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投降关羽是为了手下几万将士吗?还是贪生怕死

于禁投降关羽是为了手下几万将士吗?还是贪生怕死~

于禁还是很厉害
于禁治军,以法御下,十分严格,三国志记载: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见《三国志·于禁传》)因为于禁持军过于严整,以至于他的部下们没什么油水可捞,曹操显然很清楚于禁的这种风格,于是每次赏赐都格外照顾于禁,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尽管他最终功亏一篑,但他的失败充满偶然性(主要是因为关羽老匹夫运气实在是太好,好得就像中了cai票)。孔平仲在诗中如此评价于禁:英雄成败皆偶然。
很多人质问,于禁为什么没有象庞德一样为国捐躯呢?于禁因贪生怕死而投降关羽的说法由来已久,历代三国研究家和爱好者大都如此判断。其证据在于陈寿在《三国志·于禁传》中记载的“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生死关头,于禁露出了求生的欲望,从“禁遂降”看,感觉几乎是没有抵抗,这确实有些令人不解,连曹操自己也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难道曹操真的错看了于禁吗?笔者认为,以于禁的为人,应当说不太可能为了保自己一条老命而屈膝投降。想当初官渡之战中,于禁的处境也是危机重重,险象环生,而曹操手下已经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绍示好,准备在有利的时机投降,而于禁却是始终如一效忠曹操,也没见他有什么贪生怕死的念头。从于禁身平的经历来看,实在无法得出其贪生怕死的结论。那么,为什么于禁会在晚年突然作出惊人之举呢?笔者以为,其中定有隐情。
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或许就象孔平仲诗中描绘的情形:“仓黄不暇恰步伍,攀缘蹙踏半死伤。计穷岂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鼍鸣鱼跃尚恐惧,万一敌至谁敢当?”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部队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了,根本就是坐以待毙。是无谓的抵抗,还是投降?这个选择恐怕已经在曹军将士的心中已经产生了。于禁作为最高统帅,又是官兵们敬重的对象,他的一举一动自然影响着整个七军的命运。
虽说于禁平时以法御下,但这并不表明他不关心自己的将士,其实往往越是刚毅的将领,越是体恤士卒,所谓恩威并施。从史书中所记载的“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见《三国志?孙权传》)等情况看,估计七军的绝大部分都跟随于禁投降了。如此大规模的投降,在这之前的三国交战史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这一段史料,我们可否这样设想:于禁会不会是因为顾及部下的生命,不愿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而被迫投降的呢?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不但有,而且很大。面对平日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三万人的性命,这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该是多么大的一个压力,这个压力甚至远远大过关羽投降曹操时所面临的,在这种情况下,投降或许是于禁唯一的选择了。
那么为什么庞德就没有投降呢?难道真是庞德比于禁更为忠贞不渝?笔者以为这倒未必,因为庞德即使是想投降,只怕也没那个条件。我们从《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中就可以找到一个欲降不能的例子: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从沮授所说“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家人或者家族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投降。沮授之不降,并非不想而是不能。庞德战死之后,“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曹丕继位之后,又追谥庞德为壮侯,并再次对庞德的几个儿子进行封赏。单从家族利益上说,庞德的战死,显然是值得的,而假如庞德选择投降的话,以他曾经是马超部下,堂兄庞柔又在蜀汉的背景,一家老小极有可能受到诛连,弄不好就是灭门之祸。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倘且不论庞德是否忠贞不渝,庞德的战死都已经是肯定

