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甄嬛传》这部影视作品?

如何评价甄嬛传?~

  《甄嬛传》是讲述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
  雍正元年,十七岁的甄嬛与好姐妹眉庄、陵容参加选秀,她本抱着来充个数的念头,可皇帝偏相中了她的智慧、气节与端庄,最后三人一同入选。但因华妃嚣张,步步紧逼,眉庄被冤,陵容变心,天真的甄嬛慢慢变成了后宫精明的女子。皇帝发现年羹尧的野心,令甄父剪除年氏一族,甄嬛终于斗倒了华妃。但不久又遭人暗算,父亲也被文字狱牵连而遭牢狱之灾,生下女儿后,心灰意冷的甄嬛选择出宫修行。在宫外幸得十七爷悉心照顾,二人相亲相爱,只等有机会远走高飞。后因误传十七爷死讯,甄嬛为保全腹中骨肉,设计与皇帝相遇,重回宫中。因生下双生子,甄父的冤案得以平反,重新被皇帝重用,甄氏一族再度崛起。甄嬛多次躲过皇后的陷害,最终扳倒皇后。可造化弄人,享尽荣宠的甄嬛,最终却只能看着心上人十七爷死在自己怀中。皇帝驾崩后,弘历登基,甄嬛被尊为太后。  

  如何评价?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认为,题材本身有大小之分,但却无好坏之别。无论写重大历史还是写凡人小事,无论写帝王将相还是写嫔妃宫女,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有没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规模宏大的《战争与和平》、精致隽永而深刻的《羊脂球》、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说不完身边琐事的《红楼梦》,都不因题材而决定其成败。《甄嬛传》和其他宫廷剧的区别在于:它无意于表现风流皇帝和俏丽佳人的绯闻艳史,而是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直面封建帝王生活的腐朽本质,揭示了在罪恶封建制度下人的异化。
  “近来,各方人士对荧屏上‘后宫热’中的一些作品提出批评,根本目的不是要取消这类题材,而是要反对这类题材创作中低俗化倾向和违反创作规律的‘一窝蜂式’的跟风做法。”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说,那些大家批评的后宫戏要么“无视历史真实的基本要求,随意颠覆、编织重要历史人物的整体定位和相互关系”,要么“完全抛开对社会基本矛盾和当时历史主题的揭示,主要用后宫的情感波澜和权谋较量去揭示历史发展”,要么“无批判甚至以玩赏的态度去展示、美化后宫生活中的争风吃醋和权谋”。《甄嬛传》则完全不同于上述三者,它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简单的欲望符号,而是被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把握。对于宫廷生活题材电视剧,从指导思想上讲,成败关键在于:创作者是用历史来解释后宫加权谋,还是用后宫加权谋来解释历史,是用先进文化感染人还是靠感官刺激加庸俗趣味赚取收视率。
  对此,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的态度是,“我们不能一股脑儿地堕入到题材决定论中,凡是后宫题材的一律加以限制;当然,也不能说题材可以完全无差别,因为同类题材太多以后,整个艺术创作的生态环境就失衡了。”
  仲呈祥认为,同一题材的电视剧,主要看其价值追求。凡是反映积极、健康、严肃的价值取向,追求真善美的电视剧就应该支持;反之,则应坚决反对。面对观众,电视剧的创作者要引领而不是迎合,正如《甄嬛传》的创作者一样,不跟风,不盲从,要于相同的题材中,拍出不同的价值追求,这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
  作家的高度决定作品的高度,这是个不易法则。“《甄嬛传》就是一篇关于人性异化的巨型寓言。它以鸿篇巨制的大体量,最终拉成一幅全景象征——宫廷,它是一种畸形病态的生存结构符号,是腐蚀人性的阴暗地窖;皇权制,则无异于卡夫卡笔下的官僚绞肉机。”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主任张育华教授说,《甄嬛传》这部宫廷戏告诉世人,其实不管你拍什么,关键在于以怎样的价值心性去拍。
  中国视协副秘书长张彦民认为,在当前良莠不齐的古装宫廷戏格局中,《甄嬛传》是上乘之作,这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细节描绘、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其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该剧对于宫廷生活的刻画形神兼备,对封建皇权制度的批判鞭辟入里。
  凡历史题材电视剧都是历史的艺术演绎,“实”的“史实文本”制约着“虚”的“艺术文本”,“虚”的“艺术文本”又丰富了“实”的“史实文本”。《甄嬛传》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演绎了一个曲直有致的宫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间流露出对腐朽封建帝制的强烈控诉与批判。
