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近代中国画的革新思潮有哪些?麻烦哪位大虾帮助我下,。。。。。。。 跪求。。。

中国画的美术革新思潮是什么?~

中国画革新思潮出现在央美版的《中国美术简史》书中,比较全面,可供你参考。中国画的革新是近代中国美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这一问题不同的知识分子持不同的意见。比如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中提倡“以复古为更新”,主张恢复中国绘画的写实传统,希望“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
陈师曾则在其《文人画的价值》一文中,提出有关文人画的四要素,主张中国画的革新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传统上来做文章。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陈独秀在《美术革命》一文中提出他的观点,指出要“革王画的命”,明确地提出用写实主义改变绘画面貌。从文人画“四王”入手,提到中国画的革新观点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希望把中国美术教育的观点也进行革新。

一、中国古代画派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 关仝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 巨然
南宋四家: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元四家:黄公望 王蒙 倪瓒 吴镇
吴派: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浙派:戴进 吴伟
松江派:董其昌
四王画派:王时敏 王原祁 王翚 王鉴
四僧画派:石涛 朱耷 髡残 弘仁
扬州画派:扬州八怪(郑燮 金农 李方膺 罗聘等)
二、中国近代与现当代画派
海上画派:任伯年 虚谷 吴昌硕 赵之谦等
岭南画派:高剑父 高奇峰 陈树人
京津画派:金城 陈师曾 齐白石等
现代中国画流派(现代中国画派、现代相对画派、现代相对派):徐悲鸿 刘海粟 蒋兆和、杨玉琪、范曾等
金陵画派:傅抱石 钱松岩 宋文治等
巴蜀画派:张大千张善子兄弟 陈子庄赵蕴玉 朱宣咸等
长安画派:石鲁 赵望云 黄胄等
中国流艺术家画派:朱明(朱哲)赵春翔 应诗流 李磊(宁波人) 韩煜 樱馨 瞿倩梅等
中国龙形山水画派:赵伟
中国抽象派:
(内生性)朱明(朱哲)、赵春翔、吴冠中、应诗流、李磊(宁波人)、韩煜、樱馨、吴震寰等。
(外生性)栗宪庭、万俊彦、丁乙、蔡国强、周长江、李磊(宁波人)、许德明、毛时安、李牧怡(李晶)等。
楚汉画派:马林
三、外国各时期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威尼斯画派:提香 乔尔乔内
巴洛克风格 代表画家:鲁本斯 委拉斯开支 贝尼尼 伦勃朗
洛可可风格 代表画家:布歇华多 弗拉戈纳尔夏尔丹透纳
新古典风格 代表画家:普桑大卫 安格尔
浪漫主义画派:借里柯 戈雅德拉克洛瓦
现实主义画派:杜米埃库尔贝
巴比松画派:柯罗 米勒 卢梭
俄罗斯巡回画派:列宾 列维坦希施金苏里柯夫
印象画派:马奈 莫奈 毕沙罗德加 雷诺阿
新印象画派:修拉 西涅克
后印象画派:梵高塞尚高更
巴黎画派:夏加尔 莫迪里阿尼
立体派:毕加索波拉克
野兽派:马蒂斯 弗拉芒克
抽象派:康定斯基蒙特里安
表现派:蒙克诺尔德
现代主义绘画流派:超现实派、达达派、风格派、波普艺术、欧普艺术等

“中西绘画融合”是近百年前在中国画坛兴起的一股艺术思潮和革新中国画的运动。“融合派”的要旨是:用先进的西方绘画方法来改良、改造落后的中国画的绘画方法,以至最终取消中国画的绘画方法,从而最终达到改良、改造,甚至取消中国画的目的。百年来中国画坛的情况表明,“融合派”的目的没有达到,被“证伪”了。中国画的画法并没有被改造、取消,依然如故;中国画并没有消失,仍一如既往自然前行。中西绘画没能融合,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所说的“中国画已没落了”,从而要十分顽强地阻碍“融合派”的革新,而是因为“融合派”先天不足,他们在没有弄清楚中、西绘画性质的前提下,或者说,他们预先地、潜在地假定了中、西绘画性质相同的错误前提下,仅凭一时冲动就一厢情愿地做出了“融合”的轻率举动。

