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处罚和责任追究的证据要求

~

审计处罚和责任追究的证据要求

  只有在审计取证的内容和形式上满足责任追究的行政执法要求,做到证据充分、形式合法,才能使审计机关具备对发现问题进行审计处罚和责任追究的执法依据和基础,才能促进审计机关对审计发现问题依法进行审计处罚和责任追究,从而增强审计监督威慑力和审计监督效果。那么如何取证才能满足审计处罚和责任追究的证据要求呢?

  (一)证据内容要全面、要将问题“人格化”

  从证据的内容上,证据不能“就事论事”仅采集财务数据,在取证资料的目标范围上要宽,在对财务数据资料进行取证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关注和调取业务经办和管理部门的业务数据资料,关注单位的党组、行政办公会议记录资料,关注单位和单位内部机构的工作计划和总结资料。通过财务会计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和行政管理有关数据资料的证据配合,实现证据反映的事实清楚、责任界定清楚的目标。

  要实现证据内容全面的目标,还应重点关注财务和业务数据背后“人”的因素,要对事情是谁做的、是谁让做的进行取证,即要将问题责任到人,对问题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中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取证。

  (二)取证“人格化”必须准确界定问题责任人

  对违规问题责任人的处罚和责任追究取证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准确的界定违法问题的责任人。《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有关法规中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和建议追究责任人责任的法规条款,均针对两类人员,一是违法问题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二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审计人员在对发现问题进行取证时,也应相应分清问题的两类责任人,为处罚和追究责任人责任做好证据准备。

  在界定这两类责任人时,审计人员要注意从人员身份和所起作用上去把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人员身份应当是单位的领导人员,一般工作人员不能界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单位所属部门的负责人也不宜界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人员身份应是单位一般干部或部门管理人员;从问题所起的作用上看,起决策、指挥、组织作用的单位领导人员应界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负责问题实施的单位干部属于其他责任人员。

  (三)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证据形式

  1.根据不同形式证据的特点和取证需要选择证据形式。证据从形式上分为书面证据、证人证言、实物证据、视听证据、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笔录七种。不同的证据形式,证明的效力不同,取得的难易程度不同。一般而言,从证据的证明效力看,鉴定结论、笔录和经过公证的书证证明效力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原始证据的证明效力要优于复印件,数个形式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的证明力要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从证据取得的难易程度看,证人证言、实物证据、鉴定结论较难取得,书面证据、视听证据、笔录证据较易取得。同时,不同的证据形式还有不同的取证成本,也将影响的审计人员对取证形式的选择。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结合审计项目实际情况和审计发现问题的取证需要,选择不同的证据形式,满足事实反映清楚、责任界定清楚的审计取证需要。

  2.根据不同的处罚和责任追究对象注意不同的取证重点和证据形式。从处罚和责任追究的对象看,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但不同的处罚和责任追究对象,对审计取证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对单位处罚的取证较简单,只要界定问题为该单位实施的、发生的,反映清楚问题的事实,就满足了取证内容的基本要求。而从取证形式上,一般的书面证据即可满足要求。

  如果拟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和建议追究行政的责任,则对审计取证就有更高要求。从证据的内容上,除了反映清楚违规问题的经济运动过程,还需要落实问题产生实施过程各环节的决策人员、组织人员、实施人员,落实其作用和责任。这中间,对领导人员的取证内容重点要放在有关问题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责任上,对其他人员的取证重点要放在问题的实施过程、结果及具体由谁实施、管理人员是谁等方面,同时也要对问题由谁授意或决策进行取证。从证据的形式上,除了需要书面证据,还需要通过笔录等证据形式取得有关问题事实和责任人作用、责任的.证据,形成严密的证据整体,为审计处罚和责任追究夯实证据基础。

