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药。 希望能简单的讲详细点!!!

~ 客家中药之所以能煎的药汁那么少是有秘诀的,而秘诀就在于煎药法。客家煎药不用煎药罐,用的是两只碗,一个是吃饭用的小碗,一个是盛菜用的海碗,客家人称之为“碗公”,客家人一般用“碗公”盛有菜水的菜,无菜水的菜一般用盘子盛。煎药时把药倒入“碗公”,若是初煎则用小碗盛两到三碗的井水倒入,因为药初煎会吸水故放的水多一些,再煎或三煎时则倒入小半碗,倒入多少水一般是出来多少药汁。然后把小碗扣在“碗公”内,刚好把药物盖住。再放入锅中煎半个小时即可。此煎法的优点在于:
一、由于煎药器具是碗,乃陶瓷相当于陶瓷罐,为煎药用具中的上乘之选。并且煎药之时虽直接跟火接触的铁锅或铝锅,但药物并没有与铁锅或铝锅接触,药物不会受到影响且受热均匀。
二、加水量可以说不受药物的量及煎药时间长短的影响,倒入多少水一般是出来多少药汁。煎药时只要看一下锅中的水有无即可。
三、药永远不会煎糊,若用煎药罐煎药用火过急则会汤液溢出,还可能熬干汤液,不仅造成药材浪费,而且可能造成药物变性而有害于身体,可过缓又可能煎药得到的药汁量太大,难于喝完。所以客家煎药法又比较省心


四、对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往往不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直接跟其它药物倒入一起煎。因为倒药水时只要按住小碗和大碗的底,它们之间的空隙就很小,刚好起到一个过滤的作用,这样就不怕药液混浊或因过滤不充分对咽喉有不良刺激等。而且由于小碗和大碗之间的空间较小不怕药物因飘浮而得不到充分的煎煮。
五、煎药期间基本上不用揭锅盖看药煎的如何,走味较少。

一般中药水放3--5碗.熬成一碗左右.第一次时间煲长一点.熬出来直接倒进碗里.大概一碗就可以.第2次复水,放差不多2碗水,煲滚就可以了.一般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吃中药期间不能吃:萝卜,绿豆.

每熬一次就是一次的量.一次一碗喝完.如果药煲里面还有剩的你可以不管他.你要喝的时间才去煲啊.就是第一次比较要时间.其他时候都只要煲滚就可以.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