  “把历史做实,让历史戏剧化、戏剧历史化,由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帝王托起这部戏的历史格局,戏核就是以甄嬛为叙事主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分析说,甄嬛虽是一个虚构人物,但她其实就是中国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甄嬛传》中的“后宫女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她们之间的风起云涌,其实并不单纯是女人之间的争斗,她们的地位和荣宠,都跟各自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她们的可悲就在于——人人被害而又人人害人。这是落后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李准也认为《甄嬛传》对原小说的改编增加了剧集历史背景的交代,营造了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历史氛围,真实反映出封建皇权制下的选秀制度和六宫制度不但是封建统治者对美丽资源的霸权性占有和垄断,而且是对女性青春的扼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宫廷文化土壤生长不出真正的爱情之树,结束悲剧的办法只有彻底埋葬皇权。
  张育华分析说:“该剧以大气沉着的悲悯情怀,雍容典雅的阴谋杀戮,疯狂惊悚的人性扭曲,超越了是非善恶的二元对立,激起了人性的弹性,写出了人性在极端境遇中可怕的变异,表现出个体命运在一个巨型的历史面前,那种无助、无奈,还有悲惨的抗争。”
  “《甄嬛传》虽然不是严格的历史剧,但是它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做出了探索,该剧像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文化反思作品一样,具有非常强的批判性,而且极具启蒙主义色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道出了他的独特见解。他说,该剧基本上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上描绘后宫里的女性,在宫廷争斗中,有的生命殒灭,有的梦想消失,有的人格变异。虽然主人公甄嬛用争斗保护了自己的爱情,保护了自己的地位和孩子,也得到了无比尊荣,但她失去了一个人想要得到的基本快乐和独立意志。所以,这部电视剧跟大多数的后宫戏非常不一样,不是把宫廷当成一个桃花源,而是将其看成一个巨大的牢狱,最后甄嬛的命运被这个牢狱捆绑,束缚在一种变异的文化状态当中。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玉琴。在她看来,面对历史,《甄嬛传》极力将历史与艺术相协调,尊重历史规律,不走游戏戏说路线,注重对内涵的挖掘,显示出创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以及把握历史与艺术关系的能力和胆略。
  《甄嬛传》通过对历史细节的锤炼,锻造出良好的美学品质。演员细腻的表演、考究的道具布景以及精良的音乐制作等都承载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与雅致的文化品位。
  “在故宫中,耸立的高墙使人无法看到外面的山峰,我们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后期制作中花了很大工夫将出现在镜头中的山全部抹去。”郑晓龙导演说。为了身临其境感受剧中人物所处的空间环境,营造真实的历史场景、历史氛围,开拍前,他多次亲赴故宫,对诸如剧中人物住所到御花园有多远、各宫殿之间的空间关系怎么样等琐碎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考证。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成就了《甄嬛传》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品味。尹鸿教授感慨:“作品艺术上所体现出的精致,也反映出其历史态度是严肃的、负责任的,是有价值追求的。”
  刘玉琴注意到一个细节,电视剧按着森严的等级封号为嫔妃及其身边的宫女安排了不同样式的服饰,“这样的细节足以洞见主创人员对史学的认真态度,全剧在展示历史人物特定装容的过程中,将封建社会森严冷酷的等级制度暴露无遗,引起人们对特定时代人类命运的思考。”
  古装戏的语言如何符合历史时代特征一直是困扰创作者的难题。《甄嬛传》语言半文半白,从《红楼梦》的语言中得到不少借鉴。比如“你仔细着”、“你这小蹄子”、“你好生着”、“主雅客来勤”、“登高必跌重”等,读过《红楼梦》的观众看到此处,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丁振海解释道:“因为该剧情景在雍正年间左右,所以这样的语言运用十分得体。”
