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心理特点?与中国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究竟有什么不同?~

东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左右脑有不同功能……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其逻辑思维强调世界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认为一个事物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无中间性。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分析思维,考虑问题不同于中国人追求折衷和谐,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本质特性作逻辑分析。
中西文化之不同,集中表现在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西方人注重分析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各学科分化出来,分析法大行其道。分析法要点有三:一是分门别类,二是穷根究底,三是隔离――隔离是分析法的精髓,在科学方法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分析法对近代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伽利略所进行的自由落体实验就是善用分析法的好例子。现代科学的发展也主要靠的是分析法。
中国人的学术研究以综合法为主,源于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尤其是《易经》及其易学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思维。儒家道家都是对宇宙作整体性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探讨,着眼于各部分之间的外部联系及相互作用,很少分析其内涵。重综合轻分析主导了中国人的学术研究,中医学就是典型例子。中医传统理论是基于阴阳二气之谓和、以及五行生克,都是整体出发抽象出来,实质是将各个器官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作通盘考虑,以综合法辩证施治。经络与针灸――针一穴能全身以及中药处方君臣配伍,均基于整体综合的观念。西医则大不相同,它以人体解剖为基础,层层深入分析,从器官到组织,再到细胞至枋、染色体、基因。西医治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坏了就在那里开刀。
这种科学方法的分道扬镳产生了深远影响深重综合轻分析是导致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片面的方法对事物研究难以深入下去,所得结果只能是概貌而失去精微,尤其近代科学向纵深发展就无法胜任了。
分析与综合,本是科学方法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为什么偏重分析能使西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分析法之精髓在隔离,这对于物理化学等领域特别适用,原因是研究对象较简单,影响因素少,较易隔离,从而使分析法大有用武之地。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多在这些领域中。那么这种偏重分析法到底能维持多久?如今科学门类越分越细,层层深入,探小入微,是否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呢?
现代科学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对象生态环境、宇宙变化、生命奥秘、大脑功能、思维机制、人工智能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这些大系统不仅包含为数极多的部分和更多的影响因素,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使分析法所要求的隔离很难实现,也难有效地进行分析,如不作综合也会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总之,随着科学进一步发展,单靠分析已不再适应,必须同时采用综合法。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 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从 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 ,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 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 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 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 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 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 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 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 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 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 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 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 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 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 存 。”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 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为了更好 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 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独立学科”, 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 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学者们 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 写 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 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 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道家则更进了一步。王弼认为:“忘象 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 )语言,甚至图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图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 。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 为禅宗南宗的鼻祖。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全用纯粹的 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 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与此相应 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 实……举不胜举。
  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 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
  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 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 己的痕迹�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西方 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 在向精确化发展)。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 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简本《老子 》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 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 的知识。”[4] 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 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抽象思维(确切地说是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为一谈,所以那些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断言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这同样是错觉。所谓逻辑,就是客观规律性。其实,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思维。
