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http://gb.cri.cn/27824/2009/09/04/106s2612397.htm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上述要求指明了解决我国 “三农”问题的方向,全面系统完整地概括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决定的。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是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过程中的长期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

  在诸多矛盾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矛盾。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为1∶2.57。到2005年,这一差距比扩大到1∶3.22。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不足668元的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年人均收入在669元~924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4977万人,两者合计7587万人。

  从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看,城乡之间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农村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明显。从公共基础设施和建设面貌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在相当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行路、用电、饮水、居住等困难问题。城乡建设面貌反差较大,农村人居环境较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需要看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使农村的生产力获得长足发展与进步。

  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必须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村繁荣和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区域性中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要着眼兴县富民,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引导企业和要素聚集,改善金融、工商、信息等服务,增强县域管理能力和经济活力。

  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继续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平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完善务工农民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在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260亿斤,到2008年达到10570亿斤。农民人均收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元左右,2008年达到4761元。特别是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最关注的水、电、路、气、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

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答: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 20__年7月6日-14日,在县委组织部的组织下,我参加了__大学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学习,先后听取了__大学、__省农办等七位专家教授的授课,参观了柯桥棠棣村、桐庐环溪村、荻浦村、安吉横溪坞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所学、所看、所思感触颇多。__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创之地。20__年_...

求问关于XX村未来如何规划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在上级领导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XX村全体村民多年来的努力,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XX村的区位决定了XX村村民形态将面临着历史性的改变。新区框架的拉大,土地成了最重要的元素,但土地的征收必然使农村面临城市化的...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答: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这一精神,各地积极整合资金,结合自身地理特点优势,吸收社会优秀人才,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农村“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农村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

求一篇毛概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回答得好的话追加100分...
答: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梨树村民在村党委和村委会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民主科学管理,初步建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995至1999年被辽宁...

挑好“金扁担”,启航新“三农”
答:时过境迁,“金扁担”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推进的当下主流,要如期高质构建新发展格局,“三农”发展万不能缺席,现代化切不可掉队。国际变局百年未有,国内南有旱北又汛,“三农”不易。但主席讲话给鼓励、振人心,“1号文件”接地气、增动力。如何充分理解并践行“三农”,出路在技,动力在策,根本在民,这就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年初上级党委和村党委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抓住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机遇,村党委带领全体村民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解放思想,抢抓时机,奋力苦干,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些成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精心规划,扎实推进,迈出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
答:总的来说,当前学界及政策部门的主流意见是将新农村建设定位在技术层面,较少从战略层面考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6、我们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远较当前学界及政策部门主流认识为深的深意,其核心就是,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有5000年文明、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