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那些?

应该怎么样熬中药?要注意什么?~

煎药方法:

先反复核定所开处方(处方当中所标注的剂量全部是以克为单位),当确定所抄处方明确无误之后,即可去药店拣药。 处方中药物剂量,抓药时,请务必准确!尤其象1.5克这样的剂量,要求一称一等,比如:柴胡3克,三剂,一共9克,应该抓3克,称一下,然后再秤.....笼统的分,那样剂量不准确,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所拣中药选配地道,凉水浸泡2小时,武火煎开,文火30分钟即可。第二遍武火煎开后文火20分钟即可。
两遍药液混合在一起即可。



3:服药方法:
服药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两餐之间两次,(早晨可以选择在9点~10点,下午可以选择在3点~4点)晚间睡觉前一次,以利于药物的吸收,一日温服3次(患者由于上班时间服用不便,可以用矿泉水瓶装好药,带到班上,然后用开水温热药液也可)每次服用约200~250毫升。




4:禁忌症:
治疗期间绝对忌口,任何辛辣油腻油炸零食硬食品一概不得入口,各种肉类当少食或不食,服药期间的饮食当以清淡为主,可选用各类蔬菜,豆制品,服药期间忌房事。



5:个别药物煎法说明:
处方中注明先煎及后下的煎法:
先煎:所煎之药大多为矿石类药品,凡需要先煎者,取药直接加凉水武火煎开,后文火煎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
后下:后下之品多为芳化类药物,应该在首煎文火之后25分钟左右放入,所煎时间大约3~5分钟即可。
凡方中注明先煎后下者,在药店拣药时,都要单包。

烊化:烊化就是把阿胶放到碗里,加上少许凉水,上锅蒸化,然后和汤药兑付,正品东阿阿胶一般开锅,十分钟左右即化 ,假品是久蒸不化的。

汤剂煎煮法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延用
至今,经久不衰。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铝锅、搪瓷罐次之,忌用钢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煎药火候:有文、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4.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2/1。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二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及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板、鳖甲等。此处,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2)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它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环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它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复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士、北秫米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虎骨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它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它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虎骨胶、鸡血藤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它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它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上与其它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它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二、服药法:
1.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一日二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宣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2.服药方法:
(1)汤剂: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2)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3)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4)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5)冲剂、糖浆剂: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
此外,危重病人宜少量频服;一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不同的中药在熬制的过程中有所不同<br
如果是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最好使用陶器、砂器,在第一次使用陶器和砂器熬制中药前,最好在陶器和砂器里熬一次粥,让陶器和砂器的小孔隙被粥填满,这样在熬药的过程中可以保证更好的熬制,防止药液流失。
如果条件不允许或者不想购买砂锅,使用不锈钢制品也是可以的,但是相比陶器和砂器的熬制效果会稍差一些。 在煎药前最好将药品浸泡30~60分钟,稍微再长点时间也可以,但不可太久,若浸泡时间太久,煮的是时间可相对缩短一点。赶时间的话可以略去这一步。
浸泡的水最好是凉开水,也可以是自来水,凉开水好的原因是:自来水中含有漂白粉,即有大量的氯元素,这样浸泡后熬制会对中药的药效造成影响。如果这两种水都没有,那么放置一段时间的自来水或者纯净水也可以替代。当然,如果有天然或者水质较好的井水或者泉水是最好的。 浸泡的加水量和第一煎的加水量浸泡后,直接开始头煎就可以,若略去了浸泡这一步,直接进行头煎,头煎的加水量应与浸泡的加水量相同,且应在加好水后,将锅底擦干,再放在火上熬制。
一般的煎药常识上会说加水量为超过药面3-5厘米,但是大家可想而知,如果煎药器具的大小不同,那么3-5厘米的水量是大不相同的,一般量的药,可以参考一个加水量:600毫升-750毫升,大约相当于一般大小饮料瓶的一瓶再多些。 一煎/头煎和二煎的煎煮时间一般在拿到药后医生都会大概讲解煎药的时间,病人也应该已经清楚自己的药属于哪一类,下面有针对的描述不同类药的煎煮时间

