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问题会是所有学校和老师都会遇到的,应该如何处理?

因为在学校犯了跟严重的错误,所以跟老师签个协议,如果我带手机到学校被老师发现,老师立马开除我,我和~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刮脸、打撕嘴巴等行为。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




取自 http://www.qyltxx.com/readnews.aspnewsid=481
一、常见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分析

1、殴打(打耳光、刮脸、下蹲等)。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如果说谩骂、侮辱不足以体现教师地位优越的话,那么对学生打耳光,就表现出教师地位的至高无上了。例如某地一所完全初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教师在上课时,有位调皮的学生自由讲话,这位教师走到该同学的前面,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本想来个“杀鸡儆猴”。使其他同学望而生畏,偏偏这位同学不是等闲之辈,他也回敬了老师一个耳光,这可激怒了这位教师,他又给学生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更有力度的耳光,直到学生跪地求饶为止。此时,教室一片混乱,喧闹异常。这个教师本以为打耳光是处罚调皮学生最安全的课堂控制方法,不料不仅没达到这种效果,还招致社会的谴责和学校的处分。

2、罚站。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从学生习以为常的表情来看,罚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有教师认为: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同时,罚站也很少招致社会、学校、家长批评,学生又承受得了。因而,只要是学生违规就随时可以罚站他。甚至有些教师把罚站这一招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频频使用,屡屡得手。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王某是某小学的一位年轻教师,他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后进生在玩小游戏机,于是大吼一声:“你要打游戏就站到教室外面去打!”学生无奈,在教室外站着,过了半小时,其家长来校送衣服,发现其儿子站在外面。于是怒气冲冲地闯进校长室,发问道:“我儿子是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不是来学校站岗放哨的,我儿子纵有千错万错,你们总不该把他‘驱逐出境’吧!”此时的校长无言以对,而王老师更加无话可话,只是赔礼道歉的份。罚站这种教育方法,学生虽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

3、差辱。有好大一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任意地训斥、辱骂、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比如,有的教师骂学生“有娘养,没娘教”、“朽木不可雕”、“脸比城墙厚”……甚至还有的教师给学生取难听的绰号,引得同学嗤笑。这样的差辱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因痛苦而失望,而变得灰心丧气,学习成为没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千方百计躲避这样的教师,远离学校甚至离家出走。

4、威胁。一些教师经常威胁、恐吓学生。比如说什么,“你这辈子也改不了!”“以后再做错题就不要你了!”“把家长叫过来!”……某校有位学生在校长信箱里投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其班主任在开学初的自我介绍:“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还说:“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你们的心理我早摸透了,甭给我玩猫腻,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损,有不怕的就试试!”这位学生写道:“当我听到这些话时,在惊诧之余心头顿时涌上一股寒意……”这种威胁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非常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危害性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这种体罚与变相体罚显得相对无效。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三、教师应该实施有效的教育

事实上,教育学生只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老师,也就是“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老师,学生心里只有憎恨。作为教师应有一种奉献精神,以“护花者”来对待学生,不要以什么“不打不成材”的观念来对待学生。工作中,不妨采用以下几招:

1、“软方法”处理。有一天,陈老师很高兴,他准备提前到教室与学生小聚。可他一进教室,却发现黑板上贴了一张漫画,画的正是他自己,而且把他的缺点夸张得淋漓尽致。他不由得转喜为怒,原本愉快的心情一扫而光。凭直觉,他知道这是昨天受批评的一个学生张某的杰作。陈老师心想,这学生真不像话,竟然还搞恶作剧,这次必须狠狠地教训一顿(产生体罚的念头)。但转念一想,体罚必然引起更严重的师生冲突,自己生气不说,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陈老师决定试用“软方法”处理。陈老师平静了一会儿,若无其事地拿下漫画欣赏了一番,对大家说:“你们别说,还真有点像,我长这么大,还没人给我画过肖像呢。我要把这幅画留作纪念,作者要是不介意的话,下课给我签个名。现在上课。”几天后,那位“肇事”的学生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上例中,面对学生故意的对抗行为,陈老师可以体罚或变相体罚漫画作者,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显示老师的权威;也可以在课后把学生留下来,进行处罚:还可以请学生家长,让家长处理。然而,陈老师调整消极情绪,运用教育机智,不仅避免了师生冲突,融洽了师生关系,带使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发展了学生的特长,真可谓一举多得。

2、表扬式教育。某学校一位老师发现有位学生在做广播操时极不认真,其它班广播操监督员扣了这人的分数,做操结束后,教师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既不是打耳光,也不是侮辱漫骂,而是微笑着问:“你广播操做得怎么样,你认为准确吗?”学生摇摇头,老师继续说:“广播操做得不够准确到位不要紧,关键是要认真做。”这时,学生脸红得低下头,老师接着说:“班有班规,你如何把扣掉的分数争回来呢?”学生说以后保证怎样怎样,老师又说:“下个星期一,由你到上面来领操,你认为怎么样?”这位同学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处罚。据说这位学生回家后,星期六、星期日都在练广播操。现在他是全校广播操做得最标准的一位学生。这种“虽说痛苦也甜密” 的表扬式处罚更能被学生所接受。上例中教师在学生违规时,采用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味地去体罚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3、即兴教育。即兴教育,即把学生错误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迹。例如有位班主任在下课时发现几个同学把扫帚当作棍转,他走上去不予批评,而是说:“你们连下课都为班级做好事,打扫班级卫生,真是难能可贵。我相信你们的扫地水平一定不错吧,今天放学后,你们再为班级做一次好事,怎么样?”这几位同学高兴地接受了教师的处罚,同时,也领悟到拿扫帚玩是错的,而打扫卫生是对的。

实践证明,每个同学都会犯错误,但希望老师用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材
这是我引用的别人的文章!

