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唐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呢?有一个女人是唐太宗终身爱慕的,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常常想和她探讨国家大事,但是,长孙皇后总是避而不答,她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意思是母鸡打鸣那是家门不幸啊,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可以干涉国家大事?因此,无论唐太宗怎么问,她都三缄其口。那么,长孙皇后是不是一个只关心柴米油盐,对政治一无所知、不感兴趣的人呢?当然不是。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第一,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个少年英雄,在他当秦王的时候,和父亲李渊一起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战功。李渊集团最大的几个对手窦建德、王世充等,都是李世民拿下的。功劳大了,他的野心也就膨胀了,不甘心只当秦王,他想当皇太子,进而当皇帝。在野心的驱使下,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父亲唐高祖李渊的矛盾与日俱增。在这种宫廷危机的紧张氛围中,长孙氏怎么办呢?她谨小慎微,非常卖力地孝敬李渊,讨得他老人家的欢心,同时委曲求全地拉拢李渊身边的妃嫔,和她们搞好人际关系。这有什么用呢?其实这等于在李渊身边安插了许多眼线。这样一来,李渊和其他儿子的一举一动,都尽收于李世民的眼底。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长孙氏在李世民获取敌方情报方面立了大功。第二,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与父亲、兄弟的矛盾已经白热化,要兵戎相见。李世民亲自上阵,长孙氏则在秦王府鼓舞将士,勉励他们奋勇杀敌。在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门之变一举成功,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长孙氏也因此成为皇后。第三,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他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常常虚怀若谷地跟大臣们说: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们一定要提出来,要直言己见。臣子中魏徵做得最好。魏徵是个有名的谏臣,给李世民提意见是他的职责,而且他说话直截了当,经常让太宗下不来台。有一天在殿廷上,他终于把唐太宗惹恼了。唐太宗回到后宫后怒气难平,越想越气,觉得自己颜面尽失,自言自语道:会当杀此田舍翁!就是说,我一定要把这个乡巴佬给收拾掉!长孙皇后听到这句话之后,不言不语,娉娉婷婷转身进屋,不一会儿穿着厚重的朝服走出来,对着唐太宗行跪拜之礼。朝服那可是皇后在重大场合穿的大礼服啊。唐太宗吓了一跳,忙问:皇后为什么要对我行此大礼呢?长孙皇后说:妾闻君明则臣直。如今魏徵敢于直言进谏,说明您是个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贺!唐太宗听了龙颜大悦,同时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这是在劝谏自己,做皇帝要有气度,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哪能为了一点小事就要杀人呢!第四,长孙皇后是一个很贤德的人,但是由于太操心,身体又不好,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了。她病入膏肓的时候,无论皇帝还是太子都十分着急。病笃乱投医,太子承乾出主意说: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为她祈福延寿。可是长孙皇后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表示坚决反对。弥留之际,她对唐太宗说:您千万不要重用外戚,现在我娘家人都已经当官了,可是您千万不要让他们当位高权重的大官,慎勿处之权要。为什么呢?因为自古外戚干政没有好结果,您要真对我好,真对我娘家好,就别给他们干政的机会。她还说,我死之后,千万不要厚葬。我活着的时候,作为一个女人,无益于天下;死了,怎么能让国家浪费资财在我的葬礼上呢。真是一个简朴而又识大体的皇后典范。通过这样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长孙皇后并不是真的对政治漠不关心。其实她对政治深谙其道,所作所为极其到位,但又有分寸。所以当她闭上双眼时,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在内宫失去了一个好帮手!从此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太宗还特地在宫内建造了一座塔,登塔瞭望,可以看到皇后所葬之地昭陵,用这种方式寄托他的哀思。那我们就再举一个女人的例子。这个女人和武则天就有可比性了。她也曾深得唐太宗的喜欢。她姓徐名惠,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徐惠从小号称神童,五个月会说话,四岁熟读《毛诗》、《论语》,八岁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在武则天进宫前后,徐惠也被征召入宫封为才人。这个经历不是跟武则天很相像吗?而且起点也一样,都是才人。徐才人进宫之后,知书达理,而且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她看到唐太宗在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国家蒸蒸日上后,有点志得意满了。她觉得此风不可长,就给太宗上书,说:伏愿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意在劝谏唐太宗戒骄戒躁,保持革命本色。革命的路还很漫长,打江山难,守住江山更难,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终。在她身上一下子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唐太宗非常欣赏。没过多久,徐才人就升为徐婕妤,从五品升到三品了。徐婕妤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很快又变成充容了。充容是九嫔之中的一个名号。嫔是二品,所以徐惠又从三品上升至二品。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徐充

