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书应选择哪些碑帖,从哪里入手好?

学习行书应选择哪些碑帖,从哪里入手好?~

答:行书书写便捷,实用美观,造就了许多以行书著称的书法家,遗留下来大量的碑帖,为学习行书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个人爱好和性情相近,以及择优选取的原则,再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以先从接近楷书的“楷行”入手,再到较为放纵的“行草”为好。下面一些碑帖可供参考:行书最著名的莫过于“二王”。《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上海书店影印出版。所选刻本很精,笔锋牵丝,起笔收笔,提按转折都清晰可辨,字数也多,对于研讨用笔结体都是很有利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历来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多种唐代摹本流传,其中钤有“神龙”小印的冯承素摹本,比较接近原作,骨骼清秀,神采飞逸,行笔流畅。这是集字的《圣教序》所不及的。有墨迹影印本发行,对临摹颇为便利。如果按“二王”的路子写下去,可以同时或进一步研习王羲之的《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孔侍中帖》、《平安三帖》、《初月帖》、《行穰帖》、《丧乱帖》以及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等。唐代重楷书,其行书也就很接近楷法,适合初学。李邕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传世,欧阳询有《张翰帖》、《梦奠帖》等墨迹传世。虽然都受二王影响,但前者融入了六朝气势,笔力沉雄,结体深稳。后者笔法峻利,结体谨严。摹习这些帖,可以避免流于俗媚的弊病。一代革新大家颜真卿,行书有《争座位》和《祭侄稿》等传世,变二王之妩媚秀润为挺拔苍劲,自成一家,足可为法。宋代行书成就卓著,苏、黄、米、蔡四大家,除黄庭坚兼长草书之外,都以行书名世。他们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着意追求意态变化,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面目分明,各树一帜。苏东坡笔法圆润含蓄,墨色深厚,结体自然,以气韵见胜,作品有《前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寒食诗》等。黄庭坚笔法凝炼劲实,纵横奇倔,分外老道,结体中宫紧收,外作幅射之状,气势开张,有《寒食诗跋》、《伏波神祠》、《松风阁》等多种墨迹传世。米芾工力深厚而不拘成法,用笔八面出锋,常以侧锋取势,结字欹侧多姿,沉着痛快,传世有《蜀素帖》、《多景楼诗》、《苕溪诗》、《寒光帖》等多种手迹。蔡襄多承二王,以温淳婉媚见长。宋代行书,唯其多变,不像晋唐结构平正严谨,对初学入手有一定困难。若有一定基础再加研习,对个性的发挥和创新当有所启迪。除了以上诸家之外,如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唐代陆柬之的《文赋》、杜牧的《张好好诗》、以及元代赵孟頫、鲜于枢、明代文征明、王铎、董其昌,清人刘镛、郑板桥、何绍基等人,都能自成一家,各有特色,可供临习时参考阅读。

天下行书排行榜前五:(1)王羲之·兰亭序;(2)颜真卿·祭侄文稿;(3)苏轼·寒食帖;(4)王珣·伯远帖;(5)杨凝式·韭花帖,任你选。

学习行书选择古代十大行书字帖。只有选最好的,取法乎上,起点高,将来在艺术上才能有所成就。


字帖推荐: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蒙诏帖》、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等书法字帖。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 《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三大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 今山东临沂县 )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 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 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 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 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 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 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 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 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天下第七行书——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二是欹侧多姿。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天下第十行书——李建中《土母帖》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三一·二厘米,横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

释 文 :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此帖原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两字之间有“畏”字编号,原为明代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所藏。据《大观录》所载,六帖为《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斋古帖》。

  建中一生经历了五代、宋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唐诗文体凡屡变,晚季虽不逮,但书历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的风骨气韵。建中虽在宋初,其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代余风,达到从五代至宋过渡时期的高峰。宋初书坛已显殃复归晋人的风气,始肇于五代书家杨凝式和对宋初书法有影响的李建中。杨李二人书法均已有追踪晋人、融合晋唐书风为一体的迹象。其后经蔡襄以已意融晋、唐人书为一炉,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境界。宋书至苏轼、黄庭坚始一大变,承唐继晋,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书风才真正成熟。



临摹碑帖,是学习行书的必由途径,又是学习行书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临摹碑帖,恰似水之无源、木之无本。古代流传下来的行书碑帖极多,现代书家的行书作品也不少,那么,如何择帖呢?

