于生活知识的积累。曹雪芹在石头记里也有一句经典的语句,即万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仔细想想,对法律人也是同样适用的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举止文明,道德高尚,廉洁自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一、对于从事法律行业的人而言,良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是必须的素质,这不只是对律师的要求。除了口才,法律行业工作者,还应该具备的素质有:
1、良好的业务知识
根据你所专攻的法律领域,熟练掌握其基础知识,例如: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等。作为法律工作者,还需要保持持续深造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和精化所处子领域的业务能力。必要时,多去跟前辈们切磋交流。
2、优秀的外语能力
学习国内外丰富的行业知识,也是法律工作者必备的素养,尤其是各国的社会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知识,更要了解。
3、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法律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再是课本上的案例,而是实实在在的案件。缜密的逻辑思维,清醒的头脑,可以帮助你思考每个细节,判断事情发展的趋势,进而发掘案件的核心和本质。
4、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
法律工作者在工作中难免会碰到文书类工作,如何在文案中体现明确的观点,清晰的思路,以及流畅的推理线索,这都是要依赖文字能力的。
5、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的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氛围,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每天要守护法律带给社会的正义,报告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往往在责任重大的环节要充当正义的化身,极其考验心理素质。
同时,我身为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也要任何事情都不能感情用是,在法律面前都是人人平等的,不存在私情,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真相。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举止文明,道德高尚,廉洁自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敢于伸张正义,做到公正执法,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