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诗歌的审美形象

散文诗中如何让分析形象~

建议,要把你读一篇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点生发开去,写成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也就是说,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因为这是你可以并且有能力把握的小题目,是散文的一个侧面,抓住这个侧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
欣赏网络散文,其实还是美学范畴,是一种审美活动。就是说,你对一篇散文或一部散文集读后,就感受美的地方发表评论,它是不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写得这样美?这是一种以散文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也是沟通作品与读者的桥梁和途径,同时更是一种再创造。好的鉴赏文章本身也是艺术品。从欣赏主体即评论者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只有经验过的东西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一位哲人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和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有些读者在一片叫好中感到茫然,谈不出哪里好来,就说明这种缺少艺术修养的情况。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谁要想作出伟大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那样,把琐碎的实际自然提高到精神高度。欣赏亦如此,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做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个人认为,欣赏散文的重点:一是看立意如何?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反之就不是好的或优秀的散文。还是那句话:散文谁都会写,写好不容易!二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有人概括为“新、奇、巧、妙”四字,也不无道理。一篇散文,特别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或题材,别人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三是看意境创造。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看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就是对文学史的贡献。四是看语言特色。有没有语言特色,是衡量一篇散文成不成功的标志。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能不能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标志。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要善于发现散文语言的含蓄美、音乐美和智慧美。由于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散文里读出诗意,特别是那些散文诗,更应该是美的语言。同样是叙述一件事或故事,散文也与小说不一样,小说平铺直叙即可,而散文却要求叙述时带有感情和节奏,要朗朗上口,要有诗意。所以,大家看于坚等人的散文好,好在哪里?在语言。他们原来都是诗人,后来转写散文,就把诗歌语言带进了散文,于是有了诗意: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因此,有人主张,年轻人要想学散文,最好先从写诗练起,诗写好了,再写散文就得心应手。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

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这个事物便是物象。最典型的当数咏物抒情诗。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如唐代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鉴赏时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一个“刺”字,不仅准确地勾勒出其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寒微,无人相助,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讽喻了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在诗歌中,诗人们还常常用一些特定的物象来表达思想情感,这些特定物象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知晓了这些内涵,对我们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如松、竹、梅、菊象征高洁的品质,杜鹃鸟、梧桐象征凄凉哀伤,折柳表示惜别,鸿雁寄予游子思乡怀远之情和羁旅之愁等。

二、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物景(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的象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题:《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全曲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这段曲词先通过“迥野”“黄草”“霜免”“苍犬”“人”“马”“车”等具体意象描写了汉元帝在灞桥与昭君道别时秋天旷野的萧瑟、苍凉的场面,接着,又通过“宫墙”“回廊”“椒房”“黄月”“凉夜”“寒蜇”“绿窗”等宫中凄凉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汉元帝别后回到咸阳宫的孤寂、悲苦和忧伤。同时也借汉元帝与王昭君别离时和离别后悲苦凄凉意境的渲染,渗透了作者对元灭宋后民族矛盾中许多人家破人亡的感慨。

三、鉴赏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中,诗人也常常塑造个体或群体的人物形象,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鉴赏此类诗时,要从形象本身入手,就事知人。

如下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解析】: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皎然是好友,此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诗歌前四句写陆羽所居之景。偏僻的野外小径,篱边未开的菊花,桑麻丛中的家居,颇显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间接表现了陆羽的高洁不俗。后四句写不遇的情况。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从侧面烘托出陆羽寄情山水、潇洒疏放、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四、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下题: 少年行 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少年行 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1)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都很成功,但两位少年形象又各有特点,请作简要分析。(2)王维和李白在诗中各表达了什么感情,请加以体悟。

【解析】:“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先从所描写的抒情主人公特点看:王诗咏少年英雄,围绕“英雄”做文章,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强、威猛勇敢、驰骋沙场勇猛杀敌的少年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李诗不像王诗那样将少年置身于战场这一典型环境中,而是将他置身于另一特殊环境——春光明媚的背景里,绘其貌,摹其声,传其神,刻画的是一个豪放不羁、卓尔不群、风流倜傥的少年形象。再从知人论世联系背景的角度看: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王维以山水诗著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历来的诗论者也往往视王维为隐逸诗人。其实,王维早年怀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之志:“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本诗中,这一少年英雄的身上显然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体现了作者年轻时胸怀理想、充满豪情、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李白是浪漫主义大诗人,青少年时期便醉心于剑术,仗剑任侠,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因此,李白的诗往往喜欢塑造豪侠少年的形象。从本诗塑造的少年形象中,我们不难窥见任气逞能、豪爽倜傥的少年李白的影子。体现了作者为人洒脱豁达,豪放不羁的浪漫情感。【注:2006年7月4日发表于《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高三版第2期上,刊号CN61—0023,发表时有删节】



一、诗歌形象分类解析

(一)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1.景象: 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物象: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技巧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文中提供的典型例题的参考答案均由此三部分构成。再如: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三、跟踪练习设计

1.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形象?

