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都赞赏三国演义里的蜀国呢?

为什么《三国演义》作者如此赞扬蜀国?~

三国故事流传于民间,成书于文人之手,其拥刘反曹的倾向,经历了渐次发展、多方面补充到《三国演义》最终汇集百家优秀创作成果定型的过程。这说明这一倾向对广大人民大众而言,意义不仅在于历朝历代以来出于伦理道德以及政治需要而得出的政权是否符合正统,更主要的是,它积淀了人民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时由于它在流传过程中逐步经历了文人的加工和创造,并最终由文人完成,所以其中又融入了文人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忧患意识,以及他本人文学创作的审美取向。
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为元代,根据历史事实,从整体上把握,可以看到终元一代,汉族及当时治下广大兄弟民族受尽蒙古的欺压,渴望本民族的强盛与复兴,是每一个汉族人的愿望;而当这种愿望不能实现时,其强烈的外在情感则转化为追慕祖先们的曾开创过的宏图伟业,以此弥补精神上的巨大失落和痛苦。而作为生于乱世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的忧患意识更加突出。同时希望在精神世界有所寄托,所以在自己的小说中注入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了捕获广大读者的心,必定采用了反映广大民众普遍心里的情感取向。加上作者本身就处于这一情感氛围影响下,这种倾向尤为明显,当作者的创作心理需要和那个时代读者的阅读情感的需要最终契合时,便构成了《三国演义》感人肺腑的情感主题。

仅以作者一方而论,在叙述三国往事时,即是在探讨古代英雄们建立丰功伟业的过程,也是在为探寻民族最终获得解放、以及能否过上理想中生活的可能,可惜由于时代的局限,及作者自身思想的局限,他没能为自己苦闷的思想、民族的未来找到一条解脱的光明大道。只能让悲愤中长啸低叹的情绪,弥漫在人们的心头,飘香久远。从而构成了一幕幕伤情的悲剧:诸葛亮虽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化身,但他却无力改变“呼喇喇似大厦将倾”的蜀汉王朝;关羽虽为义士和勇者的完美结合,最终仍不免败走麦城,落得身首两异,悲惨收场;曹操奸雄一世,到头来不能阻挡他所开创的曹魏天下“再受禅依样画葫芦”,不得不拱手交给了另一个奸雄司马家族。可见,历史不只是英雄的历史,英雄人物各领风骚几十年,亦只能在沧海横流、白云苍狗之变中抽到断水,击波斩浪,一时与命运搏击,却不能改变大江东去的方向。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历来最多的表述为——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非正统;正统问题一向是儒家传统核心理念之一,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得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不然则“言不正名不顺”,这一点作为汉民族中上层阶级的集体意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不但没有随这漫漫历史时间消磨掉,反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即使到封建社会后期,满洲人以蛮夷身份入住中原,顺治帝进入北京后第一件事是登上天坛,祭告天地神明,表明自己已经是中国的君主;待统治稍微稳固更积极为明代立史,把明朝颠覆的责任推到了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军身上,而借始祖努尔哈赤曾是明朝治下辽东的一员,表明自己一方是名正言顺继得的帝位。

之前历史上对待“魏”与“蜀”谁为“正统”这个问题更体现了这点。

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除着眼于宗法血缘而外,在新旧朝更迭时,倘似有道伐无道,新王朝仍视为继承了政治的道统。因为如此,历史上的新政权,都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前代的正统问题加以辨析。两晋以来,关于蜀、魏孰为正统的争论,最为典型。《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不仅是因为晋承魏祚,也因为陈寿“身为晋武之臣“。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以蜀为正统,则是因为“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说者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到了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则是因为赵匡胤篡后周而自立,近乎曹魏之篡汉。南宋朱熹等人力争以蜀为正统,又是因为南宋“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同上),“唯恐中原之争正统也”(《文史文通·文德》)。由此可见三国之孰为正统,中说纷纭,皆与时代特点和政治需要有关。①

许多人认为,尊“曹”或尊“刘”谁为正统的问题,反映了当时汉人朝代受外族侵入不得不到处迁都,并面临着异族入住中原后,日益汉化且与原来所谓“正统”的汉族朝廷争“正统”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历史,处于弱势地位的汉族朝廷便不得不搬出刘备这尊神,以西蜀为正统。但是按三国时代鼎立的局面,东吴与西蜀可谓同病相怜,却没有人尊东吴为正统。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当然事情远非这么简单,现在学术界获得了普遍共识,如果仅仅以“正统”解释不免以偏盖全,作为功名未就,或沉落与社会下层,或一直生活于下层、经济上一塌糊涂的底层知识分子和同样一无所有的劳苦大众,正统与否、谁是谁非,与他们生活现状关联并不大,因为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皇帝建立的朝代,处于无权无势阶层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民众始终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他们来说无所谓正统与否,而且历史向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无论是谁夺得了帝位,都有一套说辞掩盖。因此促使人民大众接受三国故事,以及其从东晋以来就秉承的“拥刘反曹”的情感倾向,必定有除封建维护者倡导的“正统”以外,更能吸引他们的东西