2009-7-8 15:05 回复 218.89.50.*2楼 我们再反过来看于禁,于禁跟曹操的关系非同一般,一起出生入死三十年,相信于禁也很清楚,即使他投降了,曹操念及旧情,也不会对他的家小怎样。这样一来,同在滔滔洪水中的于禁与庞德,其所面临的选择就截然不同,庞德身负一家老小的前程,但求一死,而于禁却在三万将士性命的重压之下,唯有一降。
以上都是从于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不妨再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性:关羽根本就不想杀于禁,于禁不降也算降了,想死都没有机会了。我们可以看看《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中的一段记载: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我们都知道:关羽也曾经兵败被俘,在曹操手下呆过一段时间。从这段史料看,关羽和徐晃的私交不错。而于禁作为曹操手下最知名的将领,很可能与关羽的关系也不错。加上关羽那种知恩图报的性格,极有可能不加害于禁。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也很大。毕竟关羽还欠着曹操的一个人情没还,留下于禁的性命不也等于还人情吗?所以关羽选择了将于禁关押起来,一来等以后还人情,二来利用于禁的被俘打击曹军的士气,这样一来,于禁就更是有口难辩了。
其实于禁的投降不但客观上帮助了孙权,也间接地解除了关羽对曹操的巨大威胁。《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于禁和手下三万之众的投降,造成了关羽的粮食供应出现严重短缺,关羽不得已才“擅取湘关米”。孙权利用这个借口对荆州发动进攻并且取得胜利。这一点不但于禁自己没有想到,就连关羽都没有意识到。
于禁被俘后不久,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于禁又落入孙权之手,不但沦为孙权向曹操索取更多利益的筹码,还一度成为东吴大臣羞辱的对象。史料中记载了于禁在东吴的两个片段: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见《三国志·虞翻传》)后权与魏和,欲遣禁还归北,翻复谏曰:“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北习军政,得禁必不如所规。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权不听。群臣送禁,翻谓禁曰:“卿勿谓吴无人,吾谋适不用耳。”禁虽为翻所恶,然犹盛叹翻,魏文帝常为翻设虚坐。(见《三国志·虞翻传》注引《吴书》)从这两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于禁这时候的日子过的简直是生不如死,受尽侮辱。不过最悲惨的时刻还在后面等着他。
于禁在东吴被扣留了一段时间以后,孙权见于禁已经没有了什么利用价值,便把他送回了曹魏。于禁回到故土,这时候的他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这时候曹操已死,曹丕执掌大权,不过这位后来的魏文帝显然没打算放过于禁。曹丕表面上用昔日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安慰于禁,而且还授予他一个安远将军的封号;暗地里又派人在高陵的墙壁画上水淹七军时庞德英勇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场面,并派于禁去拜陵。终于使于禁羞愧而死

是贪生怕死。
历史上有记述,于禁最后回到魏国被曹丕派去守高陵(曹操的陵寝),曹丕预先在其住处的墙壁上画一幅画,画的内容就是于禁投降时的情景——关公俨然上座,庞德昂然不屈,于禁卑躬屈节。于禁羞愧难当,抑郁而死。史书上论述,于禁晚节不保,固然有缺陷,但曹丕待臣下心胸狭隘,手段阴损,非为君之道。

两者皆有可能:仅属个人猜想,于禁当时为何会投降关羽呢?我个人的理解是;于禁是想学汉武帝时期李广的孙子李陵,他也是投降匈奴但真正是想刺杀匈奴首领,但最终因为匈奴首领待他不薄,还把妹妹嫁给了他,说以他放弃了这个计划。我猜想于禁也处于这个目的才会投降,但因为关羽把于禁给关了起来,也于不久后被吕蒙所杀,于禁才会背上“可怜临难不忠曹”的骂名。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想呢?原因有2. 1于禁既为五子良将,其忠心可鉴,应该不会是贪生怕死之人。 2既然于禁已经投降,他为什么还会因为曹丕话那几幅画而羞愧而死?据我所知,汉奸不会因为别人骂他是汉奸而羞愧而死的 还有一种就是于禁,此人不简单! 他确实在水淹七军一战投降,但《三国演义》写得有些夸张了,完全把于禁写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废物。 其实不然,于禁位列曹魏五虎将,绝不是吹来的。于禁有勇有谋,最大优点是治军有方,曹操对于禁非常放心。 但后来可能是年纪大了,已经不象当初年轻时那样热血沸腾,对家庭、亲人、生活的留恋多了一些,于是怕死……这是难免的。 想来,三国中那些宁死不降的武将门,假如年纪都增加几十年的话,想必一半以上都会降了。而且曹操对于于禁投降一事,十分伤心。我个人理解就像被老朋友出卖一样,毕竟于禁跟了曹操30年,已经超出了君臣的感情。曹操死后,曹丕有意整死于禁,除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外,也有替曹操解恨的原因吧。

于禁一直以来都是忠心报国,为何最后却要投降关羽?
答:经过资料的查证这件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首先于禁的投降可能事关于手下的三万士兵,在当时于禁大败因此三万士兵士气低迷,因此于禁选择了投降于关羽,因为即使与关羽决一死战,在士气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也是会大败,手下士兵的性命难以保全。在史料之中于禁爱兵如子,因此为了保三万将士的性命才做此妥协。而关羽...