  曾庆瑞也进一步指出:“该剧在语言上不是简单引用《红楼梦》,而是更深入挖掘《红楼梦》语言韵味的精髓,在很多地方透露出凄婉的色彩,有一种悲剧美的魅力。”
  《甄嬛传》自觉追求文化品位,举凡谈诗论画,操琴吹箫,踏雪赏梅,古典文化气息即扑面而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对《甄嬛传》体现出的文化意蕴十分赞赏:“时代、场景、服饰等自不待言,其中做鞋底的菜玉、做旗袍的蜀锦、做大氅的墨狐皮等一些细节,都是一篇娓娓道来的文章,足以看出主创的文化和知识储备。”而剧中展现的饮食、服饰、医药、器物、礼仪、官制之类都比较考究,对历史细节真实性的注重无疑增加了该剧的历史厚重感。
  张育华评价说:“该剧给当今的古装宫廷戏注入了一定的美学活力。其音乐极大地洞开了该剧意义的纵深感,尤其是在重头戏上不断出现的无词哼唱,是千古幽怨,是人性泣诉;还有绚烂而又归于平淡的光效等。总之,《甄嬛传》沉稳大方地恪守了电视剧的节奏、景别等话语形态,高扬了电视剧的本体特征,为处于美学发育关键期的中国电视剧提供了不可小觑的启示意义。
  《甄嬛传》在各个频道播出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口碑,在屏幕上一片“宫廷戏”的乱象中,《甄嬛传》以其深刻的批判意义,为该类题材创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目前,《甄嬛传》在各地面台的收视都非常好。据该剧总制片人曹平介绍,广州电视台日均收视率高达到6.39%,浙江台播出不到两周,收视率达到7.34%,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截止12月18日收视率单集突破10.78%,收视率在各地电视剧类位居第一。不仅如此,该剧也收获了很好的口碑。“看了《甄嬛传》以后再也不想穿越到古代,那是封建吃人的社会,还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好。”看过《甄嬛传》的观众心灵都受到极大触动。
  这部古装戏对现代人心灵的触动正是其现实意义所在。在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看来,“整部《甄嬛传》都表现出现代性”。阎晶明说,《甄嬛传》最大的成功点在于塑造了甄嬛这个人物。剧中的甄嬛被赋予了难得的品质:骨子里不爱权力,崇尚自由,追求真爱,本质善良。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亦是现代人所需要与珍惜的。而甄嬛最后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权力靠拢,靠权力维护自己的生存,甚至报复他人。主人公的这份无奈与妥协又广泛存在于当代社会中。正是观众跟主人公有了情感和经历上的共振,才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甄嬛传》这部作品,直指收视压力下电视剧艺术品质和经济效益平衡中的两难问题。北京市文联驻会副主席索谦表示,现在我们处在市场环境里,所有的创作者不仅要考虑电视剧好看不好看,还要考虑能不能有收视率,投资能不能收回来。《甄嬛传》在这样的氛围下能够保持自己的品质难能可贵。索谦进一步指出,“在当前电视剧‘扎堆’严重的情况下,《甄嬛传》的成功其实冒了不小的风险。《甄嬛传》的逆势而上反衬出当下电视剧创作环境的不合理。”索谦认为,仅靠事后文艺批评和政策规范,并不能解决电视剧同质化的“扎堆”问题。
  北京晚报文化部副主任吴勇说,观众喜欢是硬道理,观众其实是有审美鉴赏力的,他们能够分辩出什么是有文化追求的作品,他们可能不像专家那样能明确指出剧中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意义,但是剧中人物命运让他们牵肠挂肚,看完该剧,他们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这就实现了该剧的现实意义。
  北京广播电视总台副总台长陆莹对此非常认同,她说,“《甄嬛传》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时间耗费几年,在生不逢时的当下,至少从收视情况看,观众是有鉴别力的,他们在对‘宫廷戏’审美疲劳后,仍能够接受这部作品。”
  电视是当下影响力巨大的大众文化传播载体。“过去的历史主要从书上读,今天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了解,如何利用现代大众传媒,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艺术鉴赏的方式,提高民众的历史和文化素养,领悟历史精神,是艺术生产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甄嬛传》我们看到了创作者的担当精神,这值得所有文艺工作者学习。”刘玉琴说。

