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比较《家》中觉新和觉慧两个人物形象

那位有《家》中觉新、觉慧两兄弟人物形象的分析~

觉新:《家》中的长房长孙。
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曾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家"的重压却过早地笼罩了他。他尊敬长辈,真切地爱着弟妹们,维护着这个家的名声,甚至不惜把种种过失揽到自己身上。梅是他青梅竹马的爱人,但他还是无奈接受了长辈们为他挑选的妻子--瑞珏。觉新对生活有无限的眷恋,他爱妻子、爱孩子、爱家中的每个人。长子的责任、懦弱的性格、尴尬的处境,使他费尽心力,要努力讨好每一个人,结果却无法让任何人满意。他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内心的矛盾和搏斗是"家"的人物中最丰富和最激烈的。 觉民:觉新的二弟。
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觉民与觉慧的愤怒不同,觉民更多的是轻蔑。没有效果的反抗和斗争,他是不会轻易乾的。觉民决不作无谓的牺牲,更不会作祭品。 觉民的爱情缺乏情趣,共同的境遇促使他与琴走到了一起,为共同志向奋斗取代了谈情说爱。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觉慧:觉新的三弟。
热情、纯洁、直率,可说是高公馆中的一个"异数"。他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所认定的道理,决不妥协,哪怕是他至亲的人。年轻的觉慧既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还不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他所爱的女孩鸣凤的死,令他看清了家中的世态炎凉,他心里有一把火在燃烧,他愤怒,这不是他该过的生活,然而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他又只有些模糊的想象。觉慧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出走。
觉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热的。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梅芬:觉新的表妹。
容貌秀美,她的神态很容易被人看作是略带病容,但其实是因为心事太重,又十分内向的结果。她和觉新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但终于没能和觉新结合。她被迫嫁出省去,最终落得守寡回归娘家。 在高家兄弟的眼里,梅表姐的举止永远是高贵的,她冰清玉洁、优雅而秀美。梅是觉新的灵魂与梦想所在。梅异常聪慧,也善解人意,同样的善良使得她能和瑞珏成为知交好友。她的性情是刚烈的,绝对不能容忍任何闲话和轻视,她不能象母亲一样计算着每一天的利益得失,庸俗、日渐衰微地活着,她宁可选择高傲孤独地死去。瑞珏:觉新的妻子。
她具备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她对于觉民、觉慧所追求的东西和感受到的苦闷完全理解。初进高家,她遭到了兄弟姐妹们的一致拒绝,因为大家心里认同的嫂子是梅而不是她。瑞珏努力争取大家的好感,并不是想讨好众人,而是出于天生的善良和忍耐。她明白做为长房儿媳的地位,她甘愿为此承受很多委屈,她要协助觉新成为这个家中的顶梁柱。瑞珏是一个伟大的女性。瑞珏对觉新的爱,是绵长深厚的,只要他在自己身边,瑞珏便可以坚强默默地承受一切,她是因爱存在,为爱坚强。瑞珏对弟妹们的照顾无微不至,高家的姊妹们也逐渐由拒绝变为依赖。但这个最善良的人却被封建陋习折磨而死。琴:高家的表亲,觉民的表妹。
在高家长辈眼里,她是个乖巧贤淑的女孩。她健康、活泼、有活力。她跟别的公馆中的小姐大有不同,她是自由自在的,因为寡居的母亲比较开明,她上了女子学堂,这使她有了见识,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她几乎是个新女性。她热烈赞成新生事物,喜爱着一切积极、健康的新思想,喜欢和进步的学生们交朋友。她同觉民的相恋,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两个年龄相仿、境遇也相同的年轻人因同病相怜而产生的一种情愫。她觉得自己需要同觉民在一起,需要那热切的讨论来帮她树立信心。 她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矛盾体,既热情又阴郁,既高傲又自卑,既大胆又怯懦……几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总是左右拉拽着她,使她犹豫不定。

觉慧形象。
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1,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2,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总而言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觉新形象。