一、天才美女——徐惠妃

极品关键字:才气

如果说李世民是军事天才,那么徐惠就是文学天才。在别的孩子的舌头还在舔脚趾的时候,她的舌头已经开始给爹妈点名了,那时她才五个月大。4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认得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已经把《四书》、《五经》念得滚瓜烂熟了。8岁时,她已经能出口成诗了,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所以早早的她就出了名,而且名气翻山越岭跑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虽然不荒淫,但也好色,这样的好女子岂能放过?于是一道圣旨召为才人,将一代才女揽入怀中。入宫对徐惠来说是一件仅次于来到这个世上的好事,因为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她得以有机会遍览群书,才学和见识也进步的更快了。李世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徐惠日益礼顾,颇怀眷恋,于是将她由二十七世妇最末一级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才见徐惠珊珊来迟,便大为恼火。容光焕发的徐惠见李世民一脸怒气,只是嫣然一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丈夫。诗文写到: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全唐诗》此诗名为 进太宗)

李世民看了忍俊不禁,气一下子全消了。除文学造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颇有眼光。李世民晚年多次远征高丽,同时修建了夺处豪华的宫殿,统治渐趋腐化,搞得老百姓怨声不断。贞观二十二年(648),徐惠上《疏建》给李世民,指出“黩武玩兵,先哲所戒”,例举“秦皇并吞六国、晋武奄有三方,反成覆财之业”。说明“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进谏太宗节俭,不宜大兴土木,“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所虑;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李世民看后顿时悔悟,称赞徐惠所言有理,并重重奖赏了一番。

然而红颜薄命,太宗过世后,徐惠相思成灾,太医开方熬药,她竟然坚决不喝,铁了心想随夫而去。就爱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习惯了一个人的存在,而对方却突然消失了,徐惠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就在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年,徐惠得偿所愿,从容去世,终年24岁。

二、最完美的皇后——长孙无垢

极品关键字:称职

称职的皇后不在少数,但是集好儿媳、好妻子、好皇后、好国母于一身的却不多,而且更难得的是她有位万中无一的好丈夫。说起长孙皇后的出身,许多人并不知道她是胡人的后代,祖先是北魏拓跋氏,随着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几经折腾她们家这一支最后改姓长孙,她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官至右骁卫将军。长孙无垢很小时就知书达理,饱读经书,在今天的孩子们刚刚迈进中学大门的13岁时,她已经迈进了洞房,嫁给了正值雨季,时年17岁的李世民(古代就是好,青春期不用进行生理教育,直接上岗)。古代的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很早熟,长孙无垢在13岁的年纪就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照顾丈夫起居,无需娘家操心,俨然一个称职的李家二少奶奶。就孝道而言,长孙无垢不仅做得好,而且做得有始有终,即使后来成了母仪天下的大唐帝国皇后,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好儿媳应有的美德,对退休赋闲的太上皇李渊侍奉有佳,每天早晚都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与寻常百姓家的儿媳们并无两样。这样的孝道恐怕在历代皇后中难有匹敌者,即使有,出自真心的又能有多少。
对于李世民,长孙无垢在丈夫身份变迁的不同阶段,她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李世民21岁随父在晋阳(今太原)起兵,一路东征西讨,打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与王世充、窦建德等豪强作战,短短数年,就平定了偌大的一个中国。在这段戎马征战的岁月,长孙无垢紧紧追随着李世民在各处奔波,沏茶洗衣,事无巨细,竭力照料其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贴心暖肺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成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役。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无垢作为统驭六宫的正宫,对后宫的其他妃嫔,她也真正当一家人一样宽容大度,经常规劝丈夫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完全没有争风吃醋的意思。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女人虽多,却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事,真正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皇帝们的右手握着天下,左手握着女人,然而左右手不免碰到一块儿,所以后宫干政常常成为封建王朝的一个毒瘤,即使是历朝的明君偶尔也免不了这个俗。譬如李世民,夫妻相处多年,他深知长孙无垢的人品和才具,所以就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但长孙无垢却把做皇后的尺寸拿捏得很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那就是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说白了就是该女人家管的事我管,不该我管的我哪能插手。她曾经这样婉言拒绝李世民: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丈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影响巨大,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们也时常提到居安思危或是广开言路。一个女人能说出这样见地深远的画,实属难得。而放在当时的贞观年间,随着天下大势基本平定,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李世民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尚武的传统延续下去,唐朝成为历史上外患最少的朝代。

