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内史和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简介中国唐朝存在的年代及历史故事~

一、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05年,神龙革命之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朝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在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形成开放多元的文化。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华人多自称为唐人。
二、历史事件
1、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开元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改革。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制订新的经济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大力发展农业。
唐玄宗还对兵制进行改革,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提高军队战斗力,扩张疆域。
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
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3、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4、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
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 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5、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从此唐朝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个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继位的皇帝对前帝的私人,不论是非功过,一概予以驱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唐朝历史纪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1、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2、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
4、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扩展资料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朝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特点,在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形成开放多元的文化。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1、唐朝的内史就是中书令,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2、唐朝的黜陟使是唐朝中央对地方监管和巡查的专员,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回督导组组长。

扩展资料:

1、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

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炀帝时一度改为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

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

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初中书令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历二年同升正二品。

唐后期多以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以两省长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

2、黜陟使制度,是唐代朝廷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以决定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的重要制度。这种行政监察对唐代地方官吏的有效任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唐书》载,黜陟使在唐代要“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巡省天下诸州,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可见黜陟使的职责一是要“察善恶、举大纲”,即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

对今人来说,“黜陟使”这个名称比较陌生,后来唐朝也废掉了这个官名,改为其他名称。虽然名称不一,但功能都是巡视地方、考察干部。

根据其功能,它另外的名称又叫巡察使、安抚使。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监察区(后增加到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一人。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跨行政区监察。跨行政区监察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天高但皇帝不远”,对地方干部有很强的威慑力,也让优秀地方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史载,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孙伏伽等大臣20人巡察全国各地,循汉制以六条问事,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访民间疾苦,赈济穷乏。

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可见,这是一个权力颇大的钦差大臣干的活。

连续剧《神探狄仁杰》某集中说到狄仁杰被武则天任命为“黜陟使”一事,但字幕打出的却是“黜置使”。“黜置”的“置”乃讹化字,应为“陟”,从无“黜置使”一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书令(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百度百科-黜陟使



内史就是中书令,是唐代的宰相,虽然只是三品,确实三省长官没相当于总理;
黜置使不是常设官职,其实就是皇帝派出去的钦差大臣,相当于现代的中央督导组组长。

武周时期,内史就是宰相。
[内史]:正二品。内史是凤阁的最高长官。凤阁即原来的中书省。凤阁的二把手为凤阁侍郎,即原来的中书侍郎,正三品;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起居舍人,从六品上;通事舍人,从六品上。
黜置使中央委派的临时官职。
官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

内史就是中书令,是唐代的宰相,虽然只是三品,确实三省长官没相当于总理; 黜置使不是常设官职,其实就是皇帝派出去的钦差大臣,相当于现代的中央督导组组长

内史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法委书记

武则天加封狄仁杰为“黜置使”,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答:黜置使是唐朝派去地方监察和巡查的专员,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回督导组组长。

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答:“黜置使”就相当于现代的“中央巡视组”。“黜置使”是奉旨钦差,带着皇命做事,中央巡视组同样按照国家规定,对地方的各种事宜调查巡视,如果遇到违规的事项,都可以直接行使相关权力。正因为有中央巡视组的存在,对地方起到了监督验收的作用,保证了地方井然有序的环境。唐朝时期,为了察查吏治,朝廷...

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答:“黜置使”相当于现在中央巡视组的组长。“黜置使”也叫黜陟使,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贞观二十年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

黜置使是唐朝的官职,相当现在的啥职务
答:黜置使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巡视组组长。黜陟使(汉语拼音:chù zhì shǐ),唐朝官名,“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官吏进退升降。黜陟使即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将其政绩情况上报更高一级的部门,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以便唐朝廷对官吏的职务升迁或贬黜的长官。他可以...

狄仁杰被加封的黜置使是个什么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答:如许看来,唐代的“黜置使”就相配于当代的“中间巡查组”。“黜置使”是奉旨钦差,带着皇命办事,中间巡查组一样根据国度划定,对处所的种种事件观察巡查,若碰到违规的事变,都能够干脆利用关联权柄。正由于有中间巡查组的存在,对处所起到了监视验收的好处,包管了处所井井有理的情况。不丢脸出,...

狄仁杰任职的黜置大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答:而狄仁杰的黜置大使,前缀是某某道,这个道在古代相当于某某地区。崇山道就是崇山地区,他可能包含很多个省。如果在现在中国的中国非要造一个跟狄仁杰黜置大使相同的官职出来,那就是华中区临时区长。他比省级和部级都要要大,但是比国级又要小。狄仁杰的这个黜置大使是一个临时的官职,每次有大案要案...

...剧里狄仁杰说的官名“官同凤阁莺台平章事加黜置使兼幽州大都督”_百...
答:)的头衔,亦可称为宰相。黜置使 相当于 唐朝中央政府 派往地方的钦差大臣 权力很大 有直接罢免 问罪甚至处斩犯官的权利。幽州大都督 总管幽州地区武装力量的 最高军事长官。可以说 狄仁杰 有这三个官衔 基本上 充分体现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幽州地区 军政大权一把抓。牛人一个!

武则天时期的黜置使相当于什么官啊?
答:黜置使的权力是很大的,他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说他可以不上报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可以入狱甚至可以直接处决。所以现在没有那个官有这么大权力的

唐朝是否有内史这一官职?
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2017-05-04 唐朝是否有内史这一官职 2009-11-01 唐朝长史和内史是什么官职 14 2013-07-01 唐朝的内史是几品官?很大吗? 12 2013-09-12 内史是什么官大吗 7 2013-09-12 唐朝的内史和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古代六部相当于现在的哪些部门
答:中央行政机构中,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类似...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