  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这正是造成以上各种 错觉的根源。
  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并非没有自己的体系,那种认为中国缺乏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人们用直观或直觉去感知一个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当困难的。当我们想象桌子的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中出现的总是整个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样,我们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状时,它们总是同整个桌子合为一体的,难分难舍。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这就给具体分析带来了方便。人们在运用“桌子”、“桌子面”、“桌子腿”等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都是完全独 立、互不牵制的。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语言思维的分析性各给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综合的,一部《论语》,囊括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而西方的学术著作,一般是分门别类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修辞学》、《诗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等政治学方面的著作。在物质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则颇具错落有致 、不拘一格的情趣。
  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功夫,他们力图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的画蛋的求真态度,已成为妇孺知的美谈。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维妙维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是求似与超脱。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在这里,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独有偶,司空图早在《诗品》里就说过:“离形求似”,可见这是一个传统。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诗,总能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的天地,使人们回味无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苕溪渔陷从话》前集,卷十五)苏东坡对王维的定评,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特色。其实,在中国艺术史上,何独王维的诗是如此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不正是一幅用饱醮忧愁的笔墨描绘出的图画吗?又何独王维的画是如此呢?敦煌壁画 中的佛像,那种既大智大悟,又天真纯净;既莞尔而笑,又庄严静思的神态,不正是一首绝妙 的诗吗?这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出的硕果。
  至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占优势,西方在近代占优势呢?这个问题迷惑过不少人,包括爱因斯坦这样卓越的科学家也感到惊奇。我以为,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来的不同的优势。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第一,确切地讲,科学不等于技术,前者是指一种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体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创造;第二,科技也是由技术创造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近代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既然古代科技形态的显著特征即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显然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会大显身手,而西方人的语言思维就相对逊色了。所以,中国能够成为四大发明的故乡�四大发明基本上是技术创造。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主要也是技术 方面的,《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对明代手工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对中草 药的功能与用途研究的记录。另外,中国学者在理论体系和学术概念上的潜在性、模糊性、玄奥性表现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是别具一格的,但与生性精确的近现代科学理论背道而驰。这或许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一落千丈的一个深刻原因。而以语言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西方科学家,却正是在这方面得天独厚,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中独占鳌头。牛顿的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体系在近代科技史上显示出了语言思维在这方面的优势。
  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想法:中国的科技形态基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而西方的科技形态则是对人类原始经验的转折。原始思维研究证明,原始人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能力和经验积累。我认为,中国的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科技形态;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原始经验的联系,使之另外开辟出一块天地,从而形成了西方的科技形态。西方科技在现代社会的优势已为人们所共睹。其实,中国的传统科技,尤其中医学,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有待人们去发现、去挖掘。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的两朵奇葩,互有优劣,各具独特风貌,在历史上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因此,不能笼统地划分谁好谁坏,贬低一方,抬高一方。那种贬低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抬高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的论调,事实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二、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是文化的更深的层面,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反映了各个文明的不同风貌。在我看来,哲学和宗教的含义,是一个需要重新界定的前提性问题。这两个概念都来自西方,所以,一般人观念中的哲学与宗教,都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可谓之狭义的哲学与宗教。以这种狭义的哲学与宗教来考量中国的学术思想,严格地说,中国既没有哲学,也没有宗教。如果一定要以这个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来分析中国学术思想,我们当然可以找到类似于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依此,或许可以这样说:西方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分离,印度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合一,而中国思想的特质在于以哲学代替宗教。各国的宗教都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但在中国,哲学就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不需要宗教来扮演这一角色。中国哲学通过两条途径来安顿人生,一是自然,二是人自身,它们又往往交织在一起。由于它们都为人生而设,所以都具有人文主义特点。就此而言,我们又可以说中国哲 学的特质是人文主义。
  不过,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讨论中国的学术思想,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束缚,在更超越的层面上去理解哲学和宗教,对这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我想,如果把“哲学”看作关于世界根本观点的学说、关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如果把“宗教”看作关于人生的学说、关于信仰的体系,那么,那么就可以说中国思想具有哲学和宗教的两重性;它既是哲学,也是宗教。中国思想立足于人自身,所以这种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这种宗教也是人文主义的宗教。