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1)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2)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
(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长子长孙的地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毒害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影响。
觉新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他的悲剧说明:
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的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以及爱情的幸福,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走进他的《家》
——巴金作品影视剧全记录之一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的案头圣经。
《家》
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春》
故事梗概 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话剧《家》
人艺版(1984年)
编剧:曹禺
导演:蓝天野
首演:1984年4月1日
这是一部老中青三代人同台演出大戏。瑞珏的扮演者罗历歌还凭借此剧赢得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她的同学王姬、郑天玮和宋丹丹也在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明星版(2003年)
编剧:曹禺
导演:陈薪伊
全剧最大新意是把巴金献给他哥哥的一首诗作为线索。奚美娟的瑞珏、陈红的鸣凤、程前的觉慧都表演得非常出色,特别是83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高老太爷。
●戏曲《家》
川剧 《激流之家》恢复了觉慧在小说中的主角地位,瑞珏则从舞台上消失。
沪剧 将流派唱腔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胆尝试管弦乐队的配器和20人合唱团。
越剧 剧中,鸣凤跳湖后,觉慧与觉新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而这一冲突,曹禺的话剧本则不曾表现过。

给电视剧《家·春·秋》卸包袱

巴金的名著《家》,早已改编成话剧搬上过舞台,也改编成电影上过银幕,而在1986年,四川电视台计划把《家·春·秋》合在一起搬上屏幕,在当时的确是破天荒的举动。
从1986年开始策划酝酿,1987年投入拍摄,主要在四川选景投拍,最后在上海搭景拍摄制作完成。当1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家·春·秋》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全国电视台播出以后,反响很强烈,我们电视台接到了许多观众的热情来信,或鼓励,或询问,或建议,据说当时还有不少青年去书店购买巴老的著作,一时掀起了“巴金热”。
原四川广电厅厅长卢子贵撰文回忆道,在李致同志的荐引下,他们几位电视艺术工作者拜会了巴老。“巴老慈祥、亲切、和蔼、风趣,一下解除了我们对这位文坛巨子的拘谨心理,当向他简要汇报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出乎意料地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那些作品是几十年前写的,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的,你们电视剧是在现在把它展现给观众。希望你们根据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去再创作,只要对观众有益,我都支持。你们改编好了,我的小说也生辉,即使你们改编得不那么好,也不会影响。
巴老还风趣地说:“过去曹禺曾改编《家》为话剧,变动比较大。这不要紧,曹禺是曹禺的《家》,巴金是巴金的《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以相互并存。”这种豁达开明的态度,给当时剧组极大的鼓舞。