中、西绘画能不能融合,首先必须弄清楚中、西绘画的性质。西方绘画的性质是很复杂的。从性质上看,西方绘画大体上可以分成西方古典绘画、中世纪绘画和西方现代绘画。中国的“融合派”是将西方古典绘画和西方现代绘画对中国画进行了所谓的“融合”。这是需要科学地认真分析的。

绘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方法而已。从“绘画与自然”的根本关系看,“自然”的性质决定绘画的性质,决定绘画的自然观、艺术观、绘画方式和绘画方法。其中,绘画的自然观和艺术观是根本的,是绘画的“内核”,它们决定绘画的方式和方法;绘画方式和方法仅仅是服从于、服务于自然观和艺术观的,它们是“内核”的“保护带”。绘画的自然观又决定了绘画的艺术观。

绘画所关注的“自然”,最切近、最实际的自然应是物理学所研究的自然。当今物理学,比较成熟的物理学自然有牛顿物理学自然、爱因斯坦相对论物理学自然、量子物理学自然等,正在发展中的有“弦物理学自然”等。本文就用“牛顿自然”与“爱因斯坦自然”来探讨一下中、西绘画的性质。

在牛顿物理学自然里进行绘画,是根据牛顿物理学自然观来进行的。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牛顿物理学自然观代表了物理学家们对自然的一种根本观点,它包括绝对空间观、绝对时间观和绝对物质观。

在牛顿自然里,绝对空间就像是一个“容器”,或是一个“舞台”,它只提供给物体一个活动的场所,任由物体在它里面折腾,反正它不会受到物体的任何影响。绝对时间也在它里面高傲地、旁若无人地以不变的节奏均匀地流逝。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中的物体是顾影自怜的,它只为自己而存在,它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是由它自己的性质决定的,是“固有”的,无论别人怎样瞧它,它都是那个模样,所以人们说,“牛顿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牛顿竹子的形状总是“圆筒形”的,颜色总是“绿色”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绝对物质和能量是没有任何交往的的四位孤独的苦行僧。它们组成了“牛顿自然”。

在牛顿自然里绘画,画家肯定是去画牛顿景物,画牛顿的绝对空间,画牛顿的绝对时间。并且,一定是“照着它们的样子”去画,摹仿着它们的样子去画。画家根据牛顿自然进行的绘画是“摹仿牛顿自然”的绘画。摹仿牛顿自然的绘画是“摹仿性绘画”。摹仿性绘画的性质是:它的自然观是牛顿物理学自然观;它的艺术观是“绘画摹仿牛顿自然”或“艺术摹仿牛顿自然”的,简称“绘画摹仿自然”或“艺术摹仿自然”;它的绘画方式是“摹仿”;它的绘画方法是“摹仿方法”。

西方古典绘画(西古画)被称为是最好的摹仿性绘画。

西方古典绘画源自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一次鼎盛,至今仍在发展着。西古画的艺术观是“艺术摹仿自然”的,这一艺术命题远在古希腊就提出来了。由此推知,它的自然观是牛顿物理学自然观,它摹仿的自然是“牛顿自然”。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艺术家们经过艰辛的努力和探索,终于找到了他们认为的、绘画摹仿牛顿自然的最好方式,即“透视”,就是“通过玻璃、窗户(真实的或想象的)、网孔等等看视牛顿自然的方式”,或者是,用一面“镜子”去照射牛顿自然的方式(镜像透视)。与此同时,他们也相继发明或发现了摹仿牛顿自然的最好方法,即“透视法”,包括“几何透视法(中国人称为“焦点透视法”)、光影透视法或明暗透视法、空气透视法”。镜像透视法综合运用这三种透视法。

归纳起来,西方古典绘画的性质是:它的自然观是牛顿物理学自然观;它的艺术观是“艺术摹仿自然”的;它的绘画方式是“透视”;它的绘画方法是“透视法”。

用透视法摹仿出来的牛顿景物的固有形状是立体的、有透视缩短的、有明暗、有光影的摹仿形,称为“透视形”,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形状相似。用几何透视法摹仿出来的牛顿绝对空间在画面上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视觉空间,称为“视觉金字塔”,绘画构图就在它里面进行。牛顿的绝对时间主要由光影透视法来摹仿。牛顿景物的固有色彩用光影透视法或明暗透视法和空气透视法来摹仿,摹仿色称为“透视色”。西方人说,透视是摹仿牛顿自然最好的方式,透视法是最好的摹仿方法,透视形和透视色是摹仿牛顿景物最好的形和色,“视觉金字塔”是摹仿得最好的牛顿绝对空间,“光影”和“明暗”是摹仿得最好的牛顿绝对时间以及牛顿的绝对空间。