于禁前半生忠心报国,为何却要投降关羽?
答:对于于禁投降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3种观点:首先,有部分学者认为,于禁投降是为了顾及自己手下3万士兵的安全。在当时的情况下,于禁的3万士兵士气十分低迷,就算于禁选择和关羽决一死战,自己手下的士兵也会产生较大的伤亡,而平时于禁爱兵如子是出了名的,因此于禁为了顾全自己手下3万士兵的性命才不得已...

身为主将,于禁为什么会投降关羽?
答:其中一种是:于禁为了保全手下三万士兵和百姓的性命,不惜自己的名节,毅然向关羽投降。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什么依据,关羽又不是人家白起,非要坑杀你几万士兵,而且古代通常的做法一般是将败军收编部分部队或者遣散,哪那么闲功夫统统那个啥呀。这种说法只是现代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发作,根本没有什么依据。第二...

于禁投降关羽,到底是贪生怕死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答:于禁就是这样的一位曹魏名将,他之所以会投降关羽,是因为他想保全自己手下3万将士的性命,所以宁愿自身背负了一辈子的骂名,到最后被羞辱致死。一、名将于禁于禁是曹魏政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存在,于禁对于曹操是非常忠诚的,而且非常的服从曹操的命令,可以说是一个忠臣。在他跟随曹操的几十年里面,他...

于禁投降关羽是为了手下几万将士吗?还是贪生怕死
答:两者皆有可能:仅属个人猜想,于禁当时为何会投降关羽呢?我个人的理解是;于禁是想学汉武帝时期李广的孙子李陵,他也是投降匈奴但真正是想刺杀匈奴首领,但最终因为匈奴首领待他不薄,还把妹妹嫁给了他,说以他放弃了这个计划。我猜想于禁也处于这个目的才会投降,但因为关羽把于禁给关了起来,也于不久...

于禁投降关羽是为了手下几万将士吗?还是贪生怕死
答:是贪生怕死。历史上有记述,于禁最后回到魏国被曹丕派去守高陵(曹操的陵寝),曹丕预先在其住处的墙壁上画一幅画,画的内容就是于禁投降时的情景--关公俨然上座,庞德昂然不屈,于禁卑躬屈节。于禁羞愧难当,抑郁而死。史书上论述,于禁晚节不保,固然有缺陷,但曹丕待臣下心胸狭隘,手段阴损,非为君...

于禁前半生忠心报国,为何后面于禁却要投降关羽?
答:但是庞德放狠话说,如果你要是放走我,我将来我还会报复你,所以关羽为了免除后患就把庞德斩杀了。但当时魏国另一位名将于禁,却选择了提前投降于关羽,并且在当时庞德也是很看不起他的做法的,认为他贪生怕死,不像一位名将的作风,但是于禁这么做,其实在当时才是明智之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于禁是一...

于禁 投降 关羽 的原因都有 哪些 ?
答:古代的士兵可与现在不一样,在曹操手下为兵,是不能当逃兵、叛兵,不然他们的家人也会因此受到牵连,所以于禁投降关羽完全是为了保住手下几万将士的性命而已。即使是在三国中正史中对于于禁的评价也是正面。例如陈寿评价于禁: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可见于禁投降关羽并不是因为怕死。

正史中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是如何败给关羽的?
答:有人说,于禁投降关羽,是被迫无奈,因为如果于禁不降,于禁的七军,三万多人将会全部被杀,于禁为了保存手下三万多人的性命,无奈投降。《三国志 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

于禁本是五子良将,为啥最后会投降关羽?
答:于禁被困眼看着手下的几万将士,就要被关羽杀害,在无奈的情形之下,于禁选择了投降。曹操在闻之于禁投降后,感叹于禁跟我30多年还不如投降过来的庞德。其实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于禁当时不投降关羽,跟随他的几万将士就会被关羽杀掉,几万个鲜活的生命就要葬送在自己的手里,更多的家庭会是孤儿...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