《家》的花样年华

《家》的初版本
《家》的单行本最早是由上海开明书店在1933年5月初版。此前曾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连载时间是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
一年以后,开明书店第一个为巴金的《激流》出了单行本,这就是现在的初版本《家》。初版本《家》至今已经鲜为人见了。在解放前出版的《家》的各个版次里,它印刷装帧可谓都是比较精美的。初版本的封面设计得既简朴又醒日,封面的底色为白色,上面用褐色线条勾勒“激流”两个美术字,又在两字之上叠加——黑色的“家”字和“巴金著”的字样,格外醒目。书脊标有“开明书店出版”,大方的封面设计寓意明了,读者一看便知,这本《家》就是不久前在《时报》上连载的《激流》。
初版本《家》与在《时报》连载时稍有修改,巴金在看单行本校样的时候增补了高老太爷死后分家的几段内容。《家》的原稿在《时报》上登载后丢失了,因此,这三页增补的原稿便成了《家》仅存的原稿。1987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周年展览》上,这三页《家》的原稿同《春》和《秋》的原稿一道与广大读者观众见了面。这些珍贵的手稿是巴金在上世纪60年代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的。
1937年,开明书店要排印《家》的新5号字本,巴金对作品做了较大的修改,删去了书中的40个章节小标题,从此往后,《家》的章节只以数字为序,再也没有文字了。
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套新文学大系。这套现当代文坛上的鸿篇巨制由著名现代文学专家学者丁景唐主持,由著名编辑大家赵家璧担任顾问。这套大系收入了1927年到1937年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重要作品。其中第九集中有巴金的《家》,这是根据开明书店的初版本,除了封面和版权页没有,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一切都依照初版本排订的,再现了初版本《家》的原貌。
特制本与合订本
1937年底,上海开明书店根据巴金手边保存的惟一一份清样改定稿重排了《家》,第二年1月,修订版正式印行。1938年3月,“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问世。开明书店特地为巴金装订了前两部的特制本送给他。其中《家》的外壳封面用的是浅褐色的绸缎面,刺绣以深褐色的五角枫叶装点,封面无字,只是书脊有一烫金“家”字。《春》的外壳封面选用浅绿色绸缎面,配以茶绿色五角枫叶图案装点,同样封面无字,书脊烫金“春”字,典雅醒目。1940年,巴金的《秋》出版了,开明书店又为《秋》做特制本,这次的硬壳封面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龙凤呈样图案,对照书中高家的没落结局,这倒是耐人寻味。开明书店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做的三本特制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珍贵价值可想而知,如今这三部特制本也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另外,巴金的《春》初版后,开明书店还为作者做过一册《家》与《春》的合订本,封面是硬壳绿丝绒的,书脊的中间印有烫金的“激流第一集家与春巴金著”一行字,书的环衬为墨绿色,无版权页。所收入的《家》为1937年2月出版的修订本,除了“激流总序”、“呈现给一个人代序”、“五版题记”外,还附了“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合订本《家》与《春》之间隔有一页草绿色纸,宛如一片茵茵绿草充满生机。
修改了一生的版本
《家》,是巴金在27岁时写成的一部小说,他十分珍视这部小说,修改几乎伴随着他的大半生。他在1957年6月写的《与读者谈家》的后记中说:“我最近重读了《家》,我仍然很激动。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小说第40回,觉慧离家出走时,许多人去送行,惟有剑云没去,第一版觉慧对觉民这样说:“我知道他患了很重的肺病,恐怕活不到多久了。”到1937年2月十版修订本中,作家做了这样的改动:“他得了肺病,倒应该好好地养一两年才行。”到了1953年3月小说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再次与广大读者见面时,作家将这句话又改成:“他身体不好,应该好好地将息。”从剑云病情的改动,我们不难看出,作家不希望他小说中的青年“死亡”,希望他们的美丽的青春总有一天会发出灿烂的光芒。这些改动流露出作家善良的心地以及对青年一代殷切的希望。
1982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十卷本的《巴金文集》,第一卷中收入的就是他的《家》,巴金一如既往地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不过,这次改动得最少,他说可能这是最后—次了。1984年12月,巴金在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发行的“激流三部曲”所写的序时说自己今天已决定不再改动《家》了,但原因不是不想改动了,他说:“我不是在写‘样板小说”’。 (本报综合报道)

我们走进他的《家》
——巴金作品影视剧全记录之一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的案头圣经。
《家》
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春》
故事梗概 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话剧《家》
人艺版(1984年)
编剧:曹禺
导演:蓝天野
首演:1984年4月1日
这是一部老中青三代人同台演出大戏。瑞珏的扮演者罗历歌还凭借此剧赢得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她的同学王姬、郑天玮和宋丹丹也在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明星版(2003年)
编剧:曹禺
导演:陈薪伊
全剧最大新意是把巴金献给他哥哥的一首诗作为线索。奚美娟的瑞珏、陈红的鸣凤、程前的觉慧都表演得非常出色,特别是83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高老太爷。
●戏曲《家》
川剧 《激流之家》恢复了觉慧在小说中的主角地位,瑞珏则从舞台上消失。
沪剧 将流派唱腔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胆尝试管弦乐队的配器和20人合唱团。
越剧 剧中,鸣凤跳湖后,觉慧与觉新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而这一冲突,曹禺的话剧本则不曾表现过。

