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上夜班需要注意些什么?

经常上夜班应该注意什么?~

1、夜班工作人员的膳食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及水溶性维生素。
2、在烹调制作上应力求食物品种多样、可口,色、香、味俱全。这样可以增进夜班人员的食欲。
3、常上夜班熬夜工作人员由用眼过度易出现眼睛干涩、视物不清;身体违背生理规律及超负荷运转易导致身体疲劳。
4、长期夜班,意味着减少了日光照射。这有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这与许多健康问题有关,包括许多癌症。
5、维生素D在体内钙的吸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维生素D不足,长期夜班的人还面临这骨质疏松的问题。

扩展资料:
上夜班的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
4、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夜班

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
按科学规律安排工作时间。前,部分单位采取了早、中、夜班各1~2天,休息1~2天的方法,相对地顺应了机体适应的情况,有利于消除机体的疲劳。
要对上夜班者进行选择。对患有慢性疾病或心理状态不佳者,或平时就有失眠的人,不应安排夜班。再次,应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工作场所应照明良好,色彩鲜艳,利于身心。

扩展资料
研究人员把44名身体健康的非夜班员工分成三组,让他们在实验室内度过昼夜颠倒的一周,即白天大部分时间睡觉、通宵保持清醒。所有人每天24小时内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热量,早晚进餐时间相同。
第一组午夜再加一餐,吃顿饱饭,热量占日摄取总量的30%;第二组午夜时吃奶酪、饼干或苹果之类的零食,热量仅是日摄取总量的10%;第三组半夜不吃任何食物,除早晚饭外,白天以零食加餐。结果显示,第二组人最清醒,反应最机敏,测试成绩最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夜班加餐宜选零食

经常上夜班会使自己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健康状况肯定有影响。有时候也会使自己的生物钟失调,这样对眼睛及脑部的伤害比较大。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体力不支、易累、心烦等现象,这样会老得比较快哦~不过为了生活这也是在所难免的,自己要懂得利用时间休息,注意饮食健康,和适当的锻炼。 常上夜班的人,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人的昼作夜息习惯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上夜班使这种规律颠倒了,开始有些不习惯,一段时间后,将逐渐形成新的规律,而按规律作息,一般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A、饮食:
1、“夜班族”在膳食安排上应增加一些营养丰富可口的饭菜,吃些富有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类及豆制品、蔬菜等。
2、夜班工作易致视觉疲劳,因此,夜班工作人员要注意补充含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蛋黄、鱼子等,蔬菜、黄豆、蕃茄、胡萝卜、红辣椒含有较多胡萝卜素,也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可适当多吃些。
B、休息:
1、要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居室安静、清凉,拉下窗帘减少透光度。
2、一般上午6-12时之间睡眠较好。睡眠前最好洗澡,或用温水洗脚,不喝浓茶、咖啡等兴奋大脑皮层的饮料。
3、白班与夜班不要轮换太勤,白班改夜班后,人体生物钟的改变要一个适应过程。若换得太勤,刚刚建立起来的时间条件反射又遭破坏,不利于休息和健康。、“夜班族”夜晚活动多,秋冬昼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清晨下班,室内外温差更大,要及时加衣,以防感冒诱发其他疾病。
习惯熬夜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对于有些人,熬夜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是从健康的角度讲,熬夜还是害处多多的。
熬夜会对身体造成多种损害:经常疲劳,免疫力下降。人若经常熬夜,所造成的后遗症,最严重的就是疲劳、精神不振;人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
自然的,感冒、胃肠感染、过敏原等等的自律神经失调症状都会找上你。
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美容时间,也就是人体的经脉运行到胆、肝的时段。这两个器官如果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就会表现在皮肤上,容易出现粗糙、脸色偏黄、黑斑、青春痘等问题。对于不习惯早睡的人来说,最迟也要在凌晨1时的养肝时间进入熟睡期。 熬夜原则
1、熬夜时要吃热的东西(如热方便面)。
2、晚饭不能吃太饱。
3、注意保暖,不要冻着肚子。
4、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白开水。
5、熬夜无论多累中间不可上床休息。
6、若乏困可喝咖啡或茶水之类的刺激性饮品来提神,但要注意应饮热的,浓度不要太高,以免伤胃。
7、熬夜时,应时时做深长呼吸。
8、一定要咬紧牙关,高强度学习。
9、至少要熬到天亮,即凌晨5点左右,并不断的想象太阳升起时的辉煌和气势。
10、早饭一定要吃饱,一定不要吃凉的食物。
11、凌晨7、8点钟,若要睡觉,一定要收心,即使不上床睡觉,也要坐在椅子上收心