总的来说,现代的行书和古代的行书虽然都可以学习,但用来作为范本的行书必须是高水平的,符合学书者情性的以及与学书者所学楷书的风格相一致的作品。

第一,“取法乎上”。必须选择用笔精到、意态活泼、格调高雅、韵致优美、情趣丰富的碑帖作为研习对象,我们不能任意取一本字帖作为范本。学习行书,既可以从古人学到今人,也可以从今人上溯古人,博采众取,但今人的字帖鱼目混珠者较多,应该郑重选择。

第二,由于各人的口味不一,爱好不同,不合口味的往往不爱好,爱好的往往合口味。行书碑帖有多种风格,有的以神秀见长,有的以老辣为味,有的以雄浑取胜⋯…所以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择其合味之站,但又要符合如前所说的择好帖。

第三,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所择行书字帖的风格、用笔、结体要与自己所学的楷书有承传关系,在笔势上、结体上保特一致。这样,楷书的笔法、结体的功夫就容易过渡到行书中来。例如,学欧阳询楷书的,学王义之就比较容易上手,而学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楷书的,而行书选择王义之《兰亭序》帖,那么,这两种决然不一样的风格,对于没有深厚功底的学书者来说,几乎是要另立炉灶,用笔、结体就很难转换到行书上来。

第四,择帖还要注意法帖风格和自己的情趣性格相符,内向文静性格的人,若选择奔放雄浑风格的法帖来研习,未必是妥当和最佳的选择。

下面推荐两个经典行书名碑法帖,供您 参考。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代行书碑刻,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义之 书。序、记二文后,又刻玄奘所译《心经》及润色、镌、勒诸人职官姓名。威亨三年(672)立。集字为碑始自怀仁,王氏书迹大都赖以此传。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明清两代翻刻本颇多,存世以宋拓本居多,尚精良。

临习此碑时不仅需要注意王书的秀逸雅致,以韵胜出,亦须指出其由于是刻帖,比墨迹则多方笔、折笔,力量感又胜一筹。另外,由于是集字成碑,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章法上的问题(行气不贯等),临习中可稍加调整。

王义之《兰亭序》(神龙本)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义之撰并 书。《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 《临河序》 《禊贴》等。全文共28 行,324 字。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称。《兰亭序》摹本有多种,其中唐冯承素摹本,白麻纸,又称《神龙兰亭》。元代郭天锡称赞冯承素摹本云:

“书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艳,动心骇 目,毫铓转摺,纤微备尽,下真迹一等。”此帖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临习时,特别要注意线条之间的回环、连转和映带关系。其中,不仅要注重线条在纸面上的连带痕迹 (牵丝),更应体会其在空中完成的(不可见的)微妙的用笔动作。同时,也应关注字形内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三个层面上的空间关系。



答:行书书写便捷,实用美观,造就了许多以行书著称的书法家,遗留下来大量的碑帖,为学习行书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个人爱好和性情相近,以及择优选取的原则,再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以先从接近楷书的“楷行”入手,再到较为放纵的“行草”为好。 下面一些碑帖可供参考: 行书最著名的莫过于“二王”。《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上海书店影印出版。所选刻本很精,笔锋牵丝,起笔收笔,提按转折都清晰可辨,字数也多,对于研讨用笔结体都是很有利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历来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多种唐代摹本流传,其中钤有“神龙”小印的冯承素摹本,比较接近原作,骨骼清秀,神采飞逸,行笔流畅。这是集字的《圣教序》所不及的。有墨迹影印本发行,对临摹颇为便利。 如果按“二王”的路子写下去,可以同时或进一步研习王羲之的《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孔侍中帖》、《平安三帖》、《初月帖》、《行穰帖》、《丧乱帖》以及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唐代重楷书,其行书也就很接近楷法,适合初学。李邕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传世,欧阳询有《张翰帖》、《梦奠帖》等墨迹传世。虽然都受二王影响,但前者融入了六朝气势,笔力沉雄,结体深稳。后者笔法峻利,结体谨严。摹习这些帖,可以避免流于俗媚的弊病。 一代革新大家颜真卿,行书有《争座位》和《祭侄稿》等传世,变二王之妩媚秀润为挺拔苍劲,自成一家,足可为法。 宋代行书成就卓著,苏、黄、米、蔡四大家,除黄庭坚兼长 草书之外,都以行书名世。他们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着意追求意态变化,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面目分明,各树一帜。苏东坡笔法圆润含蓄,墨色深厚,结体自然,以气韵见胜,作品有《前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寒食诗》等。黄庭坚笔法凝炼劲实,纵横奇倔,分外老道,结体中宫紧收,外作幅射之状,气势开张,有《寒食诗跋》、《伏波神祠》、《松风阁》等多种墨迹传世。米芾工力深厚而不拘成法,用笔八面出锋,常以侧锋取势,结字欹侧多姿,沉着痛快,传世有《蜀素帖》、《多景楼诗》、《苕溪诗》、《寒光帖》等多种手迹。蔡襄多承二王,以温淳婉媚见长。宋代行书,唯其多变,不像晋唐结构平正严谨,对初学入手有一定困难。若有一定基础再加研习,对个性的发挥和创新当有所启迪。 除了以上诸家之外,如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唐代陆柬之的《文赋》、杜牧的《张好好诗》、以及元代赵孟頫、鲜于枢、明代文征明、王铎、董其昌,清人刘镛、郑板桥、何绍基等人,都能自成一家,各有特色,可供临习时参考阅读。