给电视剧《家·春·秋》卸包袱

巴金的名著《家》,早已改编成话剧搬上过舞台,也改编成电影上过银幕,而在1986年,四川电视台计划把《家·春·秋》合在一起搬上屏幕,在当时的确是破天荒的举动。
从1986年开始策划酝酿,1987年投入拍摄,主要在四川选景投拍,最后在上海搭景拍摄制作完成。当1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家·春·秋》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全国电视台播出以后,反响很强烈,我们电视台接到了许多观众的热情来信,或鼓励,或询问,或建议,据说当时还有不少青年去书店购买巴老的著作,一时掀起了“巴金热”。
原四川广电厅厅长卢子贵撰文回忆道,在李致同志的荐引下,他们几位电视艺术工作者拜会了巴老。“巴老慈祥、亲切、和蔼、风趣,一下解除了我们对这位文坛巨子的拘谨心理,当向他简要汇报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出乎意料地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那些作品是几十年前写的,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的,你们电视剧是在现在把它展现给观众。希望你们根据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去再创作,只要对观众有益,我都支持。你们改编好了,我的小说也生辉,即使你们改编得不那么好,也不会影响。
巴老还风趣地说:“过去曹禺曾改编《家》为话剧,变动比较大。这不要紧,曹禺是曹禺的《家》,巴金是巴金的《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以相互并存。”这种豁达开明的态度,给当时剧组极大的鼓舞。

《家》的花样年华

《家》的初版本
《家》的单行本最早是由上海开明书店在1933年5月初版。此前曾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连载时间是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
一年以后,开明书店第一个为巴金的《激流》出了单行本,这就是现在的初版本《家》。初版本《家》至今已经鲜为人见了。在解放前出版的《家》的各个版次里,它印刷装帧可谓都是比较精美的。初版本的封面设计得既简朴又醒日,封面的底色为白色,上面用褐色线条勾勒“激流”两个美术字,又在两字之上叠加——黑色的“家”字和“巴金著”的字样,格外醒目。书脊标有“开明书店出版”,大方的封面设计寓意明了,读者一看便知,这本《家》就是不久前在《时报》上连载的《激流》。
初版本《家》与在《时报》连载时稍有修改,巴金在看单行本校样的时候增补了高老太爷死后分家的几段内容。《家》的原稿在《时报》上登载后丢失了,因此,这三页增补的原稿便成了《家》仅存的原稿。1987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周年展览》上,这三页《家》的原稿同《春》和《秋》的原稿一道与广大读者观众见了面。这些珍贵的手稿是巴金在上世纪60年代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的。
1937年,开明书店要排印《家》的新5号字本,巴金对作品做了较大的修改,删去了书中的40个章节小标题,从此往后,《家》的章节只以数字为序,再也没有文字了。
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套新文学大系。这套现当代文坛上的鸿篇巨制由著名现代文学专家学者丁景唐主持,由著名编辑大家赵家璧担任顾问。这套大系收入了1927年到1937年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重要作品。其中第九集中有巴金的《家》,这是根据开明书店的初版本,除了封面和版权页没有,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一切都依照初版本排订的,再现了初版本《家》的原貌。
特制本与合订本
1937年底,上海开明书店根据巴金手边保存的惟一一份清样改定稿重排了《家》,第二年1月,修订版正式印行。1938年3月,“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问世。开明书店特地为巴金装订了前两部的特制本送给他。其中《家》的外壳封面用的是浅褐色的绸缎面,刺绣以深褐色的五角枫叶装点,封面无字,只是书脊有一烫金“家”字。《春》的外壳封面选用浅绿色绸缎面,配以茶绿色五角枫叶图案装点,同样封面无字,书脊烫金“春”字,典雅醒目。1940年,巴金的《秋》出版了,开明书店又为《秋》做特制本,这次的硬壳封面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龙凤呈样图案,对照书中高家的没落结局,这倒是耐人寻味。开明书店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做的三本特制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珍贵价值可想而知,如今这三部特制本也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另外,巴金的《春》初版后,开明书店还为作者做过一册《家》与《春》的合订本,封面是硬壳绿丝绒的,书脊的中间印有烫金的“激流第一集家与春巴金著”一行字,书的环衬为墨绿色,无版权页。所收入的《家》为1937年2月出版的修订本,除了“激流总序”、“呈现给一个人代序”、“五版题记”外,还附了“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合订本《家》与《春》之间隔有一页草绿色纸,宛如一片茵茵绿草充满生机。
修改了一生的版本
《家》,是巴金在27岁时写成的一部小说,他十分珍视这部小说,修改几乎伴随着他的大半生。他在1957年6月写的《与读者谈家》的后记中说:“我最近重读了《家》,我仍然很激动。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小说第40回,觉慧离家出走时,许多人去送行,惟有剑云没去,第一版觉慧对觉民这样说:“我知道他患了很重的肺病,恐怕活不到多久了。”到1937年2月十版修订本中,作家做了这样的改动:“他得了肺病,倒应该好好地养一两年才行。”到了1953年3月小说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再次与广大读者见面时,作家将这句话又改成:“他身体不好,应该好好地将息。”从剑云病情的改动,我们不难看出,作家不希望他小说中的青年“死亡”,希望他们的美丽的青春总有一天会发出灿烂的光芒。这些改动流露出作家善良的心地以及对青年一代殷切的希望。
1982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十卷本的《巴金文集》,第一卷中收入的就是他的《家》,巴金一如既往地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不过,这次改动得最少,他说可能这是最后—次了。1984年12月,巴金在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发行的“激流三部曲”所写的序时说自己今天已决定不再改动《家》了,但原因不是不想改动了,他说:“我不是在写‘样板小说”’。 (本报综合报道)