  中国传统思想的这种特质,是殷周之际经过一场以人为本位的深刻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形成的;这场思想风暴,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建立。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从探究人的本质即人性(德)开始的。透过这场宗教批判运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是从原始宗教中转化出来的 。
  西方的情况完全不同。西方哲学尽管也萌芽于宗教,但它是从探究客观世界开始的。所以它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然后才转向人,从而具有人文主义性质。不可否认,西方早期的这种人文主义和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有许多一致之处。例如,伦理学一度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主要课题,研究形上学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这和先秦哲学家的思路不谋而合。
  中西哲学不但出发点不同,而且发展进路迥异。希腊哲学没有经过殷周之际那样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这就为宗教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所以,在希腊哲学发展的后期,哲学终于和来自东方的宗教合流了,由此导入中世纪。然而,正是由于西方没有经历过殷周之际那种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始终禀性各异。其哲学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其宗教是非理性的、神本主义的。终于,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哲学与宗教又一次分道扬镳了。就这样,西方重新确认了久违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跨入近现代社会。可以说,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是西方人的思想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结果,所以它表现出对中世纪激烈批判的意识。
  但是,由于经历了殷周之际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思想就一直是人文主义的。正因如此,中国没有中世纪,也不存在什么封建社会,就象不存在奴隶社会一样。也正因如此,中国人没有必要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重新认定人文主义传统,因而也不可能象西方那样经历文艺复兴运动。
  多少年来,在西学的一片凯歌中,学者们千方百计地用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来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尽心思地寻找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煞有其事地猛烈批判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所有这一切,皆迹近无的放矢。诚然,中国古代社会有它的弊病、有它的缺陷,甚至严重的弊病和缺陷。然而,这就是封建主义吗?这就是专制主义吗?对此,需要重新考量。我想,中国古代至少没有西方那种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如果说中国有西方意义上的专制主义的话,那应该是斯大林主义传入以后的事情,而文革是其顶峰。所以,中国的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直面现实,不要总是把账算到古人的头上、总是把祖宗当作替罪 羊、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切实地提高自己,发展社会。
  三、形上学
  形上学不但是某种哲学的核心,也是某种文化系统的核心,所以它最能反映一种学术思想 的特点。
  形上学所探讨的最普遍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是与现实世界无对的。这就是说,它完全由人心所设。这样,我们就无法回避心这个概念。
  上文谈到,心包含生命之心和认知之心两个层面。我认为,相应地形上学也有两种类型,即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它们分别由生命心和认知心所构造。前者乃生命根本特质的投影。哲学家们把他们对心(或者说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把握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然后用它来规定心、安顿心。后者乃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投影。客观世界的根本特质首先投射到认 知心,然后又由认知心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
  由于哲学家们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对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黄梨洲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6] 这里,我要接着他的话说:存在(最普遍的存在)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既然最高形上概念为心的投影,所以,存在的本体,也就是心的本体;“工夫”的不同,决定了心之本体和存在之本体的不同。“工夫”,当然是心的工夫。
  中西传统的形上学属于不同的类型。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一种“爱智”的学问,由此形成的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用科学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论知识体系来把握的,这当然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或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一开始就立足于生命的价值,因而其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生命形上学。儒道佛三派形上学的最高范畴分别为天、道、真如,这些范畴的实质分别为善、自然、空。就是说,三派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分别为善、自然和空。不过,宋明新儒学中的程朱一派的形上学则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它虽然声称其最高范畴“理”具有普遍性,但在实际论证中更侧重社会人伦 的一面,所以与西方的认知形上学有所不同。
  既然生命心的功能是对其自身的体悟,所以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归根结蒂它是主体性的实际承载者。这正是中国哲学主客合一特点的根源。与此相反,对象化是认知心的鲜明特征。它总是把客观世界作为对象去认识;即使对自身,它也是先将其对象化,然后再去认知。换言之,认知心与客观世界本来二分。另一方面,认知心与作为主体性实际承载者的生命心与本二分。这就导致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特点。
  由于中国哲学脱胎于早期宗教,所以它难免带有中国早期宗教的特征。就象在原始宗教中人的命运是由天所赋予的一样,在中国哲学中,人性也是由天、道等最高形上实体赋予,从而内在于人自身的。这一点,也是与西方形上学大相径庭的。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近代以来尤其现代以来怀疑、否定传统形上学潮流的实质,在于对认知形上学的背离和对生命形上学的靠近。这样,一些西方哲学家自觉地从中国哲学中吸收养分 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这是大家都有的感觉。但中国人和西方人究竟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西方的传教士、外交官、记者们关于中国的著作中,看到他们对中国人的描述;也可以从中国人写的书中看到对西方人的描述。但这些描述,大多是感性的,与个人的直接经验有关。今天发表的这组文章,则是中国心理学家运用科学方法,对中国人的人格维度进行的探索,以及与西方人进行的比较,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与西方人究竟有何不同。
  面对同样的情境中国人,西方人各自如是说——
  在选择配偶时,
  中国人说:他这人心眼儿好!
  西方人说:他令我眼前一亮!
  分析中西的“描述人格维度”表的第一项,可以发现中国人重个人品质,西方人重外在表现。一说“这个人”,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的外在表现:是否有活力?是否热情?是否健谈?……而中国人是从“这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来看,价值判断、道德判断是描述人的前提。中国人关心的是该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小人还是君子”,外表印象并不很重要。这一点在中国人的交友、择偶方面表现很明显,在选拔人才时也强调德才兼备,“德”是放在首位的。
  应用:如果你和西方人打交道,应该明了西方人很注重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外向开朗有活力的形象往往能给对方以好印象。在与人交往,比如做生意时,这样的印象往往可以使事儿好办得多。
  而西方人如果要想和中国人交上朋友,“日久见人心”便显得很重要。中国人要看你的优秀品质,外表的虚话中国人不信!