这个建议协商解决
学校扣留手机确实是不合法的。一般不构成犯罪。
起诉的话可以直接起诉,没什么问题

我们经常可以在学校碰到那些带手机上学的人,因此,当老师遇见那些带手机的学生时,其实是非常头痛的。老师可以跟家长商量关于学生带手机的问题,并且跟那些学生约定好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不要过多,否则就会没收手机,而且还要写检讨书。对于低年纪学生,主要是以强制性手段为主,可以跟家长反应这一问题,或者找他聊天用来解决这件事情。

当我们发现学生玩手机的时候,老师的内心应该是恐慌的,因为害怕孩子会玩手机而耽误学习,影响成绩,这是家长监督不力的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埋怨。而是要去找家长及时沟通,并且询问为什么要给孩子带手机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当的,而且学生也并没有在课堂上沉溺于玩手机,我觉得就没必要管这件事情,后续只要再观察一下就好。

但是如果是低年级学生,还是要跟父母约定好关于处理手机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父母身上。如果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那么我们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强制手段为主,因为这时学生的自制力就会比较差,需要有长辈在前面引导,父母的教育就尤为重要。

当然对很多人来讲,高年级学生因为大多数心智已经发育成熟,他们会有个人的想法。因此老师如果发现学生带手机,要跟他讲好,不能在课堂或者宿舍经常玩手机,否则一律没收,并且还会给予惩罚。因为高年级的学生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自制力,因为家长和老师这是并不能替学生决定他的人生,所以一切要靠孩子的自觉。如果做不到,就只能通过惩罚这种必要的手段,去降低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性。



应该采取强制措施来制止,直接没收,关于手机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要严格处理。

如果发现孩子带手机来学校的话,老师应该没收他的手机,然后将手机交给孩子的父母,提醒他们不要让孩子带手机来学校。

现在的手机问题,是所有学校和老师都会遇到的一件事情,如果想要处理这件事情,那么个人建议和学生协调一下,在学校里尽量不要拿出手机进行游玩。

像这样的手机问题,就要花一些钱处理掉。手机用久了多多少少会有问题,需要更多的缓解这个问题,所以花些小钱处理。

在信息化时代,为何有些教师会反对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
答:才不会在使用手机方面产生不必要的消极影响。第二就是学校老师们对于这些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因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已经完全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无网时代。现在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从之前的白板书写,变成了现在的电子白板等电子教学设备。老师在对于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当中,也在潜移默化的...

手机被老师没收了怎么办
答:三、手机管理的规章制度应与家长协同制定 有不少学校和老师也曾因为过手机的问题,而与家长产生过矛盾摩擦,手机的管理不同于其他事情的管理,这涉及到了高额财务的所有权问题,因此,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上学校应该要征求家长们的意见,而不是单方面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只有学校和家长双方都相互协商,制定出...

学校和老师应该怎样看待上课玩手机问题?
答:认真帮你思考了一下,觉得处理这一问题,应注意这几点:1、基本态度:学生上课玩手机会影响学习,还可能影响别的孩子,进而扰乱课堂秩序,所以应该反对和制止。2具体处理:(1)可以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孩子自己停止。比如“看大家谁听课专心”“大家都是好学生,听课这么集中精力,相信每位学生都不会破坏这个...

学校有权没收手机吗?
答:展开全部 问题一:学校有权没收学生的手机吗? 学校的行为是漠视学生财产权利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怀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通常会采取一些管理手段。有些学校会搜查学生...

教育部要求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你认为这是好是坏?
答:二,去学校是为了学习 是的,这是一个很直观的问题,那就是去学校是为了学习的,那我们要手机干什么呢?它有什么用呢?近现代才有的手机,可华夏上下五千年,学生一直都没有手机,不也是过来了吗?所以,手机对学习一点帮助都没有,我说的是一丁点帮助都没有,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借口,他仅仅是想...

手机的使用对学生会造成哪些危害?
答:破坏校纪:学生使用手机可能会干扰他人的学习和生活,破坏学校的纪律和秩序。同时,手机也可能会成为学生作弊、抄袭等不法行为的工具,影响学生的品德和诚信。情感纠纷不断:乱交朋友,以及情感纠纷不断等。安全无保障:一些学生在使用手机时,不注意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因此,作为教师和...

为什么学校和老师要砸掉学生手机?
答: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对学校来说,在处理学生手机问题上或许过于简单粗暴,教育和管理方法未必得当。虽然学校和老师的出发点都是好意,甚至家长对砸手机这样的举措也表示支持,但客观地讲,即使砸掉手机,对少数孩子来说也未必能起到惩罚和教育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小小的手机已经成为少数孩子成长路 ...

学生使用手机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老师该如何有效管理呢?
答:但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学生总是会逆反老师说的话,所以就会考虑直接把手机带到学校里边。当老师在看到学生把手机直接带到学校里,老师就应该没收孩子的手机,等到孩子在放学以后,再应该把孩子的手机交给孩子。并且需要警告孩子在下一次千万不能把手机带到学校里。孩子用手机会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如今...

学校收手机怎么办
答:三、如何解决学校管理权与学生财产权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校方没收或者暂扣学生财物的行为初衷是由于管理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确会对教学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正如一些教师所说:“上课时一个电话打过来,整堂课都会受影响;老师在讲台上上课,发现学生在下面发短信,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讲课的情绪也会被破坏掉。

教育局规定学校老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会影响孩子学习吗?
答:随着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手机,就连校园里的老师和学生,也对手机有所依赖,例如老师用手机布置作业,老师用手机和学生家长沟通……但是,教育部最近却下发了一个文件,要求学校老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对此感到苦恼,甚至有人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事实...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