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三个重要特征是什么?

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非主动工业化,被动的工业化,也就是后发展中国家,被动转入工业化浪潮

C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由此工业化开始起步。同时开始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变革其所有制形式使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过渡。D答案只是工业化开始时的内容,不是特点,不符合题意。A、B出现于1953年之前,可排除。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三个重要特征:
1、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中国的人口超过了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和。
2、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世界上还很少有国家能够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工业化速度。
3、 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低成本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找到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产品。
补充:
 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是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常采用的两种发展战略,各有不同的优缺点。由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在我国实施中产生了许多弊端,以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运用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获得成功的示范作用,我国逐渐地从进口替代转向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是比较低,我国环境污染是低付费的,我国依靠引进为主的技术进步也是低成本的,我们人民币币值是低估的,这构成了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也是我国可以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基础。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200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工业增加值为4593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4.9%。而新中国诞生之初的1949年,工业净产值仅为45亿元,所占比重只有12.6%。
在上述的一组对比数据背后,隐含着一个建立在农业国家基础上,拥有13亿人口同时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伟大而创造奇迹的故事。纵观当今世界60亿人口中,主要工业国人口约为7亿,所占比例不足12%,而超过21%世界人口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中国,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现象,也必然产生许多人类发展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和问题。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此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战略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
这一战略的贯彻和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重工业快速增长。1952年至1965年期间,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5%,高于轻工业年均增长率5.5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迅速由35.5%提高48.4%。从1953年到1980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54%,而工业投资中重工业投资所占比重高达89%,主要投资于冶金、电力、煤炭、化学、机械等行业。
尽管现在评价这一工业化思路的得失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但是其缺陷和失误是明显的。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了重工业增长自我服务和自我循环的局面,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轻工业及其他产业严重落后,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的特征。消费品严重短缺,消费需求受到严格抑制。在此期间,工业尽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与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工业化过程经常处在工业高速增长--结构关系失衡--调低工业发展速度--恢复比例关系--再提高工业发展速度的反复循环过程中,国民经济增长处在严重波动的状态中。国民经济因结构矛盾而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能力。
以计划经济为体制背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基本战略,同时处在与国际经济较少联系的封闭状态,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到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1978年,第二产业在GDP的比重达到48.2%,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9%。第二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霍夫曼(Hoffmann)系数为0.76,但是并不能据此给出工业化先进程度的判断,更得不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结论,因为当时存在着工业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80%多的农民被排除了工业化进程之外。
在这一时期,中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初步构造起了独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进程也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
调整时期(1979-1992年)
到了70年代末,为了解决严重的结构矛盾,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以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自1980年起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投资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此后,工业内部重工业自我循环的结构被初步打破,被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突然被释放出来,成为工业化的巨大牵引力。首先是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1980年至1985年的工业总产值中(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轻工业的比重迅速由47.0%上升到49.6%。
这期间最重要的进展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高度集中计划的工业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1984年进行了微观环节的放权让利式改革,从而改进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的方式开始脱离计划的轨道,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在资源配置新机制下,过去受到传统战略压制的轻纺工业,在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强刺激下,推动了非国有经济更多地进入到这些领域。因此,重工业比重过高的扭曲结构,主要是通过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而得以调整的。到了1998年,轻工业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77.1%。
在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在一定时期高增长产业的形成,其作用是明显的。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新的变化,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后,转向了用的领域,出现了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的消费一致性倾向。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这些消费品立即供不应求,从而强烈地刺激了家电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与此同时,轻重工业逐步协调增长,轻重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逐步形成,重工业开始加强轻工业所需的工业原料和机械设备的生产和供应,而轻工业则通过产品的市场开拓,增加了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
1984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和农民的活力,从而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土地上兴起了一股农村工业化潮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创举。从90年代初期起,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每年2000万到3000万的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涌入。1993年乡镇企业就业人口达到1.2亿,超过了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30多年前城市工业吸收劳动力之和,乡镇企业的产值曾达到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双重工业化格局,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改变了过去那种工业化与城市化割裂的局面,形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使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逐渐融入到工业化之中,从而极大地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结构失衡的状况在不断纠正的过程中趋于均衡,资源配置方式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由封闭经济开始走向开放经济,工业化的总体进程也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在这一阶段还形成了两个带有长期意义的机制:一是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释放消费需求、挖掘市场潜力,以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的工业化发展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并贯穿于今后的工业化进程中;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加入到工业的行列中。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新的结构性矛盾,即加工业的超高速发展后,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了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紧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
明显高度化阶段(1993年至今)
之所以将1993年做为新阶段的起始年,是因为1993年之后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从而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但是,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跨越",而前者结构变动的趋势基本上符合工业演变的规律。当然,在此阶段的初始时期是以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制约瓶颈为目的,而2000年之后出现的重化工业更为显著的特征,是在房地产以及随后的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而发生的。例如,2002年中国钢铁消费量2亿吨(这是美国、日本钢铁年消费量的之和)中,新增量的60%是用于房地产建设的。