学行书从哪本碑帖入手
答:学习行书入手推荐以下碑帖十大名贴:1、王羲之《兰亭序》2、颜真卿《祭侄文稿》3、苏轼撰诗并书《黄州寒食诗帖》4、王珣真迹《伯远帖》5、《韭花帖》杨凝式书 6、《蒙诏帖》柳公权 7、《张翰思鲈帖》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8、米芾《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

开始练习行书书法,哪个字帖比较好
答:第一,“取法乎上”。必须选择用笔精到、意态活泼、格调高雅、韵致优美、情趣丰富的碑帖作为研习对象,我们不能任意取一本字帖作为范本。学习行书,既可以从古人学到今人,也可以从今人上溯古人,博采众取,但今人的字帖鱼目混珠者较多,应该郑重选择。第二,由于各人的口味不一,爱好不同,不合口味...

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包括哪些?
答:《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

怎样学写毛笔行书,或者怎么练?最完整的古代毛笔行书 字帖是什么?_百度...
答:初学行书字帖推荐选择王羲之《圣教序》,虽然此帖不是墨迹(是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字而成),但运笔章法一气呵成,尤其对初学者建立行书结构的基础非常合适。也可以临李思训《云麾将军碑》,但要注意克服瘦硬的毛病。通临一遍或数遍以后(遍数根据熟练程度掌握),可以尝试背临,就是不对照字帖或半对照字帖临...

练行书先从什么练起
答:练行书先从临摹练起。学行书,须临帖,而且要临墓古人的名碑名帖。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过,学行书,就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清代的一位书法家也说过,学书法,应以碑为上帖则次之。《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集字碑刻作品,大多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且字数多,是学习行书的最佳选择,建议题主从...

有一定书法基础,以前都是写楷体,想练毛笔行书,请大家推荐一下好的毛笔...
答:我这里只推荐几本古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两序代表了王羲之行书的巅峰,其中圣教序是集字,兰亭序是摹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个人认为冯承素的摹本最好)苏轼:《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

行书入门有推荐的练字帖吗?
答:作为书法初学者,选择入门字帖,建议大家选择偏教程类的,教程类的字帖便于自学,同时也更基础,更易懂。学习硬笔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有“行走”之意,因此它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具有了行书的特点。楷法多于草法叫“行楷...

练行书从哪里开始入手
答:字间距、字形比例等,需要掌握这些基本结构的规范和要求。3、练习基本字体。行书的基本字体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需要选择一种基本字体进行练习,掌握其基本特点和书写技巧。4、练习字帖。练习行书需要有好的字帖作为参考,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行书字帖进行练习,如《颜真卿多宝塔碑》、《王羲之兰亭序》等。

开始练书法临什么帖子好?
答:控制。宣示表 接着再进行行书的学习,比如练习智永禅师的《千字文》,怀仁禅师的《集字圣教序》,王羲之的《兰亭序》,赵孟頫的《洛神赋》等等,继续练习对毛笔的控制。之后,可以选择再喜欢的隶书、唐楷、魏碑、行草书等等进行临写,增加见识。临写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开始脱帖进行创作。千字文 兰亭序 ...

硬笔行书字帖哪个好
答:当然,他们传世的都是毛笔字碑帖。 三、 如果对第二条感到不便,退而求其次,要向现当代继承了大师一二精髓,稍有来历有内涵的硬笔书家学习,硬笔楷书如田英章、卢中南,等,硬笔行书如谢非墨、骆恒光、吴玉生等。田英章、卢中南、骆恒光、任平都有字帖行世, 四、 当代硬笔楷书好的书家很多,硬笔行书好的著名书家太少...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