谁说直男不看宫斗剧。最近在身边三个姐妹的推荐下看了《甄嬛传》。

题主要评价人物,就从爱情的角度出发,简单说下那些女人吧。甄嬛传是一群女人的战场,讲述的都是宫闱墙垣里的残酷斗争。所谓斗争,就是争夺皇帝的喜爱。可争宠,这些女人又各个不同。

华妃和皇后都是对皇帝有真情的,甚至是痴情的。她们的所作所为,是源于对其他女人分宠的不容。华妃和皇后固然狠毒,可何尝不是因为不得到爱的苦楚,不免也让我同情。很难指责说这是一种自私的感情,还是去指责皇上是个负心的男人(对于黄桑,也是难言是非)。毕竟我感觉到,皇上对于华妃和皇后,都不是真的喜欢。感情里很重要的是两情相悦,如果感情的天平倾斜,同时皇上可以那么轻易地得到其他女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幸。

偏偏这个皇上,把心已给了一个死去的人(纯元皇后)。他的爱情,早被他自己了却了,不过此情可待成追忆而已。他对于身边大部分的女人,也只是消遣他那点色欲,有点累觉不爱的感觉。甄嬛进宫,不管在美貌和才华上,都神似纯元皇后甚至更胜。而甄嬛最初待四郎,也是一往情深,望“白首不相离”。在甄嬛身上,皇上似乎能找回当年的感觉。可这点感情,也被他身为国君的“不得已而为之”抹杀掉了。我并不很苛责雍正,他是一个缺母爱的人,年轻时爱的人又失去,不甚光彩地爬上帝位,对手足和大臣皆有戒心,勤勉于政,重视名节,也是个高自尊伤不起的男人。而且弥留之际,他对嬛嬛有一番倾述,希望再听嬛嬛叫他四郎,我感觉到他是真爱,对嬛嬛也是有一分愧疚。可鉴于他给甄嬛造成的伤害,这份愧疚是毫无意义的。“先把你伤的体无完肤,然后又来跟你说对不起”。

当年甄嬛因华妃小产,恨尽华妃。但她也能体谅皇上,暂缓处决华妃。可在华妃死后,嬛嬛渐渐明白,感情的敌人并非华妃。皇上的薄情和自私,才是一把利刃。皇上可以因为“大局”除掉年式,未尝不会把矛头指向自己。狡兔死,走狗烹,终于也轮到了甄父。而皇上明知家人的平安,对于嬛嬛是多么的重要。最让甄嬛痛心的是,在皇上心里,她从始至终,也只是纯元的替身。如果说离宫修行之时,甄嬛已是身心俱疲,彻底失望,那么当皇上逼她去毒死允礼时,这种冷漠就化为仇恨了。给不了我要的爱情,又埋葬了我的爱情。无外乎嬛嬛最终抱复性地讲出眉庄和温实初的私情,以及自己对皇上的恶心,让皇上死不瞑目。