作为母亲,长孙无垢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那一件事来说,她为李世民所生的嫡长子承乾基本由乳母遂安夫人养大,溺爱之心甚至超过了长孙无垢。尤其在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上,遂安夫人屡次要求增加,为此她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磨叽,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但长孙皇后不为所动,回复道:“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 就这样,太子宫中的费用十分紧凑一直寒酸到她去世。
三、唯一女皇帝——武则天

极品关键字:帝业

红颜薄命这四个字在武则天身上算是栽了跟头,她拥有天使般的容貌,连拥有过无数美女的李世民都赞叹道“美容止,美容止啊!”,侍寝完毕,李世民在回味无穷之际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不过上天送给她最好的礼物不是脸蛋,而是她的命,可以说她的命完全对得起自己的容貌。李世民晚年沉湎女色,体内郁毒久积引发背部恶疮,太子李治因此经常侍候父亲,一来二去,他与武则天见面的机会就频繁起来。两人年龄相近,干柴碰上烈火,一顶大大的绿帽子就落在了李世民的头上。难得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发现,武则天的命硬可见一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逝,武则天与所有嫔妃被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按说,她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然而,那顶绿帽子发挥了它的余温,李治接过了皇位后,依然念念不忘武则天,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武则天入官,晋封“昭仪”。武则天32岁那年,她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后。虽然武则天的年龄比李治大5岁,但她的命却远比丈夫硬,终于在弘道元年(683年),熬死了李治。又经过九年的准备,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称帝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一年,她已经67岁。古人七十已是古来稀,相当的高寿了,然而武则天一干就是十五年,直到82岁。
四、前朝公主——大杨妃

极品关键字:血统

皇帝取到公主的不在少数,不过其中大多以国与国之间的联姻为主。想杨广一生荒淫无道,自己和自己的接班人都不能安然老死,女儿能安全活下来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而这位大杨妃更为神奇的是以亡国公主身份,嫁给了一位新朝天子,而这位新朝天子李世民还是她的表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

最让人赞叹的是,大杨妃差点把大隋朝的血统与李世民的结合,成为大唐朝的正统。大杨妃应该是李世民晋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长孙皇后去后,李世民一度想立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炀帝之女而强烈反对,最后只得作罢。而她的儿子吴王李恪是少有的文武全才,李世民宠爱的不得了,质量远比长孙皇后的几个儿子高出很多。李世民曾想该立李恪为太子,然而一干重臣尤其是太尉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终帝国交给了能力偏低的李治,才有了后来的武则天及其大周。

后记:成功的人生必定首先是独立的人生,男人如此,女人亦如此。唐太宗的四位妻子之所以能成为极品,不是因为嫁给了唐太宗,而是因为她们首先成就了自己,成就了自己独立的性格,成就了自己的世界观,最后才能在李世民众多的女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个历史的极品。所以人首先要做好自己,不要依附别人,不要复制别人,你就是你,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掌握!