!!!!!!注意煎煮的时间都是从药液煮沸后开始计算
解表类药:
头煎需10-15分钟,二煎需10分钟左右;
一般类药:
头煎需20-25分钟,二煎需15-20分钟;
滋补类药:
头煎需40-50分钟,二煎需25-30分钟。 益母草可不可以直接用水煮来服用,好像中药那样?要煮多久? 我为父亲煎中药,药要分两次放,第一份药煮30分钟后再放第二份,这第二份要煮多久呢? 中药煎多长时间合适 中药熬多久算熬好了 中药要烧多长时间?第二次烧多长时间? 头煎和二煎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头煎和二煎都是先用大/猛火将药液烧开,之后将火调至小/文火熬制,熬制的时间是文火熬制的时间,不包含猛火的熬制时间。
头煎煎好后,应立即滤出药汁,再加入比头煎加水量略少的水到头煎后的药渣中(加水量500毫升-700毫升左右),选择加入温开水最好,凉开水次之,自来水再次之,最差的是开水。然后不再浸泡,直接开始二煎即可。 请教中药头煎和二煎的问题 关于中药的正确煎法,谢谢 中药煎法 中草药的煎法? 关于中药 其他煎药时需注意的事项!!!
1.在头煎和二煎的过程中,最好每隔8分钟左右将药液搅拌一下,将上部没有充分熬制的药材翻动到下面,这样可以防止药品部分糊锅和药液渗出不均匀。
!!!
2.切记熬糊的中药是不能喝的 最后的熬成药液量和服用一剂/次煎药量
儿童每剂100-200毫升。成人每剂300-400毫升
服药规律,服用时药苦,可在喝下药液20分钟后喝水,以免影响药效
1.每天煎一剂/次,每剂煎二汁(即头煎和二煎的药液混合),早、晚各服一次,一次各服用一半,其他医生有要求煎三剂的遵医嘱。
2.在拿到药后要向医生咨询清楚服药时间。一般中药在饭后服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解表药趁热服,安神药睡前服,驱虫、攻下药空腹服,一般药饭前服,或遵医嘱。

煮药需用白开水

  现在人们熬药经常是打开自来水直接用,其实熬药最好是把烧开的水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先煎后煎分药性

  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等应先煎。贝壳类有牡蛎粉、蛤粉等,矿物类有石膏粉、龙骨等,骨甲类有鳖甲、龟板等。此类药应先煎1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物。

  有些药方要求一味药或几味药后煎,也就是在其他药煎10分钟后再放入药罐。因为有些药材久煎无效,如钩藤等;有些药材带有芳香味,久煎降低药效,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此外,有些药久煎却可以减轻药的毒性,如马钱子等。煎药前最好先把药材用温水泡40分钟,让中药泡透,以便将药中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开盖关盖要注意

  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些挥发性药材多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又如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应该盖上盖子,以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丢失。

  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如果熬药容器不够大,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当然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

  用火用锅有讲究

  有的药要久煎微火,有的药要猛火、时间短。滋补药应微火久煎,便药、伤风感冒药用猛火、时间短。

  煎药最好用砂锅,因砂锅受热均匀,药煮开时它的滚动就像浪头,有撞击力,再用筷子不断地搅拌,像洗衣机将衣服的脏物洗掉一样,这样才能把药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来。用高压锅煎药就没有撞击力和搅拌作用,药的成分会受影响。

  药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取的药汁多少非常关键。煎三次,一次煎180毫升左右为好。如果药汁多了,药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药汁少了,药渣会把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费了。
  假沸的药多熬一会儿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药咕嘟咕嘟沸腾了就是熬好了,但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会开始沸腾,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充分溶解,药效就会受影响。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一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一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煎药并非越久越好。特殊煎服:药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药,先煎30分钟,再加入群药;注有“后下”的小包药,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药,用纱布包扎好投入药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液与“烊化”药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冲服”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汤冲服。

中药煎药方法 煎煮前———

  ●清洗

  中药材是否需清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出售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骤不能浸泡中草药,但煎煮之前,却需要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

  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切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特别是在夏天,浸泡时间过长会很容易引起酸败。

  煎煮中———

  ●用水

  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学的标准。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如果真的有人一边煲药,一边不断把药汁倒来倒去,作为煲中药的标准,这样瞎折腾其实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药。

  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而不是机械地用3碗水煮药。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火候

  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控制火候的意义在于,若火候过强,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时间

  中药煎煮时间,应根据不同药物和疾病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楼步青说,沸腾后再用文火煲药的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如果有“大头虾”不慎煎煮时间过长,令药汤太浓,这时可以加些白开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渗透的问题。