〈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性格特征各是什么?
答:1.觉民: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2.觉慧: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

≪家≫ 中的人物分析。详细一些哈 谢了(*^_^*)
答:尽管觉新总是以牺牲自我的方式以换取家庭的和谐,然而残酷命运却专门作弄觉新这样的老实人,他接连失去生命中两个最亲爱的女人:先是梅表妹因长期精神抑郁,害肺病死去;既而妻子瑞珏在分娩之际被讲迷信的长辈合力逐出家门,因难产死于郊外冰冷的土屋中。觉新内心的无比凄凉和孤独,只有他的弟弟觉民、觉慧稍稍理解,但他们无法...

《家》中 觉新,觉民,觉慧 各自性格分析
答:1.觉新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2.觉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温和谦逊又不轻易妥协。3.觉慧是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人道主义,平等...

那位有《家》中觉新、觉慧两兄弟人物形象的分析
答:他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内心的矛盾和搏斗是"家"的人物中最丰富和最激烈的。 觉民:觉新的二弟。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

《家》两位人物点评,每位300字
答:觉慧 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喜欢丫头鸣凤,但最终因鸣凤不忍被嫁给冯乐山做小投湖自尽和自己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理想破灭,随后又目睹了梅、瑞珏的死等一系列悲剧,终于无法忍受...

《家》中的觉新、觉慧、觉民的形象分析
答:《家》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如下:觉慧:觉慧是进步青年,思想新潮,行事大胆。蔑视等级制度与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高老太爷:思想顽固,刚愎自用,行事自私。以封建的礼教专制地管理大家庭,给年轻的一代和下层的仆婢带来种种的不幸。觉新:一个具有“二重人格的人...

《家》中觉慧觉新形象性格和命运的异同及其典型意义
答:所以他在《家》的结局中离家出走到上海是必然的,既是逃避封建家庭子女的义务,也是思想叛逆的必然产物。这就是二人性格与命运的区别。巴金塑造觉新与觉慧这两个人物的典型意义在于:揭露封建礼法与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分析封建礼法与封建家庭趋于崩溃的必然历史事实,而且通过鸣凤、梅、瑞珏等鲜活生命的悲惨...

觉新 觉民 觉慧的人物分析
答:因为,在当时,他们又是典型的一类人,但他们两兄弟又有着不同。首先来看觉民,虽然他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再默默地...

关于巴金的《家》
答:觉新:例一: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

求巴金作品《家》对觉新、觉民、觉慧及梅,琴鸣凤和瑞珏的看法_百度知 ...
答:他的悲剧说明: 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的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以及爱情的幸福,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觉慧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