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和LID是同一个概念吗

海绵城市有哪些LID措施~

LID(全称是LowImpactDevelopment)是指低影响开发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包括: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等。这些技术手段结合本地实际被运用在各城市的海绵建设和改造中。

概念差的很远如果说按照层次由小到大排列的话应该是
雨水花园<LID<海绵城市
雨水花园是一种具体行的措施,其作用就是针对城市水环境问题。
而LID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 低影响开发的缩写,其针对的也是城市水环境问题,最初起源于美国,里面包含了各种措施和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海绵城市是LID的中国化体现,是外延的的拓展,是结合中国国情整合出来的一套东西。有提纯也有借鉴。

  他们不是一个概念,雨水花园甚至不属于一个层级。虽然海绵城市整合了很多美国LID的内容,内核部分的技术框架相似,但仍有不可忽视的差异。

  类似可比较的水管理措施有:
  美国:最佳实践(BMPs: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低影响开发 (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英国: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SUDS: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WSU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新西兰: 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LIUDD: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Development)
  德国:雨水管理和利用设施的标准 ( DIN1989)
  日本:日本雨水贮留浸透技术协会,「雨水技术资料」

  基于上述标准或原则,可以有多重实践方式,如雨水花园( rain gardens), 植被屋顶(vegetated rooftops),雨水屏障( rain barrels),可渗水铺地( permeable pavements)等等。

  至于水管理措施,不能说他们等同的原因,在于除纯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s)差异之外,一些措施,还承担了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的部分功能。后者是非常现实的落地环节,不同地区有巨大差异——既需要考虑各地水文条件,基础设施状况等,也需要考虑成本承受能力,各部门组织及权力利益分配,法律绑定和执行路径等——这些不能理所当然地忽略或等同。比如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基本就解决了水污染问题,现在他们的城市范围水处理重点也是在偶发性内涝、湿地生态修复,和滨水景观。而我们国家到现在水污染问题仍然非常严重,目标权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再比如,不同国家市政建设的组织框架不同,动员难度不同,所以为了调动现有资源解决具体问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划定问题的权重,以及调整不同技术手段的优先级别。美国有组织影响力极大的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而我们国家的水务,需要和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部门打交道,在未进行政府组织框架改革的情况下,技术标准之外,海绵城市几乎可以理解为基于我国背景的特别动员令了。


  而公共政策的特性反过来也影响了前者技术标准的制定——任务阶段不同,财务状况不同,组织动员不同,技术实施难度不同,建议的措施和标准自然有差别和侧重。根据国务院国办发〔2015〕75号文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的目标为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作为比较,2014年签署生效的《洛杉矶低影响开发手册》(LID of Los County of Los Angeles Department of Public Works Standards ManualAngeles),将低影响开发(LID)的目标描述为“通过减少峰值径流量,水释放速率,水流时间等方式减少或消除被改动区域或发展后区域的水文变化,手段为场地设计及雨洪水质量控制措施”, 优先实施“下渗(infiltrate),截获利用(capture and use),高效生物下渗/BMP滞留系统(high efficiency bio-infiltrate/ Retention system BMP)”。虽然愿景相似,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二者的名称可谓准确描述了对象的不同侧重,具体操作的技术手段规格也不尽相同。此外,LID还花了相当大的比重专门列一章探讨开发涉及的侵蚀和沉积物,海绵城市只是零星提及;LID制定了详细的解说和公众参与计划,积极引导自下至上,海绵城市编制则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公对公,在这一部分基本空白。以上也能看出目标事项和受众的差异。

  它们的直接关系可参看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LID)”。这里就清晰地解释了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技术上,“海绵城市”内化了低影响开发(LID)的方法及目标,甚至是作为最核心部分。所以在官方语境中,海绵城市有时也被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之前有人核算过,按国家现有注资海绵城市建设的力度,远远不够严格执行LID的标准——这就是最现实的注脚,意味着对于不同的管理措施,问题权重和使用技术的优先级不可能复制,路子也没办法照搬。静观后效。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2015·新课标)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土壤水分。

(2015·新课标)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种植土层和砂层。

(2015·新课标)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城市海绵工程是什么?
答:海绵城市的建设包括多种措施 1、雨水花园:在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等地方设置雨水花园,通过植被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将雨水留存并缓慢释放。2、绿色屋顶: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过植被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将雨水留存并缓慢释放。3、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的道路、广场等地方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海绵城市,为什么最近某地搞个新区,整个规划,就用海绵城市这个词?
答:就是新词啊 新理念 就都开始用

什么是“海绵城市”?
答:“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用一系列生态、自然、低成本的措施来增强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减少洪水和污染物的影响。比如,增加湿地、建设蓄水池和雨水花园,还有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等。这些措施能够让雨水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减小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什么是“海绵城市”?
答: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里子”工程。

“海绵城市”是什么意思?
答: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其建设能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水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创造具备生态和景观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

如何打造“海绵城市”?
答:镇江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分院院长赵江告诉记者,“它们可不能小瞧,透水材料、孔洞、凹陷的‘雨水花园’都能起到收集、净化雨水的作用。而去年几次大雨,我们现场考察,没发现任何积存。”雨水最终去哪儿了?赵江说,一部分下渗、补充、涵养地下水,一部分在“海绵体”饱和后依然排到水体,但经过层层渗透,...

海绵城市是什么?
答:而“海绵城市”概念,则要求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

什么是海绵城市?深圳是吗?
答: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016年3月,海绵城市试点获财政支持。附:...

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容是什么?
答:内容: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

什么是海绵城市?
答:海绵城市是对未来人们生活的城市的水循环生态系统的描述,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可实现城市蓄水、排水、灌溉的有效控制,保障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减少排水设施问题造成的城市内涝等问题,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海绵城市是一千零一艺公司提出的“智慧山河”中的一部分。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