  在人际交往中:
  中国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西方人说:他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我们都喜欢他。
  把西方“人格维度表”的第二项和中国大学生“人格维度表”的第四项对比一下,可以发现西方的人际交往特点是直接指向他人的,是较留于表面的浅层次的东西,比如令人愉快,有感染力等。而中国年轻人的人际交往特点是直接指向个人品质的,是内在的东西,如善良宽厚,好心肠、和善等。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人生活比较封闭,人际交往圈子小,所以非常注重选择交往对象的品质。西方人爱开鸡尾酒会,一大群人凑一块儿,打打哈哈,聊聊天气。而中国人则讲究三五好友,一杯清茶,推心置腹地深入交流。正因为两种人际观念不同,所以常会听说一些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时常显得很孤僻,不合群,他们总想和人品好的人做朋友,而不习惯于和周围人泛泛的交往。
  应用:现在中国年轻人人际交流的圈子不断扩大,如果只重视内在的东西,而不注重表面形式的话,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困难。在人际交往中不但要看对方的内心,表面浅层次的东西也不可忽视。这对年轻学生来说,是走向社会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修炼内容。

  做事风格
  中国人说:重要的是沉稳干练。
  西方人说:关键是公正,不然你越能干,问题越大
两个人格维度表还反映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做事风格。中国人讲究人要“沉稳干练”,“恒心”、“毅力”,这些都是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西方人则十分看重“公正”、“公平”。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不讲“公平”、“公正”,只不过中国人的“公正”会随具体情境和人而变化。同样做一件事情,中国人与朋友合作和与陌生人合作,其“公正”的尺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做,那么在利益分配、分工等问题上,中国人会寻求一种大家都较能接受的公正,这是根据“我”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来权衡的一种公正,而在与陌生人共事时,此时的“公正”就与彼时的“公正”不一样了。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人”的观念很重,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不同,做事原则和方法也就不同。
  西方人的“公平”、“公正”则是铁定的,很少随情境人情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碰到利益问题时显得那么冷冰冰,不近人情的原因。无论你抬出什么友情,亲情,他们都会对你耸耸肩说:“对不起,一切按规定办!”
  应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不要指望着凭你与他的私人关系得什么便利。

  关于创造性
  中国人:看上去没有可行性的东西就不考虑。
  西方人:我们喜欢异想天开!
  在西方学者研究的“描述人格维度”中有一条“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这一点在中国人的人格维度中却没得到体现。
  西方人比较注重独特的东西,思维上的约束规矩较少;而我们中国人更强调共同的东西,强调共同就会有一些严格的约束,客观上也会影响创造性的发展。例如,遇到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脑袋里闪现出一个解决办法后,他旋即又会想到更多的不可实施性,于是就马上否定了这个想法。而西方人则会先肯定自己有了一个想法,再来一步步论证这个想法是好是坏,好在哪里,又坏在哪里,怎么去克服困难。总之就是勇于去尝试解决。
  应用:知识经济最核心的原则是: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21世纪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个人来说应当进行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而在大环境上,不论是搞教育或从事学术研究,还是搞实际工作,我们都应制造出一种氛围———一种鼓励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氛围。

