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用法相同题

~

1.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考试题

初三总复习——七年级下文言文比较阅读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三戒》比较阅读 (一)黔之驴 (二)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三)永某氏之鼠 永①①①①有某氏者,畏日②,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③,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

禁僮勿击鼠。仓廪④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

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某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写出几个与《黔之驴》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日抱就.犬 B、以为且.噬己也; 外犬见而喜且.怒 C、慭慭然.; 然.时啖其舌 D、以为..犬良我友; 以为..且噬己也 3、解释加点字 (1)临江之人畋.得麋麑 ( ) (2)以为犬良.我友 ( ) (3)然时啖.其舌 ( )(4)悉.以恣鼠 ( ) (5)数岁. ( ) 4、翻译句子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虎逐渐认识了解驴的过程里,描写虎心理活动的词主要有 ;描写虎动作的词主要有 。这是虎逐渐认识驴的过程,从中可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三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 (1)《黔之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临江之麋》 (3)《永某氏之鼠》 二、比较《陋室铭》与《陆游筑书巢》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7.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2分) (1)有仙则名( )(2)妻子不觌( ) 8.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9.用原文句子填空。

(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来表达。

三、比较《爱莲说》和《梅花草堂集》节选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15.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16.(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四、比较《爱莲说》和《卜算子·咏梅》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

2.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1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扳,通“攀”,拉.)(材,通“才”,才能.)(邪,通“耶”,疑问语气词.)2.解释加点的词(1)世隶耕( 隶,属于 ) (2)未尝识书具( 识,认识 )(3)借旁近与之( 与,给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这时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 (6)余闻之也久( 也,语气词,可不译 )(7)从先人在家( 先人,已逝去的长辈 ) (8)受之天也(受,接受 )(9)卒之为众人( 卒,最后 )( ) (10)今夫不受之天(天,天生 )(11)泯然众人矣(泯然,)(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 (谒,拜访 )7.翻译下列句子(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8.根据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方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追逐利益.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

3. 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版与人教版所有相同的文言文、古诗词、课文(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一剪梅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三峡》 《古代诗词四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西江月 秋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论语八则》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古诗四首》 迢迢牵牛星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岳阳楼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赵普》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黄鹤楼》 《于园》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古诗三首》 蝉 孤雁 鹧鸪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 观刈麦 破阵子 《古诗二首》 黄鹤楼 归园田居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晏子使楚》 《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人琴俱亡》 《古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珐畅粹堆诔瞪达缺惮画亥杂诗 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古诗三首》 望岳 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 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治水必躬亲》 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古诗三首》 雁门太守行 别云间 论诗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借物抒怀) 《竹溪记》 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陋室铭》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 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活板》 《山市》 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核舟记》 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送东阳马生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两小儿辩日》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 17.桃花源记(陶渊明)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捕蛇者说(柳宗元) 20.岳阳楼记(范仲淹) 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9.曹刿论战 10.愚公移山 11.出师表 12.观潮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孟子》二章 1 2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墨池记 自己比较一下吧,呵呵。

4. 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习题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③自工( ) 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4分) ①学而时习之( ) 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④多作自能见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 (三)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4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 )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 (四)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 (五)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4分) ①女还( ) ②顾反为女杀彘( ) ③特与婴儿戏耳( ) ④婴儿非与戏也( )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 )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4分) (六)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8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①而置之其坐( 同 ) ②反归取之(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4分) ①反归取之( ) ②何不试之以足( )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4分)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分) 答: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竞赛卷参考答案 (一) 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 1、①曾经 ② 写 ③精,妙 ④小毛病 2、①指代学过的知识 ② 他,指欧阳修 ③文字、文章 ④疵病,文章缺点 3、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 4、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多读书多写作) (三) 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四) 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五) 1、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

5.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

伤仲永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扳,通“攀”,拉。)(材,通“才”,才能。)(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2.解释加点的词

(1)世隶耕( 隶,属于 ) (2)未尝识书具( 识,认识 )

(3)借旁近与之( 与,给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这时 )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 (6)余闻之也久( 也,语气词,可不译 )

(7)从先人在家( 先人,已逝去的长辈 ) (8)受之天也(受,接受 )

(9)卒之为众人( 卒,最后 )( ) (10)今夫不受之天(天,天生 )

(11)泯然众人矣(泯然,)(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 (谒,拜访 )

7.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8.根据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方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追逐利益。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有哪些?
答:3.加黑词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A.以为妙绝 众妙毕备 B.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C.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D.絮絮不止 一狼得骨止4.解释下列加黑词。①会宾客大宴( ) ②既而儿醒,大啼( ) 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④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⑤宾客意少舒( ) ⑥稍稍正坐( )⑦不能指其...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知识点归纳:文言文
答: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闻:听见 6、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

七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3~4单元文言文知识整理,急急急!
答: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使烛邹主鸟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 ②而亡之 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 () 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A查点 B计算 C 列举 () 2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八) (杨时)见程颐于洛(...

人教版七下语文文言文 而的用法总结?
答: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卖油翁 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 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 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

眉山七年级下文言文考点
答:不管是哪个版本的书,大致是一样的。教到哪考到哪,新教的几个单元应该会重要一点吧。 5. 语文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 一、基础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写法。 踱步duó 脑髓suǐ 讪shàn笑 伫立zhù 沮丧jǔ 默契qì 颦蹙pín cù 炽痛chì 妇孺rú 脚踝huái 华裔yì 污秽huì 重荷hè 羁绊jībàn 深邃su...

从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选一篇文言文出一篇阅读题。
答:从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选一篇文言文出一篇阅读题。 出题要求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随便一道问答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中心的概括,正确的是只能选择20课口技来出题第1题和第4题是选择题... 出题要求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随便一道...

七年级下册易考文言文解词
答: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词语解释 你。 要多少?伤仲永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

七年级文言文100练
答:1. 七年级文言文练习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

七年级下《狼》文言文的语法梳理
答:1.词性活用现象: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3.一词多义: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意 神情, 意暇甚。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答: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2 (一)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