在工作中,不少需要经常上夜班。由于经常的夜班生活,有的人不注意保养身体,如下了夜班后,随便吃点方便面便蒙头大睡。殊不知,长此以往,身体素质大大下降,衰老的速度加快。我和大家一样,但是我比较注意调理,现根据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一点身体保养的经验: 1、上班前:先喝杯牛奶。根据科学测定,人体皮肤的新陈代谢在夜间12点至凌晨6时之间最旺盛。临上夜班前喝一杯牛奶,有益护肤,延缓皮肤衰老。 2、下班前:忌饮刺激兴奋之物。茶、咖啡都有兴奋作用,有些人喜欢在临下班之前喝杯茶或咖啡以除去一夜的疲劳,可下班后怎样也睡不着。这样长久下去,必然导致神经衰弱而发生早衰。 3、临睡前:a.先喝一碗“安神粥”。粥内可放桂圆、莲子、百合、大枣等安神佳品。b.忌食肥腻食品及吃得过饱,最好进食清淡可口的饭菜,中医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c.温水泡脚10~15分钟,尤其适宜冬天。 4、保证每天有效睡眠时间6~8小时,并按时进餐。 中国医科大学体检中心李梦樱讲,经常上夜班会使人疲劳不堪,处于萎靡状态,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过敏,惹病上身。上夜班时,生物钟被破坏,休息时间紊乱,很容易产生焦虑、脾气变坏,心脏器官不能正常休息,会加大心脏病发生的几率。引发肾病、糖尿病比例高达30%,神经衰弱比例高达90%。尤其是女性长时间暴露在灯光照射下,造成激素分泌紊乱,加大了患癌的几率。 上火可以吃点败火的药~~但是也不能乱吃哦~服药不对症会加重不适感觉,还会引起肠胃功能紊乱~~~ 希望你以后上夜班会感觉好点呢~



上夜班有什么要注意的?
答:1.“夜班”一定要摄入足够的热能,坚持早中晚吃饭。工作忙的时候,一日三餐一定要准时。下班后不要累,不要饿着肚子睡觉,不要因为困了就放弃吃早餐。因为夜间工作一般比白天工作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需要补充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水分的食物来保持精力充沛。多吃补脑食物,如水产品、核桃等。2.工作再...

长期上夜班的十大忠告
答:对于长期上夜班人员的十大忠告:1、熬夜时要吃热的东西。2、晚饭不能吃太饱。3、注意保暖,不要冻着肚子。4、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白开水。5、熬夜无论多累中间不可上床休息。6、若乏困可喝咖啡或茶水之类的刺激性饮品来提神,但要注意应饮热的,浓度不要太高,以免伤胃。7、熬夜时,应时时做深长呼...

上夜班应该注意什么?
答:1、熬夜时要吃热的东西。2、晚饭不能吃太饱。3、注意保暖,不要冻着肚子。4、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白开水。5、熬夜无论多累中间不可上床休息。6、若乏困可喝咖啡或茶水之类的刺激性饮品来提神,但要注意应饮热的,浓度不要太高,以免伤胃。7、熬夜时,应时时做深长呼吸。8、至少要熬到天亮,即凌晨...

经常上夜班的人该注意什么
答:人们常说:有时睡眠比吃饭还重要。三,注意禁烟限酒,少食辣以及其客观存在剌激性食品。这一点对那些不是经常上夜班的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烟酒等剌激性食物等对消化道及呼吸道的一种损伤,从而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四,是保证充足的营养。上夜班的人一般食欲比较差,如果睡眠再不能保证的话,就更加损害...

上夜班要注意什么?比如饮食方面的。
答:上夜班要看从事的是脑力工作还是体力工作。如果是脑力劳动就多吃点蔬菜水果。如果是 体力劳动就多吃点肉类的食品。虽然上夜班但是一定要掌握好睡眠时间。

经常上夜班要注意什么呀?
答: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按科学规律安排工作时间。前,部分单位采取了早、中、夜班各1~2天,休息1~2天的方法,相对地顺应了机体适应的情况,有利于消除机体的疲劳。要对上夜班者进行选择。对患有慢性疾病或心理状态不佳者,或平时就有...

上夜班应注意什么
答:在下班之前可以试着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读书、听音乐、运动等等,这样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如果实在需要回复工作信息也可以在回复时表示自己的时间已经凌晨或者是今晚安排有其他的事情,回复要更加礼貌和客气,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反应影响工作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维护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仅有助于提高...

上夜班需要注意什么
答:首先:注意安全。其次:注意安全。最后:注意安全。安全第一,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保证自己不打瞌睡,不耽误工作,祝你好运。

经常上夜班应该注意什么?
答:1、夜班工作人员的膳食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及水溶性维生素。2、在烹调制作上应力求食物品种多样、可口,色、香、味俱全。这样可以增进夜班人员的食欲。3、常上夜班熬夜工作人员由用眼过度易出现眼睛干涩、视物不清;身体违背生理规律及超负荷运转易导致身体疲劳。4、长期夜班,意味着减少了...

我现在要经常上夜班!请问下应该注意些什么吗?比如说饮食或者睡眠!_百度...
答:是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上夜班在饮食上,你要注意不要太过油腻,尽量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和蔬菜,还要吃鸡蛋。这样对身体不会造成太大的负荷!在睡眠上,睡前点几滴眼药水,按摩下头部和耳朵,睡前喝杯温的蜂蜜水或是牛奶,这样有助于你的睡眠!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