  ●复煎

  许多老人家习惯于一副中药“返煎”三四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滋补类的中药,可以煎煮三次。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分别服用,这样未能将药效发挥至最佳。应该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同样,煎煮三遍的药液也相应地改为一天3次服用。

  煎煮后———

  ●立即滤取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煎煮器———

  ●瓦罐沙锅最好

  最佳煎煮器当然还是传统的瓦罐、沙锅,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和铜锅,以防止这些活跃性强的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传统的沙锅、瓦罐以及陶瓷,不会与各种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传热均匀缓慢,煎出的汤剂质量好。不锈钢属于钝性元素,也不会容易产生化学反应,现在许多大医院的煎药器皆为不锈钢锅。但铁质煎器,虽然传热快,但不仅易氧化,化学性质也不稳定,它能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汤液色泽加深,还会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对于微波炉加热是否会影响中药药性,目前未有定论,所以楼步青亦不推荐以微波炉加热中药。

  此外,楼步青提醒,若以药煲煎煮过有毒性的外用药,应洗净后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质残留。

  药师提醒:注意先煎、后下

  中药的煎煮指示上,常会出现“先煎”、“后下”的字眼,这是什么意思?“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所以应严格遵照中药师的煎药指示。

 通常矿石类,如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材中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必须先煎1-2小时,才能达到减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也须先煎10-30分钟才能发挥效用。

  后下的药物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等,通常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锅。

不要吸烟时熬药,掉里烟灰会有毒的。也不要熬的时间太长,水剩的很少也不行,我也是听老年人说的。

如何煎中药 自煎中药注意事项
答:在煎药前最好将药品浸泡3-4小时,一煎加水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药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煎好的两次药汁倒在一起,分早晚两次服用。头煎和二煎都是先用大、猛火将药液烧开,之后将火调至小/文火熬制,熬制的时...

中药一定要熬吗
答:中药煎熬的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

熬中药易渗出来怎么办
答:您好,中药煎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煎煮容器: 应选用陶器制品如砂锅,瓦罐或不锈刚锅为好.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制品,因金属容易与药物中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增加毒性.如:铁器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色成加深,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药物等均可影响疗效,加上长时间煎煮后,...

中药熬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答: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

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那些?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是不会煎的。首先把先煎的中药方剂放进中药寚中先泡水30到60分钟,然后大火煮开,然后把火关小再煎20分钟就可以把药汁沥出,再另外加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煎20分钟沥出,和前面药汁和在一起分2-3次温服.

怎么样才能煎好中药?
答:每剂药煎的次数:中草药汤剂,每剂每天一般需煎两次。对一些较难煎出有效成分的药材则每日需煎三次。其它注意事项:有些药如矿物类药的紫石英、寒水石等,要打碎提前先煎,然后再放其它药同煎。要是发汗药(薄荷、荆芥等)或芳香健胃药(如木香、丁香等),因含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则不能煎的...

关于煎中药,你知道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1、中药煎煮忌用铁器。不管是用中药煎煮汤剂或制作茶饮,我们一定要记住中草药忌用铁质的器皿煎煮或盛放。自古以来,中草药都是用陶器砂锅煎煮,因为铁会和中药里面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极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2、使用中药要选择道地产区的道地药材。在普通人的眼中,对中药材的优劣并无明显的认识...

比较详细的中药煎药及服用方法
答: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需注意:1.所有中药(包括颗粒剂及中成药),除极少数特殊要求者,皆需要 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服用,皆需要温热服用,不允许冷服,皆只需喝少量(成人50到100毫升左右即可,孩子及幼儿几口或几汤匙即可),皆不允许喝药里面的沉淀物及药渣药沫。2. 带有麻黄的药物,一般注意早上...

请问煎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答:4、不同的中药材,煎煮的时间要区别对待 现在人们煎煮中药,大多都是直接全部下锅煎煮,而部分代煎中药的话,可以形象地说,就是“一锅乱炖”。而在古人眼中,同一锅内的不同中药材,其煎煮方法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金石类的中药材需要先煎、芳香花草类的中药材需要后下、黏着性强或者...

煎中药的禁忌 煎中药有什么禁忌
答:铜等金属类器具,因为这些器具有可能会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2、其次,煎药前要先用水泡药30-40分钟,煎药用水可选用井水、泉水、自来水,加水量要漫过药物二指左右。3、煎药时先用大火煮开,再改用小火慢熬20-30分钟,期间注意不要将药煎糊,煎糊的药物,不可服用。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