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20世纪60年代的土地政策及内容

20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土地政策?~

把把土地分给农民,应该属于分地的吧,后来了到了陕北就不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减租减息,地主加租加息

20世纪30年代初:消灭地主,富农,联合中农,保护贫农
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土地之后平分土地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意义:减轻封建剥削,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保障地主利益,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意义: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4、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建国初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特征: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涌现的农业劳模是耿长锁。

1953至1956年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主要步骤有: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到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5、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和一平二调(绝对平均分配、无偿调用公私财产),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相关兴趣推荐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