爱因斯坦相对论物理学自然观是与牛顿物理学自然观性质截然相反的自然观。在爱因斯坦自然里,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是相互相生的四个“连体伙伴”,只要任何一个呻吟一下,其它的都要感应。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有质量的物体或在有引力的地方,会使周围的空间发生弯曲,会使时间发生延缓即变慢;弯曲空间又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引力时间延缓又使物体的颜色发生变化,色移。不同质量的物体生出不同形状的弯曲空间、不同延缓的时间来,不同的引力延缓时间和弯曲空间又生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来。物体的形状是不断随弯曲空间变化的“空曲形”,颜色是不断随引力时间延缓的“引力时缓色”。根据狭义相对论,运动物体(或运动的观察者)的长度会缩短,原因是它使周围的空间发生收缩,使空间变薄,同时也使时间发生延缓;与此同时,空间收缩又压缩物体使其变“扁”,变薄,运动时间的延缓又使物体的颜色发生变化,色移。不同运动的物体生出不同延缓的时间和不同收缩的空间来,不同运动延缓的时间和不同收缩的空间又生出不同的物体来。物体的形状是不断随运动变化的“空缩形”,颜色是不断随运动时间延缓的“运动时缓色”。

在爱因斯坦自然里,物体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空缩形”和“空曲形”,颜色是不断变化的“运动时缓色”和“引力时缓色”,时间是随运动变化和引力变化延缓的时间,空间是随运动变化的“收缩空间”,随物体质量变化或引力变化的“弯曲空间”。例如,当画家以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去观看一棵竹子时(也相当于竹子以同样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相对于画家运动),竹子从原来固有的圆筒形开始变化,变化为“扁形”的,可以一直变扁,扁到一个非常薄的薄片,甚至是一个曲面(光速状态下的形状)。爱因斯坦竹子的形状可以是“扁体形——薄片形——光速面形”形状系列无数形状中的任意一种“空缩形”,它的颜色可以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彩色系列无数颜色中任意一种“运动时缓色”,甚至可以是“墨分五色”系列无数墨色中的任意一种墨色。同样,竹子也可以是任意一种“空曲形”和任意一种“引力时缓色”。

在爱因斯坦自然里绘画,画家再也不是一个爱因斯坦景物、时间、空间、能量的“旁观者”了,此时,他也是它们“连体伙伴”中的一员了。他的任何举动都要改变他的伙伴们的状况。或者说,画家的任何举动、任意行为都会产生或创造出新的景物、时间、空间来。就这样,画家只能、当然也十分乐意用自己的“气”或“情”创生的景物、时间和空间来绘画。因为,他可以自由地创造他所喜欢的东西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是多么痛快的事情!画家在爱因斯坦自然里创生的景物是“气生景物”,创生的时间是“气生时间”,创生的空间是“气生空间”。气生时间和气生空间合称“气生时空”。气生景物、气生时间和气生空间有机构成了爱因斯坦自然,称为“气生自然”。气生自然的方法是“气生法”。

在爱因斯坦自然里进行的绘画是“气生自然”的绘画,是画家气生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自然来进行的绘画。气生爱因斯坦自然的绘画称为“气生性绘画”。气生性绘画的性质是:它的自然观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物理学自然观;它的艺术观是“绘画气生爱因斯坦自然”或“艺术气生爱因斯坦自然”的,简称“绘画气生自然”或“艺术气生自然”;它的绘画方式是“气生”,气生方式是爱因斯坦自然观中的“运动观察方式”或“爱因斯坦流观”方式,例如爱因斯坦假想的“乘光束旅行”的方式;它的绘画方法是“气生法”,由狭义相对论的“运动物体长度收缩方法”或“空间收缩方法”、“运动时间延缓方法”和广义相对论的“空间弯曲方法”、“引力时间延缓方法”四种相对论物理学方法组成。

