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开药方用几分表示数量,比如:茯苓四分(若不消食,三分加一)是什么意思

茯苓和土茯苓有什么区别~

两个没有任何关系,茯苓白白的正方形,土茯苓是干燥的根茎

老鹳,是鸟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长而直。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鱼虾等为生。
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在隋唐时期,我国著名医药家孙思邈云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炼丹制药,为患者治病解疑。由于四川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中有许多风湿病患者,孙思邈却束手无策。
这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一只灰色老鹳鸟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许久之后,才拖着沉笨的躯体缓慢地飞走了。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在啄食这种小草,随后飞走了。奇怪的是,老鹳已无病态,飞得轻巧雄健有力。
孙思邈对身边的徒儿说:老鹳鸟常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病痛,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能治疗风湿病,我们也把这草采回去试用。
风湿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连服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红肿的关节,都肿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讯传开,慕名前来求治者络绎不绝,治愈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请孙思邈为小草起个名,孙思邈说:这药草是老鹳鸟认识的,就叫它“老鹳草”吧!
现代植物为牻牛儿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儿苗,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鹳草,除去残根的全草入药。性味苦辛、平,祛风、活血通络。治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关节酸痛,痈疽,跌打,肠炎,痢疾。
据《滇南本草》载,老鹳草可祛诸风,治皮肤发痒,通行十二经,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等。用法与用量为:水煎内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间,运用老鹳草治疗风湿病,由于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扩展资料:
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
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腑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
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古代一分等于现在3.9-4.2克,那么四分等于16克左右!三分加一就是12克。

古代是十六位称。十六两为一斤,一两分十六钱,一钱分十六分,一般用分是是毒性大的药,

中医药方中的小、卜、分、文、是什么意思
答:正常中药方子是不会有这些的,个别的医院怕跑方,所以会用到吧,具体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医生中药方上开的几分,是不是几克的意思啊?
答:不是。中药的“五分”用的是十六进位旧制,换算为1.5g;现在国家规定中药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克(g)为单位的公制。

古代药方里的计量单位有的用:钱,两;升,合。斗,石。同一个药方,有的用...
答: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广泛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须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合gě 容量单位,十...

重量的换算,古代药方中的一两是现在的多少克?
答:现在是一两是50克。不过,中药沿袭古制,一斤是16两,1两是10钱,1钱是3.125克,那么一两就是31.25克。中药材以市称计算,即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国务院在1979年指示全国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g为单位的公制。现将十六进制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率附如下:1...

中药中的一钱是多少克,五分是多少克
答:中药的一钱相当于3克,5分应当约重1.5625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对于重量的单位换算都有差异,比如在现代台湾地区一钱等于3.75克,而在古代的时候一钱约等于3.72克,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用户如果在医院抓药、开药过程中遇到医生的中药剂量中用钱代替或者用两,则应该遵循当地医院的换算制度。中医中药...

古代药方中的单位怎么认
答:单位是钱,一钱约等于3克。

中医开中药开几克那种是根据什么开的
答:用量可以100克以上的。再则,60年代以前,药量名称都是用两、钱、分的,后来统一用克来代替了。三钱约等于10克,一钱约等于3克,药方上写明6克的,是原来的二钱,9克的,就是原来的3钱,有些用量是大夫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具体病情增加或减少的,。。。提交回答 ...

中医开方定量用“个”字没有用“克”“钱”“分”,请问“个”是什么...
答:某些老人沿用旧时的写法 实际上现在70岁的老中医,他们15-20岁学医的时候都60年代了,早就不用旧的书写方法。所以还活着的中医用旧式写法有作秀的嫌疑。

李可老中医减肥验方中的"后5分"什么意思?
答:名老中医:李可 01.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温氏奔豚汤" 温氏就是我的老师温碧泉先生。方子呢,是这样的:附子45克,肉桂10克(后5分),上沉香10克(后5分),砂仁10克(后5分),生山药60克,茯苓45克,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生晒参30克(捣碎入煎),灵脂30克,车前子30克(包),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 上...

经方一两等于多少克?
答:倪海厦踏上了中医学习的历程。倪海厦的第一位老师是北京名中医周左宇,是解放前被带到台湾的,周左宇非常喜欢倪海厦,一开始倪海厦对针灸并不感冒,觉得几根针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是当看到很多病人在几根针之后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倪海厦的兴趣被彻底激发出来,主动拜师,踏入中医领域。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