呢?有一个女人是唐太宗终身爱慕的,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常常想和她探讨国家大事,但是,长孙皇后总是避而不答,她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意思是母鸡打鸣那是家门不幸啊,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可以干涉国家大事?因此,无论唐太宗怎么问,她都三缄其口。那么,长孙皇后是不是一个只关心柴米油盐,对政治一无所知、不感兴趣的人呢?当然不是。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个少年英雄,在他当秦王的时候,和父亲李渊一起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战功。李渊集团最大的几个对手窦建德、王世充等,都是李世民拿下的。功劳大了,他的野心也就膨胀了,不甘心只当秦王,他想当皇太子,进而当皇帝。在野心的驱使下,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父亲唐高祖李渊的矛盾与日俱增。在这种宫廷危机的紧张氛围中,长孙氏怎么办呢?她谨小慎微,非常卖力地孝敬李渊,讨得他老人家的欢心,同时委曲求全地拉拢李渊身边的妃嫔,和她们搞好人际关系。这有什么用呢?其实这等于在李渊身边安插了许多眼线。这样一来,李渊和其他儿子的一举一动,都尽收于李世民的眼底。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长孙氏在李世民获取敌方情报方面立了大功。 第二,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与父亲、兄弟的矛盾已经白热化,要兵戎相见。李世民亲自上阵,长孙氏则在秦王府鼓舞将士,勉励他们奋勇杀敌。在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门之变一举成功,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长孙氏也因此成为皇后。 第三,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他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常常虚怀若谷地跟大臣们说: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们一定要提出来,要直言己见。臣子中魏徵做得最好。魏徵是个有名的谏臣,给李世民提意见是他的职责,而且他说话直截了当,经常让太宗下不来台。有一天在殿廷上,他终于把唐太宗惹恼了。唐太宗回到后宫后怒气难平,越想越气,觉得自己颜面尽失,自言自语道:会当杀此田舍翁!就是说,我一定要把这个乡巴佬给收拾掉!长孙皇后听到这句话之后,不言不语,娉娉婷婷转身进屋,不一会儿穿着厚重的朝服走出来,对着唐太宗行跪拜之礼。朝服那可是皇后在重大场合穿的大礼服啊。唐太宗吓了一跳,忙问:皇后为什么要对我行此大礼呢?长孙皇后说:妾闻君明则臣直。如今魏徵敢于直言进谏,说明您是个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贺!唐太宗听了龙颜大悦,同时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这是在劝谏自己,做皇帝要有气度,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哪能为了一点小事就要杀人呢! 第四,长孙皇后是一个很贤德的人,但是由于太操心,身体又不好,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了。她病入膏肓的时候,无论皇帝还是太子都十分着急。病笃乱投医,太子承乾出主意说: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为她祈福延寿。可是长孙皇后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表示坚决反对。弥留之际,她对唐太宗说:您千万不要重用外戚,现在我娘家人都已经当官了,可是您千万不要让他们当位高权重的大官,慎勿处之权要。为什么呢?因为自古外戚干政没有好结果,您要真对我好,真对我娘家好,就别给他们干政的机会。她还说,我死之后,千万不要厚葬。我活着的时候,作为一个女人,无益于天下;死了,怎么能让国家浪费资财在我的葬礼上呢。真是一个简朴而又识大体的皇后典范。 通过这样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长孙皇后并不是真的对政治漠不关心。其实她对政治深谙其道,所作所为极其到位,但又有分寸。所以当她闭上双眼时,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在内宫失去了一个好帮手!从此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太宗还特地在宫内建造了一座塔,登塔瞭望,可以看到皇后所葬之地昭陵,用这种方式寄托他的哀思。 那我们就再举一个女人的例子。这个女人和武则天就有可比性了。她也曾深得唐太宗的喜欢。她姓徐名惠,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徐惠从小号称神童,五个月会说话,四岁熟读《毛诗》、《论语》,八岁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在武则天进宫前后,徐惠也被征召入宫封为才人。这个经历不是跟武则天很相像吗?而且起点也一样,都是才人。徐才人进宫之后,知书达理,而且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她看到唐太宗在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国家蒸蒸日上后,有点志得意满了。她觉得此风不可长,就给太宗上书,说:伏愿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意在劝谏唐太宗戒骄戒躁,保持革命本色。革命的路还很漫长,打江山难,守住江山更难,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终。在她身上一下子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唐太宗非常欣赏。没过多久,徐才人就升为徐婕妤,从五品升到三品了。徐婕妤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很快又变成充容了。充容是九嫔之中的一个名号。嫔是二品,所以徐惠又从三品上升至二品。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徐充