中国画的历史本身造就了中国画是一种气生性绘画,不是一种摹仿性绘画,这是中国画自然选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把中国画视为气生性绘画才能把中国画说清楚。中国画的性质是:它的自然观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物理学自然观;它的艺术观是“艺术气生自然”的;它的绘画方式是“气生”;它的绘画方法是“气生法”。中国画的特点完全是由它的气生性绘画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画的“气生方式”有两种类型:一是“爱因斯坦流观”,如南朝宋?宗炳所说的“身所盘桓,目所绸缪”(《画山水序》);二是,在画室里,在虚静状态中,画家创造性想象地进行爱因斯坦流观,然后“解衣般礴”式地进行绘画。

中国画的绘画方法是“气生法”,即四种相对论物理学方法。它相对地分成气生景物(气生形和气生色)、气生时间和气生空间三种类型。气生时间和气生空间即气生时空方法就是中国画的“经营位置”的方法。中国画原有的所有方法都属于气生法,都可以用气生法来解释。

摹仿性绘画是在“牛顿自然”里进行的绘画,是摹仿牛顿自然的绘画,它的性质和特点是由牛顿物理学自然观决定的。气生性绘画是在“爱因斯坦自然”即“气生自然”里进行的绘画,是气生“气生自然”的绘画,它的性质和特点是由爱因斯坦相对论物理学自然观决定的。由于“牛顿自然”与“爱因斯坦自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自然,它们是不能同时共存、相互融合的。所以,摹仿性绘画与气生性绘画是不能同时共存、互相融合的。西方古典绘画是一种摹仿性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气生性绘画,于是有结论:西方古典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是不能同时共存、互相融合成一种绘画的。无论是“水乳交融”式的融合,还是“油水分层”式的融合,能融合两种性质绘画的绘画是不能存在的。在一种绘画里,能同时使用两种绘画的绘画方式和方法是万万不行的。因为这样做,同时违反了两类自然的性质,违背了两类自然的规律。绘画,要么是摹仿性绘画,要么是气生性绘画,不能同时既是摹仿性绘画又是气生性绘画。因为不能同时既是“牛顿自然”又是“爱因斯坦自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根据中、西古绘画的性质,“中西古绘画融合”是错误的,“融合派”是错误的。“温和融合派”用西方古典绘画的透视法来改良、改造中国画的气生法,要把两种绘画变成一种“水乳交融”式的绘画或者是一种“油水分层”式的绘画都是错误的。“极端融合派”要把中国画融合为西方古典绘画,彻底改变中国画的性质,取消中国画,连一点影子也不保留,更是极为错误的。

品评绘画的标准不能错用。品评摹仿性绘画只能根据摹仿性绘画的性质和标准。品评气生性绘画只能根据气生性绘画的性质和标准。品评两种性质绘画的标准不能相互错用,否则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西方人认为西古画是最好的摹仿性绘画。在他们的眼中,全世界的绘画都是摹仿性绘画,理所当然地,西古画就成了一切绘画的范式和标准,成了品评一切绘画的“普适性标准”。“融合派”错误地接受了这个“普适性标准”,他们把对中国画的“不解”说成中国画的“不是”,发动了对中国画的革新。

西方人对中国画的“空白”不屑一顾,认为画空白是中国气生画家“无能”的表现,并为自己的绘画没有空白深深自豪。上个世纪,一位特别著名的西方艺术评论家就说中国画家画不好“中景”,就用“空白”来填充。在牛顿自然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绝对地确定的。反映在摹仿性绘画里,画面上的每一处、每一点都必须画明白这是什么东西,是时间?是空间?是景物?是什么样的景物必须画得清清楚楚,画面上不能留下任何一点不确定的空白。在摹仿性绘画里是不能留下一点空白的,否则,就是“未完成”的画,或者是违反牛顿自然的画。西古画不留空白,全幅塞满,自在情理之中,不必大惊小怪。