与甄嬛的倔强和决然不同,眉庄纵有几分耿直,却早早地放弃了对皇帝的执念,温和地回避着后宫这一切。她的苦,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爱的人,爱的不是自己。眉庄是那种你对我好一分,我对你好十分的人。温实初在她最脆弱的时候,给了她温暖(温大人超级暖男无敌备胎)。而我们的眉庄,即使不久于人世,听到温实初的表白(温大人之前也不自知喜欢上了眉庄),也感到死而无憾。我喜欢眉庄甚于甄嬛,眉姐姐死的时候我哭得一塌糊涂。我对这部剧唯一的挑剔就在于,甄嬛的形象被设计得太过完美,集美貌、才学、聪慧、善良(最初)、理想的爱情观于一身,身边还有那么一帮高智商助攻团(这部剧里面几乎所有陷害都与太医院有关系,而除开华妃,就甄嬛能通过温实初掌控局势,可谓得太医院得后宫)反倒跌入了“玛丽苏”的俗套。

上面的女人,大概都是对爱情还有过理想的。可后宫里,更多的恐怕是那些从来不曾有爱的女人。夏春秋,安陵容,祺贵人等等。这样的女人,皇上对于她们来说,只是一个可以用来博取虚荣的对象。她们用美艳外表和过人之处,来争夺皇帝短暂的宠幸。一旦虚荣和权力得到满足,则盛气凌人。这样的女人,内心其实是绝望的,都是不知感情为何物的可怜人而已。或者如祺贵人和夏春秋那样,自视甚高,虐待奴仆,鄙视出生低贱的妃嫔。或者如安陵容那样,对世界怀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敌意,只能靠伤害甄嬛来弥补内心的自卑。所谓自强,实为自戕。为了伤害甄嬛,她竟然假意取自己的血下药,也没有自爱之心。同情陵容的,乃是由于了解家庭环境对她的伤害:父亲对母亲的辜负让她早就不相信爱情,小妾对母亲和自己的欺辱让她不相信姐妹之情。父亲的威严让她恐惧男权,才出现第一次侍寝过度紧张而被遣返的情况。这些女人,自己本身就是一座地狱,煎熬着自己,也煎熬着别人。让人痛恨,也让人可怜。

这是我第一次看宫斗剧,从画面和配乐上,我也能感觉到电视剧的制作之精良用心。确实是一部有红楼范的好戏。其中滋味,也值得反复体会。

比上还有不足,比下非常有余。相比普通国产剧绝对称得上精品,比起经典(87红楼,大宅门,走向共和)还有不少差距,我给七分吧,和大明宫词差不多。

我想先说说原著,甄嬛传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在网络小说和后宫小说的发展上应有一席之地。我是追着连载看完了书。当时才初一,一见《甄嬛传》惊为天人,立马推荐给闺蜜们一起追。比同时代的后宫作品(我印象中看的,不保证创作时期完全相同),比如大清后宫,鸾我的前半生,甄嬛传情节之曲折,描写之细腻(我至今仍然记得开头那个鸿雁高飞的比喻),写作之诚意,实在是一言难尽。作为一本网络小说,甄嬛传不能说是伏线千里,草灰蛇线,但是伏笔做的很好,学红楼梦用到了好些谶语,大多数速成的快餐文学根本做不到。

甄嬛传本质上还是一部开挂的玛丽苏言情,但至少有个不被女主迷得七荤八素的皇帝,有深藏幕后的大boss皇后,女主打怪升级没有封神而是求不得,后宫斗争十分残酷,开挂和圣母之外还有谋略。


那毕竟是十年前,网络小说,后宫小说的体系都远没有现在成熟,也没那么多梗可以抄(甄嬛传的很多梗,比如干掉嚣张宠妃后发现低调贤惠的皇后才是大boss,长得像真爱被当作替身,现在真的已经烂大街了)。和其他一些我看过的同题材,比如雪满梁园的鹤唳华亭(雪大的天坑沈琼莲是我看过最考据的作品,远胜市面上那些所谓的历史小说),阿越的新宋等,甄嬛传不论文笔考据还是情节,都逊色许多。但是作为一部通俗作品,哪怕放到现在,也是够看了。

甄嬛体虽然看着别扭(当时作者应该是想仿红楼体,后来干脆自成一体了),但毕竟是在模仿古代的说话和做事方式,而不是像现在很多电视剧,和皇帝皇子不分尊卑规矩,拉到古代都是直接被乱棍打死了。妃子在讨好皇帝,在邀宠,甚至还有些伴君如伴虎的意思,而不是皇帝跑来倒追女主。