  (四)注意证据形式上要合法

  审计证据要发挥证据的效力,除了在内容上具有充分性和相关性,还需要具备证据形式上的合法性。从有关法律法规对证据形式的要求看,审计人员在审计证据形式的合法性方面要关注的内容主要有:执法和取证人员必须为两人以上,审计证据的取证时间必须在法定的执法时间之内,审计证据必须按规定签章,审计证据经过涂改的必须经过对方当事人签字认可,复印件证据必须经过证据提供人核对无异并盖章,审计文书送达、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审计处罚征求被处罚对象意见、审计听证告知等法定执法程序必须按规定完成并取得有关证据资料等。这些对审计证据的基本形式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确保审计证据符合要求,避免审计证据因形式上的问题成为无效证据。

  (五)关注审计取证的其他问题

  要使审计证据满足处罚和责任追究的要求,审计人员还应关注相关工作的新要求直接或间接对审计取证带来的影响。如,近几年,各级政府开始不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各地政府和行政执法机关已经陆续出台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法规和规定。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相关规定对审计取证的直接影响是,对审计查出的按规定应处罚的问题,审计人员还必须以当地行政处罚裁量权裁量标准为依据,对问题是属于不予处罚标准还是从轻处罚标准或者是从重处罚标准进行确认,同时对符合标准的有关要素进行取证。如审计人员经对照本地处罚裁量权标准,对审计查出问题属于从重处罚的,还应取得被审计单位或责任人应从重处罚的法定情节证据,包括被审计单位或责任人已因同类违法行为在一定期限内经行政机关处罚的、经行政机关责令停止或要求纠正违法行为后仍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严重妨碍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的、违法行为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等情况。

;

审计证据包括哪些内容
答:按照审计证据的形式,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实物证据通常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实物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被审计单位对实物资产拥有所有权,而且实物证据有时还无法对某些资产...

收集审计证据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收集审计证据应遵循下面五个原则。(一)目标明确。(二)及时准确。(三)客观全面。(四)科学细致。(五)严格依法。获取审计证据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可以依赖的程度,可靠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独立性和客观性,即从独立渠道取得的证据,且证据本身...

审计证据的含义
答:3、证据收集主体的特定性。4、证据资源的特殊性。主要作用 根据lSA 500:“审计师必须获取足够和适当的审计证据,为其审计观点提供合理的结论。”1、审计证据是审计意见的支柱;2、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3、审计证据是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4、审计证据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

司法案件中的证据有哪些要求与审计证据的要求相似呢?
答:司法案件中的证据要求与审计证据的要求相似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证据必须查证属实。在司法案件中,只有经过查证属实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在审计中,只有经过核查和验证的审计证据才能作为审计结论的依据。证据的收集和审查程序必须合规。在司法案件中,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必须符合法律程序,不得违反法律...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的( )的要求。
答:如果注册会计师获取的证据不可靠,那么证据数量再多也难以起到证明作用。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数量的要求,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质量的要求。强调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在于保证审计人员取证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提高审计证据的有效性。所以审计人员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不仅要对审计证据是否客观存在...

审计依据是什么?
答:问题八:审计证据的目的和依据 审计依据与审计证据的联系和区别 1、审计证据是审计依据的支柱。2、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准则的基础。 3、审计证据是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4、审计证据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5、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

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怎么办
答:1. 收集证据:首先,律师编辑需要与审计人员合作,收集相关的证据和文件,以确保对违法违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这包括审计报告、相关文件和证据的复印件等。2. 法律分析:律师编辑应该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法律分析。这包括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判例和法律解释,以确定违法违规行为的性质、后果和可能的法律责任。3...

审计责任追究包括哪几种情形
答:审计责任追究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隐瞒审计查出的问题或者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2、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3、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4、违反国家规定或者本单位内部规定的其他情形。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因履行职责受到打击、报复、陷害,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应当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对相关...

审计为什么要多方法获取证据
答:审计人员单纯地检查单位内部会计记录不能提供十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时常需要与检查外部财务信息结合起来,通过外部财务信息来印证单位内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如果某项从单位外部获取的证据与从单位内部获取的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则审计人员所获取的该项证据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更恰当。二、...

哪些要求是在作出行政处罚时应重视的证据收集规则
答: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五十四条 除本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符合立案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立案。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