在爱因斯坦自然里,物质(景物)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质,物质与能量结成“质能统一体”;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时间与空间结成“时空”;“质能”与“时空”又结成“质能——时空统一体”。在这个“浑沌”统一体中,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是相对存在、相互相生的,相互转化的,所以,它又是一个不确定性的统一体。在气生性绘画里,反映和表现这个不确定性统一体的性质就是用“画面空白”来实现的,这是必须有的。画面空白的不确定性意味着,空白可以是景物,或是能量,或是时间,或是空间。画面上有了空白,才会有“四个连体伙伴”的相互转化,才会有“气生”即“虚实相生”。中国画是气生性绘画,必须画空白,否则违反“爱因斯坦自然”。若是仿照西古画去掉中国画的空白,就等于是用牛顿自然取代爱因斯坦自然,用摹仿性绘画取代气生性绘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画的性质,当然是错误的。

气生绘画,画面空白可以是能量。光是一种能量,故画面空白可以是光。实质上,国画的空白也是表现光的方法。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国画空白的这一性质,反而把西古画中各种表现光的方法引入到国画中来改良中国画,这不免使人有点悲哀。

西方人说自然界没有“墨色”,言外之意说中国画画墨色是错误的,中国独特的水墨画更是最最错误的画。国人也常说“笔墨”是抽象的。说墨色是抽象的色彩,不是具体景物的色彩,这种说法有逻辑错误。“抽象”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没有“具体”,哪来“抽象”?在牛顿自然里,没有墨色,没有墨色的景物。在摹仿性绘画里,肯定无墨色、无墨色景物可以画,西方人的说法是对的。在爱因斯坦自然里,有墨色,有墨色的景物,中国画是气生性绘画,画墨色是理所当然,专画墨色更是独特,西方人的说法在此是错了。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7ab4f9b96697d1dc0126a4381132ba7a0020ca28449e3732b465017e5ac26520774d9d20b1316d94b4b9bf02173471451c78cb8f95dadba85582c9c60742e13dc0754910eaeb85b388465d54de9d851b2e0bb6a84aea58f88124e8b09583fc5adcb0c1714bd3cb15626e2d2d21b490a07bb9b306ef4&p=8d72c54ad28c12a05ef5de3e11&user=baidu

为什么中国近代美术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答:中国近代美术是在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我们被动的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到主动自觉认识西方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特点:1)中西文明的碰撞加剧,革新主义抨击传统美术弊端,主张吸收新思想改造传统艺术。2)新思潮艺术青年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美术,出现第一批垦荒性的油画家。3)“新学”兴起...

我想了解民国至今的美术史
答:中国画从清初开始落入四王泥古不化的窠臼之中,技法成就突出,艺术价值却江河日下。知道清末民初,在海上三任的推动下中国画的革新才拉开大幕。我认为国画的革新是从广东开始的,然后是湖南出来的齐白石,然后是北京的金城、陈师曾等人。自民国至今,中国画始终处于一个持续变革的阶段之中,从技法到形式...

简答题简述近代中国画的发展
答:【改革】 20世纪力求变革国美术家更加关注对描绘对形象具体形象特点深度刻画更加突出对自景物表现人感受些创新探索与当时国新文学创作所提倡白文自由体诗样破旧立新开辟了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应国新美术变革道路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国画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康有提出复古革新、合西而画学新纪元主张;...

近现代中国画在技法上有哪些发展
答: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

中国近代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答: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岭南画派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岭南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并...

中国现代美术的定义与特点
答:在传统绘画规范之内革新探索的齐白石、黄宾虹等,在20年代始露头角。一批画家兼容中西,尝试改革中国画,但实践方面的成就尚不如他们的改革主张更有影响。 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最有力地代表着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潮。在政治上,新木刻运 动属于左翼,在思想上,它广泛吸收了欧洲版画尤其是F.麦绥莱勒...

二十世界“美术革命”的动因与目的是什么?
答:足下能将对于中国现在制作的美术品详加评论,寄赠本志发表,引起社会的讨论,那就越发感谢了。说起美术革命来,鄙人对于绘画,也有点意见,早就想说了;如今借着这个机会,正好发表出来,以供国内画家的讨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这是...

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主要特色
答:三是形式的“程式化”,标志着中国画的成熟,同时它也是后人无法跨跃的障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注重科学、注重生活、注重形式多样化的创作思潮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过中国画坛,使中国画在观念上、表现技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纵观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吸收现代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实现自身的转变,...

中国的近代史变革有哪些
答: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