一言以蔽之,就是情绪、感性的发达程度不同,中国人思维中情绪、感性明显发达,看看我们的儒释道文化、诗词书画、民乐、人情道德伦理社会,哪一个不是注重内心感受、意境,这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为他人和集体着想的集体主义精神、乐天知命的个人修养文化。只不过过于感性的思维削弱了人的认知功能,没有发展出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西方的人生活以自己自在为主,中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赚钱,相比之下比较累。

外国人表达方式直白露骨,中国人则比较含蓄。

请问中国人和外国人心理是否有差异?
答:由于研究晚,所以用现成的资料是有好处的,在此基础上加以研究和深化都有好处.另外,教材也有中国人编的呀,不是没有的哦.教育用的教材的一些量表虽然是用外国的,但是心理学的特殊性使得必须根据人群的不同重新来检验.所以很多东西虽然是外国的,但是都是经过中国心理学者检验在中国可行,可信的哦....

外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征
答:区别于中国消费心理的几大典型特征:1。突出化/特征化:外国人不怕标新立异,不怕颠覆传统。2。独立性:不喜欢与众相同,不似中国人喜欢大规模跟风,外国人希望通过消费塑造自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3。超前消费观念:信用卡消费,提前享受的观念更普遍。

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性格差异
答:于是我们的少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的迷茫,做能很多与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事。其实仅仅是为了为之而为之,做了越多越说明我们的自身的贫乏以及精神上的迷茫。而国外社会的发展与其历史的文化冲突不明显,文化上基本上维持其自由性,多发性。我们在过渡,凭借我们中国人对文化天生优势,过不了多久中国又...

中国人到底和外国人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答:西方人中间有一种论调:中国人不可思议,满脑子的神秘思想,我们难以理解。如果到中 国去长期生活体验一下,可能也会使我抱这样的观点。但是,依我在那个国家讲学期间的 所见所闻,并没有发现有任何迹像可以证明这种论点是正确的。我与中国人交谈就像与英 国人交谈一样,他们回答我也很像英国人回答一个中国人。中国人...

各国文化有差异,不同文化之下培养的人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的辩证思想是以已有的事实为基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西方人更喜欢独立个人,中国人喜欢随大众,合群等等。无论在哪种文化下成长,我们都会拥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融合不同中的文化来培养自己的小孩,只有给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无论哪种文化都值得学习。

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异呢?
答:中国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方人说:他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我们都喜欢他。把西方“人格维度表”的第二项和中国大学生“人格维度表”的第四项对比一下,可以发现西方的人际交往特点是直接指向他人的,是较留于表面的浅层次的东西,比如令人愉快,有感染力等。而中国年轻人的人际交往特点是...

各个国家的人有什么特点?
答:1、各个国家的人有什么特点?(性格和外貌)主要是西欧那些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要糊弄我,我急求,越快越好,描述不要太多,简练到位就好,比如:英国人绅士、法国人浪漫... 1、各个国家的人有什么特点?(性格和外貌)主要是西欧那些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要糊弄我,我急求,越快越好,描述不要太多,...

西方人和东方人在思维上有什么区别?
答:1、东方人处事曲折但周到,西方人处事直观但现实。2、东方人讲究间接和内涵。西方人讲究直来直去。3、东方人重感性,西方人重理性。4、东方人求同存异,西方人标新立异。5、东方人讲面子。西方人讲实惠。6、东方人的时间是圆的,西方人的时间是直的。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
答:8、隐私观的差异:西方人反感询问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9、消费观的差异。西方人提倡为自己活着,为今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东方人提倡钱存银行,为下一代活着,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买房。10、竞争观上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强调中庸之...

中国人和西方人各有不同,中国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答:三、社会结构上的“民主与阶级”我们中国社会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人际关系上有上下级、长晚辈之分。而西方社会注重民主和平等,西方人偏向扁平化或民主的结构,他们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无本质化的区别。四、人性上的“善与恶”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性论是性善为本,这种人性论渊源于孔子思想,他指出“...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