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35岁现象?

~

01.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常见于30岁以后,大多数人如果到了而立之年,却没有在职场立起来的,并且能稳定上升的状态的时候,是他们危机感最重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张明也因为焦虑找到向阳生涯做咨询,询问自己是否应该转型,和咨询师深入沟通之后,他推心置腹的说了自己最深层的苦恼,“我现在已经30多岁了,自从当上我们项目部的负责人之后,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协调这个,安排那个,我觉得我现在的活儿随便提个谁上来都能代替我。”对于他来说,在管理岗位的这一年,自己慢慢在跟一线业务脱节,写代码的时间少了,而从他工作开始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亲眼看着计算机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迭代,万一自己技术生疏了,但是现在的职位又出了意外,那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此前网上频繁爆出的裁员,像戴尔、京东等等裁掉的很多都是一些年纪渐长,学习能力大不如前,但拿着高薪的35岁以上的中层管理者。年龄变大了,生活的压力也变大了,后面还有无数更年轻更有想法的也更便宜的年轻人可以用,怎么会没有危机呢?这些裁员风波其实也表明了很多企业内部管理层可以换,但真正的业务骨干却是企业拼命要留住的人才,可替代性反而低了很多。中年危机其实还有一种被时间追着跑的紧迫感,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如果职场上到了35岁还没做到管理层,那他后续的前途一定会有阻碍。就像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如果在对应的年龄段里没有取得相应的阶段发展,那么问题一定会延续到后续的阶段中,而职场发展的通道其实都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越窄,这其实就加剧了职场人对于发展前途的焦虑。

​02.努力危机很多人会陷入“我明明很努力了,为什么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自怨自艾中。举个例子,同样一起进公司的小吴和小程,在同一个部门一起干了5年,现在突然空出来一个可以晋升的名额,小吴成为了小组新的leader,那么对小程来说,怎么可能不感到危机和焦虑呢?一开始处于相同的起点,最后的差距却越拉越大,这只能归结于个人的原因了。要么是他的职业规划远远没有跟上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么就是努力的方向有问题,浪费了自己的努力。职业规划一般都是中长期的,通常有职业规划的人目标会非常目标,他们已经设计好了自己的发展通道,设定好了自己1年、3年之后职业上的愿景,因为有这个目标作导向,他们时常会复盘自己的工作,知道欠缺的点,并不断加以提升,长此以往他们的努力一定会带来回报。反之如果没有那么明确的目标,努力很可能浮于表面,没有更深入的积累,同时也更容易陷入每天“混日子”的怪圈中。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常能看到类似的故事,几个月前还是光鲜体面的公司管理者之一,一朝失业找了大半年的工作,能用的人脉也都用上了,最后实在没办法去做了外面小哥,一个月接单接的多的话,也能月薪过万。他分享经历的时候还不忘反思一下过去的自己:“35岁的老男人,没啥特别技能,在职场上,绝对是“狗不理”的类别,不可回收的垃圾。”当过高层、在职场10年还没有什么特别拿的出手的本事,不得不说,这种努力真的是远远跟不上自己年龄段对应的职业发展需要。努力错方向的人更可惜,很多频繁跳槽的人来向阳生涯做咨询,咨询师和他们沟通,都说自己是因为想要通过跳槽试错,每份工作他们都努力过了,但是实在喜欢不起来也没有动力,最终只能放弃。他们兜兜转转走着弯路的时候,一开始就找准方向的人也在努力,在做有效的积累,那么这两种人接下来的发展不用我说大家也能想象出来。

