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变身风险报告 东岸科技大打“擦边球”

~

在个人征信行业发展提速的另一面,是不少企业仍然在经营“个人信用报告”“个人风险报告”等“擦边球”式的个人征信业务。

上线风险报告“新功能”

详细看东岸 科技 推出的风险报告内容,其中除了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之外,还包括了公开执行信息、涉及限制高消费名单、涉及犯罪嫌疑人名单、贷款记录检测、履约情况、网贷风险检测等等。

信息的获取方面,根据公众号的用户服务协议,用户将授权被授权方(服务软件提供方,以及授权方的债权人及子公司、分公司、关联方、债权方委托的第三方债权处置机构)为信用评估、信用修复、数据处理、风险控制、预期账款清收等目的,从任何数据库查询用户的资产、资信以及个人信用信息等情况,或者向上述系统报送个人信息。

那么,上述风险报告等业务,是否属于个人征信业务?2021年9月央行发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指出,其所称征信业务,是指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而所称信用信息,是指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本信息、借贷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形成的分析评价信息。

对此,金融 科技 专家张鲲表示,老赖和限高信息,属于法院公示信息,其余的贷款记录检测、履约情况等,无疑属于个人信用信息。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也认为,上述内容的确会涉及到个人征信,有违规之嫌。

监管紧缩

那么,企业为何乐于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张鲲表示,此类报告也确实是刚需。金融机构判断个人信用风险,非常依赖外部数据,特别是央行征信覆盖率不全的情况下,对于借款人在非持牌机构的借贷记录,可以对征信体系的数据形成很好的补充。但是,由于征信数据涉及个人信用信息,因此持牌经营是必选项。

安光勇则表示,个人风险报告业务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而相对来说,其采集成本却相对很低。加上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是近期才开始陆续推出,具体落地也需要一段时间。这就会让一些企业即便知道相关法律和政策,利用这些时间差,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继续开展此类业务。

监管的难度方面,张鲲认为,其实监管摸排并不难,让各金融机构上报各自使用的数据服务即可,从使用端摸排所有的产品,无资质的产品自然不能再使用了。安光勇则认为,由于监管时间成本的原因,很难对所有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控。另外,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导致很难推出具体的细节内容,这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也正是这部分困难,导致目前还是有不少企业在暗地里继续运营此类个人风险报告的业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个人征信的监管呈现不断收缩的态势。监管的收缩是否会对上述开展“擦边球”式业务的企业带来影响?对此张鲲表示,随着三张征信牌照的下发,以及个人信息“断直连”的要求,无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需要通过百行、朴道、钱塘等三家持牌机构,以及未来更多的个人征信持牌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不可直接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至金融机构。而在《办法》中也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与未取得合法征信业务资质的市场机构开展商业合作获取征信服务。整改期限为2022年1月1日之后的18个月。

在安光勇看来,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正式实行后,可以说会给此类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监管的监督,整改期限的设定也是给这些涉嫌违规的企业一个改正的时间和机会。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