再说电视剧,绝对的良心之作。这年头于妈泛滥,电视剧以卖雷为荣,甄嬛传以精致的服装,考究的台词和礼仪入手,虽然缺点仍然很多(如果真的要考据,毛病肯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但是相比同样题材的步步惊心,虽然后者做的也算精致,甄嬛传,我必须再说一次,惊为天人啊。

电视剧和原著的差异很大,从虚构的架空王朝移植到清朝,真的有点儿别扭,但也别无选择(移植到清朝的雍正也是最合适的选择)。甄嬛回宫后的内容大幅度删减,胡蕴蓉,贞一夫人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砍掉(除了华妃,就是贞一夫人深爱皇帝,电视剧里皇帝后期只有绿帽戴真的好辛苦),几个有特色的配角比如余容娘子(这一段很好地补写了皇帝对华妃的感情)也被砍掉,真的非常遗憾。

但是,正是因为依托了原著,电视剧不需要故意拖沓剧情,不需要刻意制造冲突,因为原著有大量的情节,只要取舍就好了。原著慢慢地写了好几年,距离拍成电视剧又有很多年,也可以进一步修改提高(拍完一天,连夜写本子,第二天演员看一眼直接上的国惨剧太可怕)。在电视剧的制作中,原作者的声音好像也被采纳了不少(可能是为了不丢失原著本身的粉丝),没有胡乱改编。


原著中没有的——首先配乐。这个我不了解,觉得挺好听的,bgm没有出戏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不算很有名的词,但是选进这部戏非常合适,尤其是安小鸟唱。其他的布景和服装,不考据,但很精致,尤其是首饰,足见诚意。演员的仪态(尤其是宫女的姿态,楼上有详细说的)贯彻始终,这点真的很不容易。

看到楼上有一个答案作为缺点,但在我看来却非常出色——陈建斌的面瘫。皇帝难道不应该喜怒不形于色吗?雍正都多大了,还跟小年轻似的没心没肺谈恋爱,或者苦大仇深愁眉紧锁每个人都欠他二五八万,真是无聊透了。这年头电视剧里的皇帝根本没有几个有皇帝的意思,但陈建斌演得像个皇帝(可能是因为演过曹操),比原著里的玄凌更像。原著里的甄嬛刚进宫的时候玄凌还是二十多岁的少年天子,长身玉立风流倜傥,论小资情趣艺术品味一点不比王爷差,跟甄嬛风花雪月了好一段,更加讨女读者喜欢,但是智商就比较勉强了。而雍正即位已经四十多了,城府深,腹黑勤政,早过了谈恋爱的年龄,再加上陈建斌的颜值不够……甄嬛传毕竟是后宫女人戏,原著决定他是个戴绿帽子的渣男,以此反衬出情郎王爷的缱绻温柔,政治戏比如华妃哥哥,也是为了后宫,发挥余地不大。而且陈建斌不光是面瘫,该闺房之乐的地方,眉眼间还是很有那么个意思的。

大部分读者和观众,看的还是一个爽字。真实的清朝后宫,拍出来大家不会喜欢看。比如宫女谈往录,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虽然这两本书都有很多问题,但是大致气氛也就是那样了。皇帝很自私,唯我独尊,渣男不是皇帝,皇帝天生是渣男,皇后妃子都是家奴,太监宫女就更不是人了。妃子三从四德,君臣之道,不能跟皇帝一桌吃饭,皇帝赏赐一点吃的都要扣头谢恩,立马吃干净,常在答应钱很少不能天天吃荤菜。太监宫女各有心思经常偷东西,官大一级欺负人的手段层出不穷,不骂不打脸但是经常下狠手。开挂的妃子不是没有,比如令妃,但人家的识大体,会做人,讨皇帝欢心,上上下下都能打点好,靠的是日复一日的超人情商,而不是阴谋诡计下毒谋杀,拍出来一点都不好看,一点都不爽。