​03.行业危机

每个行业都有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成长期的行业就是一片蓝海,会有很多机遇,站上了风口,借着东风直上青云,可能比很多人奋斗一辈子都要来得更快。但同样的,如果在一个已经衰退的行业里,再怎么努力发展,也有一块天花板死死的定在那里。所以对于个人来说,能力和适应性才是硬道理,光有能力不能随着快速变化的时代和环境调校是行不通的。向阳君在一个作家的文章里看到过这样的故事,他的一个读者小A在05年的时候进入了沃尔玛做管培生,刚毕业就能进500强,小A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几年后淘宝、京东这样的网购平台兴起了,电子商务风生水起,然而线下的零售门店却越来越吃紧。作为零售业的巨头,沃尔玛也深受影响并开始裁员,小A就在裁员名单上。从沃尔玛出来之后她选择了转行加入电商,但是此时很多电商平台都初具规模,小A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间点,发展的依旧不温不火。可以和小A形成对照组的是向阳生涯的一个咨询客户小李,两年前他还是一个三线城市的银行理财经理,说是“经理”,实际上也就是个普通的银行职员,每天的工作都在打电话,向客户兜售理财产品。这个工作机械、无趣,最让小李感到危机的是这些年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开始代替人工柜台,他很怕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被银行淘汰的人。因为这样的危机感,小李开始求转型,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就找到了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咨询过后专家给小李分析了他的优势,第一是有销售背景,参加过销售培训,能较好与人沟通和协调,做事细心有责任感、能提出解决方案、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可以先从产品助理开始,往产品经理方向努力。在小李的不断努力下,已经从三线城市来到了上海发展,他很喜欢自己新的职业定位,业余时间也不断学习,如今已经当上了公司的产品经理,实现了转型。危机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词,既有危险,又包含机遇,所以无论面对怎样的职场危机,向阳君送你三个建议:第一,就是做好职业规划,人生的选择千千万,选对了最适合你的那一个,事半功倍加速发展。第二,永远要记得培养一个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拿得出手不仅仅是熟练,更是精通,是放眼有同样技能的人里面可以数得上号的那种。第三,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想要解决问题,不拿出行动永远都是在逃避。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答:35岁,理应是人生事业的巅峰时期,更应是价值创造的爆发阶段。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进取精神,保持与时俱进,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意放弃曾经、并正在为企业做着积极贡献、努力的人。 重复一下前面的那句话: 企业不是排斥35岁以上的人,而是排斥那些都35岁了,仍然在本职或所从事的行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和作为的人。 已赞过...

浅谈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35岁危机
答:总的来说,35岁危机并非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由企业、政府政策和劳动者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复杂社会问题。通过理解和应对这些因素,我们或许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更为稳健的生存之道。

如何看待当今35岁现象?
答:1. 学历贬值: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拥有大学学历的青年人数量激增,这使得学历的含金量逐渐降低。很多职位的招聘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导致许多青年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2. 激烈的竞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青年人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竞争。此外,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紧缩等原因,就...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答:职场上,35岁成了职场天花板,受尽了冷眼,已经无法再接受动不动996、007的工作方式,更何况还要不断内卷,和年轻人比拼体力。每逢年底,总会有一波骚操作:向社会输送大批人才,这批人毕业再就业,不现往日风采。生活上,往上有逐渐老去的父母,枕边有容颜逐渐憔悴的爱人,膝下有嗷嗷待哺的子女,已不是...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答:如何看待“35岁现象”?“35岁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由一系列与35岁有关问题组成的复杂社会现象。现在人们关注的多是“35岁危机”,但若将“35岁现象”简单地理解为“35岁危机”,则无疑是片面的,甚至是曲解的,难以科学地展示“35岁现象”的全貌以及诠释其实质。环顾招聘信息,尤其是企业对于新...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答:近年来,35岁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但也有一些年轻人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如就业困境等。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面临的就业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非常大。2. 薪资水平:由于竞争激烈,很多...

「35岁」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吗?
答:我觉得「35岁焦虑」是正在蔓延到更低的年龄段。青年人面临的就业困境主要包括:1.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普及,毕业生人数激增,导致求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许多职位面临着供需失衡的情况,使得年轻人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2. 薪资和职业发展:许多年轻人在求职过程中,发现初入职场的薪资待遇...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答:5. 职业发展途径有限:许多年轻人发现,他们所接触到的职业发展途径有限。一方面,一些行业和职位的晋升机会有限,导致年轻人难以获得更高的职位和薪资。另一方面,一些行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不明确,年轻人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以上就是青年人面临的一些就业困境。这些困境的存在给年轻人带来了许多压力和焦虑...

职场35岁现象,你怎么看待?
答:球知名人力资源机构罗致恒富(Robert Half International),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在大约2,000个样本人群中,年龄超过35岁后,每6个人,就有1个在职场上不开心,是35岁以下人群的2倍多;而年龄超过55岁,职场不开心的比例则会上升到三分之一。K哥也在最近的几篇文章里多次提到职场“35岁”现象。不少读者发来私信,有的是...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答:此外,青年人在就业方面还面临其他一些问题。例如,一些青年人对自己的职业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此外,一些青年人还面临着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长、加班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些都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35岁焦虑和青年人的...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