解密唐太宗喜欢的三类女人
答:有一个女性是唐太宗终身倾慕的,她即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终身最尊敬的女性。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常常想和她讨论国家大事,但是,长孙皇后老是避而不答,她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意思是母鸡打鸣那是家门不幸啊,我一个妇道人家,怎样可以...

唐太宗一生最爱的女人有哪些?
答:但我不以为然.我认为李世民最爱的是她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贤良淑德,总是在唐太宗犯错误是及时指出,她对于唐太宗和贞观的影响是空前巨大的,因此也总有人说皇后只是比较贤惠,皇帝对她只是敬重,没有爱.我却觉得谁说贤妻不能是爱妻,

爱江山也爱美人: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哪三类女人?
答:有一个女人是唐太宗终身爱慕的,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常常想和她探讨国家大事,但是,长孙皇后总是避而不答,她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意思是母鸡打鸣那是家门不幸啊,我一...

李世民最喜欢他的哪个女人?
答:李世民最爱长孙皇后长孙皇后 - 唐太宗后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

有谁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什么样的女人?能说出几个来吗?
答:漂亮的,有个性的,他弟弟的老婆杨氏,皇后长孙,历代后宫身高之最韦妃等等

李世民的最爱的四个女人分别是?
答:2、杨贵妃,其实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但是杨妃是一个没有得到隋炀帝宠爱的公主,在隋朝的时候一直都是平平淡淡的过日子,所以知道她的人也很少。可是杨妃嫁给李世民之后,就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学习的知识还有礼节都派上了用场。因为李世民就喜欢长得漂亮而且还很聪明的女人,所以杨妃在李世民眼里是一个...

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是谁
答: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无垢作为统驭六宫的正宫,对后宫的其他妃嫔,她也真正当一家人一样宽容大度,经常规劝丈夫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完全没有争风吃醋的意思。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女人虽多,却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事,真正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皇帝们的右手握着天下,左手握着女人...

李世民的一生爱过的女人有哪些
答: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可见这位杨公主若非本身身份就不高且不得宠的话,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至于杨妃的两个儿子李恪与李愔,论待遇在所有皇子中是垫底的——李恪不过是打猎时踩了个庄稼,就立马被李世民罢免了都督一职,这样的遭遇在诸皇子中堪称是...

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是谁
答: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是一代贤后:长孙皇后。一代贤后:长孙皇后。李世民在16岁时便迎娶了13岁的长孙氏为妻,长孙氏家族显赫,祖上是北魏重臣,世袭封号,在宗室中排首位。后来改姓为长孙,父亲长孙晟又做了隋朝大员,娶了高士廉的妹妹,而高士廉在隋朝也是一位精通文史的大儒,官至治礼郎。长孙...

李世民最爱的那个女人是谁
答:李世民比较爱最爱的女人也就四个:徐惠妃、长孙皇后、武则天、大杨妃。如果要在这四个女人当中选择一个的话,那必定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就再也没立过皇后,两个人的情谊是同生共死,不离不弃,而且长孙皇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人,值得被李世民深爱。长孙皇后可以算得上是唐太宗心中的...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