甄嬛传也有一些被过誉的地方。考据谈不上,人物智商情商也很一般,真的很一般,也就是小白领的办公室八卦吧。后期甄嬛简直一手遮天,连她妈妈长得都像纯元,身边的姑姑还能色诱皇帝的亲信太监。各种玛丽苏,和王爷谈恋爱那段我真的一点都看不下去。



甄嬛传真的好看吗,为什么我看了好几集都不觉得
答:然而《甄嬛传》并非如此,它在满足人们对宫廷和女人心计的猎奇心理之余,更塑造了一种残酷肃杀的历史苍凉感,加上导演郑晓龙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便成就了一部令人难忘的深度之作。《甄嬛传》主要剧情 时为满清雍正元年,结束...

《甄嬛传》这部影视作品怎么样?有哪些出彩的地方?
答:《甄嬛传》这部影视剧在宫斗剧中是第一的存在,它特别出彩的地方,第一个是甄嬛怀孕回宫后去拜见皇后。第二个片段就是甄嬛被祺贵人揭发和温实初有私情。给皇后簪花要说《甄嬛传》它虽然本质上还是一部玛丽苏的剧,但是由于...

你如何评价《甄嬛传》这部影视作品?
答:《甄嬛传》是我看了差不多十四遍的电视剧,可以说我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去一遍遍的看。我们小时候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之类的大作品,那种对每一个镜头都相当重视的剧,但是等我们长大了...

如何评价电视剧《后宫甄嬛传》?
答:1、安陵容亲手毁了自己绣的鸳鸯,她一直说着不想像自己的娘一样,可是两人的一生何其相似,给他人做嫁衣裳,没有得到过爱情,死的时候无人理会,某种程度上安陵容比她娘更悲剧,机关算尽一无所得。2、第一集说的是...

怎么评价电视《甄嬛传》?
答:《甄嬛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精雕细琢的工夫,塑造出一批生动而富有意味的艺术形象。皇帝、妃嫔、宫女、太监,个个有血有肉、鲜活欲出。每个人都是典型,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但同时又是独特的“这一个”。真实地再现...

《甄嬛传》能成为经典剧作,这部剧到底好在哪里?
答:甚至有评价说剧中的每一个丫鬟都选的很好,所以这就是在于选角色的精心。三、剧中场景符合古人的生活方式,而且运用了古诗词为这部剧增添了色彩。甄嬛传这部剧拍了很多古代的节日,比如像重阳节、端午节,虽然从现在挑剔的...

很多宫斗剧深受人们喜爱,比如《甄嬛传》经久不衰,它好在哪里?_百度知 ...
答:《甄嬛传》这部剧我觉得是很难被超越的,该剧主要讲述的少女甄嬛从一个非常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一代太后的故事。这部电视剧自从播出之后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这部电视剧不仅是剧情非常的吸引人之外,而且剧中...

《甄嬛传》播出十周年,为什么至今仍被观众热议?
答:一、不拘泥于现实的《甄嬛传》扣住了人们的心弦《甄嬛传》中的剧情描写都是不同于以往的影视剧的,正是不拘泥于现实的剧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剧中将每个角色的爱恨情仇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从剧情的编写、场景的布置...

《甄嬛传》这部剧如何?你喜欢看吗?
答:《甄嬛传》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在我的内心是值得不断回顾的一部剧,这部剧的剧情非常的精彩,尽管已经十年过去了,但是剧情仍然不过时。在宫斗剧和清宫剧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剧,所以也依旧被观众不断回味,这就是...

《甄嬛传》能成为经典剧作,这部剧到底好在哪里?
答:因此《甄嬛传》的剧情符合观众的口味,吸引大量的观众观看,这就是它能够成为经典剧作的原因之一。二、《甄嬛传》的演员演技很好,也都很有名气,演出的效果很好。《甄嬛传》这部电视剧里的演员都是实力派,都是在娱乐圈中...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