每一部小说的作者都会在作品中灌输自己的主观倾向,三国演义最重要的一个倾向就是“尊刘贬曹”。
首先,作者罗贯中自身有很传统的封建正统观,认为三国之中只有刘备有汉室血统,是名门正派,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篡夺汉室江山一定是奸贼。
另外作者身处元末明初,匡扶汉室也是当时的形式所需,民心所向,有一定隐喻在其中。
正是这些原因使作者在写作时把刘备的蜀国一方人物各个都塑造的英武威猛,个性鲜明,而对曹操则极尽贬低之能,对孙权一方也或忽略或丑化。
主帅的偏颇导致手下将领们也容易被忽视,但其实曹孙阵营中在《三国演义》中也不乏骁勇善战着,只是刘备麾下的人物着墨更多,更突出一些。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本书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与《三国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本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让现代的人民,感受到三国英雄的人物的特点。

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最为精彩的一个时代,广义来说,自赤壁之后,三个势力分立以来,这个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而狭义上说三国是开始于献帝禅位、魏蜀吴的相继建立。但无论如何,这一时代是三个政权相互并立和争夺的混乱时期,也因此,这一段历史之中发生的故事就变得令人感到非常精彩,其中发生的事件和此时代出现的人物都为人所熟知,而很多人物、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千年以来传承广泛的历史。

实际上,在宋代之前,“三国”这个称谓并不流行,大家对这个时代的称呼是一个大概的魏晋时期,多把这个时代和之后的晋朝连接在一起,并且以魏这个政权代表这个时代。所以说古代一直以曹魏为三国之中的正统政权,对吴蜀两国虽然也承认,但不承认他们是正统。曹魏能够称为正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首先它占据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中原地区,控制了之前汉朝的首都,而且曹魏建立在东汉的基础之上,可以被认为是东汉的继承者,而且由于曹魏在三个政权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实力最强,把它认为正统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实际上从晋朝时期,很多人就并不承认这个说法,像是当时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苻坚、刘聪等人都更加喜爱蜀汉政权,苻坚就常常把自己比作刘备,而刘聪更是奉蜀汉为正统,建立了汉政权,宋代很多人在听书的时候一听到刘备被击败就垂头丧气,听到曹操失败就十分高兴。到了明清时代,偏爱蜀汉,同情刘备和反感曹魏的情绪更成为了主流,一直到现在,我们对蜀汉都是更加喜爱。明明曹魏被史学家认为是正统,但为何大家更加偏爱蜀汉呢?

最重要的是蜀汉政权在东汉灭亡之后由汉朝宗室建立的,可以被认为是其继承者,其正统性因此大大加强。刘备是汉室宗亲,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情,尤其是他得到了汉献帝的认可,被称为“刘皇叔”,声誉满天下,在那个汉朝依然得到很大认同的时候,刘备是除了献帝之外最有名望代表汉朝的势力,而曹丕逼献帝禅位之后,东汉灭亡,刘备就成为了汉朝的正统代表,就像北宋南宋那样。借助汉朝的声望,蜀汉政权被认为是汉朝正朔也就十分正常了,。而篡汉的曹魏则被很多人不齿,后世也有人认为曹丕背叛汉朝是一种谋反的行为,在古代以忠君为道德规范的背景下,其正统性受到质疑,也导致人们的反感。

其次,面对外族入侵国家衰亡之时,国人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同样被驱赶到南方的蜀汉政权更富有同情感。如晋朝和宋朝都是由于外族入侵丢失了中原领土,不得不南撤,而面对屈居西川,每每希望能够克复中原的蜀汉,国人联想到自己所处的境地自然产生一种同情和怜悯的心情。尤其是南宋时代国家败退南方,中原则被外族政权所占领,很多人于是鼓吹蜀汉是正统而曹魏则是反贼、伪政权的说法,更是让人接受了这一理论,其中朱熹等很有影响力的大儒都十分认同,这导致普通民众也更加偏爱蜀汉,更希望借此鼓励南宋政权收复中原。