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并由此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的演进,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在90年代中期,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再次出现升级,在彩电、冰箱等传统家电类的消费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空调器、个人计算机和通信等需求领域以更高速度增长,从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1994年、1995年的电子工业产值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3.4%、32.7%。电子工业成为这一时期极为显著的高增长行业,并保持了长时间的持续高增长。通信、电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1.4%提高到2001年的4.2%。2001年电子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不到5%上升到近10%(达到1.3万亿元);规模总量的快速扩张使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电子信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0%。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度高的特点,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消除制约消费增长的制度障碍,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很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电信产业的改革,1994年成立了中国联通公司(后又对电信产业实行更深层次的重组),从而打破了电信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使得电信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大幅度降低,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这一改革不仅推动了电信业的高速增长,而且是继家电产品之后由通信产品及设备制造保持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一案例十分清晰地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产业良性增长机制的生成和产业高度化的演进关键是消费能量的释放和消费潜力的挖掘。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中从未遇到的情况,即短缺经济的结束。告别短缺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是当真正结束了中国经济一直被短缺所困扰的局面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依靠数量扩张、扩大生产能力的外延式发展的后遗症凸显出来,结构性也矛盾深入到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等更深的层次。在制约因素由供给转向需求侧之后,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则因越少新的消费热点而短时间迷失了发展的方向,这一问题在1998年之后的2、3年间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扩大内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国有经济实行布局的战略调整、推动企业重组、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主线。
近两年,居民消费结构再次出现升级,而且这一升级的幅度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居民的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的升级和转变,从而使得房地产、汽车等产业成为新的高增长产业。近年来,房地产投资额每年均超过20%;2002年汽车产业增长了38.8%,其中轿车增长55.2%。尽管汽车产业的超高速增长具有加入WTO背景下购买力集中释放的因素,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形成。由于汽车等行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强,尤其是对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的产生了较大需求,这是近年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经过外资、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国有企业在工业产出中的份额由1980的76%下降到了2000年的28%。
对外开放: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
中国的工业化是依靠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而获得加速发展的。
1979年中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在整个经济体制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型条件下,以经济特区的形式进行制度试点和局部突破的战略尝试。特区奇迹的示范效益,验证了对外开放战略的正确性,并由此打开了关闭30年的对外开放的大门。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城市,1988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在沿海铺开,1992年之后对外开放扩大到全国各地。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中国经济已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200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20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贸易国。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达到90%。1980年外贸依存度仅为12.6%,2002年迅速提高到50.2%。
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80亿美元,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万个。在这些企业的就业人员约1800万人,合资或独资企业出口商品交货值已占全国出口商品交货值的40%。外商直接投资当中,约70%是在制造业领域。
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不仅仅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经济总量的贡献上(1995-1999年外商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对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是27.3%。),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例如,80年代起步的家电工业,是在依赖进口元器件的基础上,以CKD为主要方式发展起来的,进口产品的涌入以及随后的外资企业的进入,使得家电的国内市场呈现出国际化竞争的特点,中国的家电企业在同这些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学习、发展、壮大,其产品逐渐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成为家电产品的世界制造大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领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就是低成本的制造优势。根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以中国特定工业产品出口的比重与全世界同种产品出口比重之比,做为度量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指标,称之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evealed
comparativeadvantage
index)。其结果是劳动密集性产品的该指标达到4,大大超过1,从而表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在新一轮国际分工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加工、组装环节的比较优势。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
结束语
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还应该看到中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问题和矛盾仍很突出: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国有企业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等等。中国政府最近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工业化任重而道远。

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是什么?
答: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三个重要特征:1、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中国的人口超过了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和。2、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世界上还很少有国家能够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工业化速度。3、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低成本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几...

现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有哪些带给你了生活上的便利?
答:现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生活上便利的变化有:1、交通运输的发展 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我们的出行和各方面都提供了很多便利。2020年实现了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逆势增长。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47亿元,其中铁路7780亿元、公路水路25417亿元、民航1050亿元。2、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

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什么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
答:这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这条新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

中国工业化进程
答: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 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

论述题:分析我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答:(2)表现: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3)特征: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如何起步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有何特点?_百度...
答:成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积极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市场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型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

怎么论述中国得工业化发展历程?
答:(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

联系实际论述,什么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那些特点...
答:质量与效益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信息化为基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是科技含量高;三是经济效益好;四是资源消耗低;五是环境污染少;六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
答: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等。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政治经济学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答: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现代化,走与现代化相 适应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中国国情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是人口和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人均资源的 穷国,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传统工业化的弊端,不能再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换取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