而且,之后的小说演义等通俗文化作品也因为内容描述的需要的把蜀汉认为是正统,而把曹魏放在其对立面上,不像史书一样中立叙述,导致双方的对立和争夺变成了正邪对立、汉贼对峙的战争,从而引起在作品之中往往扬刘抑曹,把曹氏政权描述的比较负面,而尊重蜀汉,宣扬曹氏篡权夺位是非正义的,认定刘备创立蜀汉是延续正统的作为。宋明以及之后的时期,这些小说等通俗文化因为市民阶级的兴起而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因此而传播广泛,于是这些作品的立场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到了受众的思想,导致很多人因此愈发的偏爱蜀汉政权,而对曹魏十分不屑。

总而言之,虽然史学界一直把魏认为是三国时期的正统,而把蜀汉认为是和东汉朝廷没有太大关系的另外一个政权,但由于古代道德对蜀汉更加认同,而对代替东汉的曹魏则是比较鄙弃,民间对蜀汉却是更加偏爱。



因为蜀国君臣和睦,万众一心,是一个君臣们拥有共同理想的国度,是最浪漫的国家,是最忠义的国家。

之所以现在都赞赏三国演义里的蜀国,是因为蜀国在当时也很强,而且人民安居乐业。

因为很多人都只看过三国演义,没看过正史,他们信了三国演义里面的,以为蜀国就是最好的。

喜欢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原因?
答: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原因有:(1)诸葛亮有较高的谋略和胆识,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其这方面的才能都得充分的体现;(2)同时蜀汉建立后其领导和治理才能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发展蜀锦、屯田,加快了属地的开发;(3)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敬佩。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年幼、弱...

四大名著中为何感觉喜欢读《三国演义》的人很多呢?
答:首先三国演义里面表现出来的都是非常具有英雄气概里面的人,无论是敌国还是有友邦,无论是枭雄,还是正史英雄都是铁骨铮铮,的没有一个软弱的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正邪和善恶都有着鲜明特征的划分,明辨是非善恶是做人最基本的技能,《三国演义》这本书就给人们提供供了非常丰富的、各类各种类型...

为什么我们喜欢《三国演义》?
答:4、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原因有:(1)诸葛亮有较高的谋略和胆识,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其这方面的才能都得充分的体现;(2)同时蜀汉建立后其领导和治理才能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发展蜀锦、屯田,加快了属地的开发;(3)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敬佩。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年幼...

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
答:《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三分实七分虚。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史演义也是如此,唐传奇,明清小说大多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基本可以说每一部都有作者的主观思想。《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方面:首先,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比较值得现代价值观的推崇?为何呢?
答:四、赵云很友善,不同于关羽张飞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赵云为人谦虚,做事有分寸,十分稳当,对部下也好,对其他大将也好,都能友善相处。关羽一开始就跟着刘备义结金兰,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刘备心腹,他的地位也比一般人高。再加上关羽武将出身,虽然忠勇,但是也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而最为...

你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答:一是因为他人物有才华,有雄心,有抱负。虽然作品主题是拥刘反曹,可是仍旧挡不住曹操身上自信的光芒和才华的璀璨。纵观整个三国,这点没人可以和他抗衡。他煮酒论英雄,他横槊赋诗,都不折不扣一个时代造就的英雄。二是因为他爱才。这也是他成就一番伟业的基础和前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他仍旧放之...

大家都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谁,说出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呢?
答:《三国演义》小说里我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最后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以致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小时候看三国,最喜欢关张赵马黄,即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马超、黄忠,他们由诸葛亮调兵遣将,各个埋伏,打得曹操的军队屁滚尿流。关于诸葛亮有很多的故事。那个...

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
答:动机的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说白了,就是帮助当时的人好好说话,说大家能听的懂的话。所以这种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形式更接近今天的说话方式,比《三国志》要好懂的多 还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

为什么中国那么多朝代 唯独三国时期的人物和历史最为人所知
答:因为三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三国时期的人才的数量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的,后再加上罗贯中加了很多的虚构内容,把三国神话了。依照我们现在来看三国,整个历史过程就是一部兵书,三个国家的相对立的激战情况用到了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计谋1、勤王图霸计,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属于典型的政治计谋。提出此计的...

为什么长大之后,很多人都比较喜欢《三国演义》的曹操,而不喜欢刘备...
答: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这样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刘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被罗贯中写得完美得像神而非人。综观刘备的所作所为,他跟曹操其实是一路人,只不过他披上了道德的外衣。在《厚黑学》里,刘备是脸厚的代表,曹操是心黑的代表,两人都是善于...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