2.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参考答案: 1.全诗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形象。诗歌用“疾”表现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用“轻”表现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将军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全过程,再用“忽过”“还归”表现行动速度之快,从而展现将军形象,表现将军狩猎时的豪迈气概。

2.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①本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3分)

②《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 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①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中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一词语一分。) ②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 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 “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 (以上所说,言之成理即可)

若要论述意象和意境,首先需要概观地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审美崇尚。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虽然千差万别,不能整齐划一,但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受到民族的共同的审美心理的影响,有着一定程度的共同倾向性,这似乎也符合了瑞典心理学家的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一个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熏陶下,总会形成某些传统的审美崇尚,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风格,或者说古代中国人的文学审美崇尚,可以从历代文论家的著作中找到它们。

一、 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话是唐代李白对江夏韦太守的诗作的推崇之词。他本人还发出了:“自建安以来,绚丽不足珍。”的呼吁,要求文学作品气韵天成,真实自然。
自然美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的美,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美。推崇自然之美,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审美思维中的思想,它和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思想一样,发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庄子曾在《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王充把“朴”解释为:“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即自然形态的树木,是一种不假雕琢的自然美。自然同时也意味着真实。庄子进一步说:“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是不会感人的,真实才会自然。浑然逼真,不假雕琢,这才是庄子推崇的自然之美。他把这看成美的最高境界。
这种审美思想虽然发源于老庄哲学,但未被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因而在当时未形成一种审美崇尚。到了魏晋时代,文人士大夫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儒家思想的严格束缚,很多人都是“外儒内道”或“内儒外道”,他们推崇老庄,崇尚自然,喜欢清谈,反对华丽雕琢,要求文学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崇尚清新自然的文学审美情味。
齐梁时期的刘勰也曾明确地提出“自然会妙”的文学。他认为美是客观的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外加的,有了自然之美,再饰以辞采,才是真美。
自然的艺术使人感到亲切、平易,没有做作、隔膜之嫌。这在魏晋之后成为一种对文学作品共同的审美要求,并一直沿续下来。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专列了“自然”一品,并这样论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诗作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容不得半点伪装,所以俯拾即是,而不应当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剽窃的赝品。谁能把握住这种自然之道,就可以着手成春,写出优美的诗意。它不勉强,不做作,因而也就不必堆砌词藻,搬用典故来装点门面。这种自然,也是一种平淡,一种清新。
王国维甚至认为元代戏曲所创造的意境,特色就是“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并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但是,任何艺术都不是原始状态的自然形态的照搬,自然美是经过文学家创造的艺术境界,是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绚丽之极而又归于平淡的境界。艺术的自然美,是大巧之后的返朴,是去掉了雕琢斧痕之后的自然,也是精湛的艺术功夫以朴素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并经过推敲、琢磨,最后才成为看来是不假雕琢的浑然天成的艺术精品。
举这样的诗句为例,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二、含蓄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仅是文学,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乃至建筑,无不讲究含蓄的美。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画的含蓄美,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
含蓄,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规律,自然也成为一种审美崇尚。举例说,王安石的“浓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一点红,已经足以透露春天的气息,让人自然而然联想起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含蓄美就是要求文学作品不能一览无余,只有含蓄之美才能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引起阅读兴趣和审美愉悦。
强调含蓄的美,强调意在言外,如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这些文学审美情趣都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庄子说的“至乐无乐”,都很自然地引伸出了“无言之美”的审美理论。庄子在《天道》篇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学作品的内在意境,往往比语言文字直接表达出来的东西要深远而广阔得多。文学艺术给人的美感不一定都是语言所能形容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从魏晋时代开始,对含蓄之美在理论上有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刘勰在“隐秀”中说的“隐以复意为工”,指明了含蓄之美来源于丰富的内容,内容充实是含蓄的前提。钟嵘在《诗品序》中把含蓄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结合起来,“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把含蓄看成是赋比兴的结果,“文已尽而意有余”这句话成为后人对含蓄之美的典型概括。
到了唐以后,人们把含蓄看成艺术功力的表现,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司空图着力推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就是主张文学作品通过有限的描写,去表达丰富无极的内容。他把含蓄看成是文学的基本特点。
隐约或含蓄不只是艺术的形式美,而且关系到作品的思想张力。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如果一言道明,就不会给人审美愉悦和难以磨来的印象。文贵含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审美中的传统审美观点。文学作品有的这种含蓄之美,也就使人们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在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

三、 新奇美——“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奇也就是新,新也就是奇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看到了创新和变革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因而提倡这种出人意表的新奇美,正是对异常的、独创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以新奇为美的观念可以上溯到很早的神话传说。人类童年时期,对许多自然现象都会感到奇怪,而又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于是有了神话。从这些神话中开始产生出了古人的“奇”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新奇美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向反对因袭模仿,而主张意取尖新,即文学作品的独创性。杨万里在《诚斋集》中说的“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就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要有独创性,自成一家而不模仿别家,才能名传千古。
受儒家的不语怪力乱神以及经世致用的观念的影响,在新奇的审美观念中,重心在于要求表现“不奇之奇”,如刘勰提出的“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真,指现实的真实性;正,就是要依经立义,要以儒家的典籍为依旧。新奇美的审美主张要求奇出于正、奇出于真,即不奇之奇,虽然有些勉强,但这正是古人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所作的探索和总结。

很高兴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诗歌的审美特征
答:诗歌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歌具有意象性。诗歌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其次,诗歌具有音乐性。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此外,诗歌还具有表现性和情感性。诗...

应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去赏析一首诗词?
答:(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美
答: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美如下:描写生动的形象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特色之一。在阅读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通过具体细腻的语言、生动想象和独特表达方法带来的声、景、色、味、触等感官上的体验。这些形象常常有隐喻或象征意义,既有传承了数千年中国文化遗产的精神符号,也有参与了人类思想、艺术历程的普世象征。例...

...生活的一部分对现代人而言诗是审美的一部分诗歌的美包括哪些方面...
答:1、画面美。中国诗歌精巧,从不冗长,从来没有极大的伟力,但精巧的文字却极富立体感,勾勒出神妙的情景,让人感受到诗画合一的美。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让读者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走在高高的山路上,从与诗人相同的角度去观赏风景...

天净沙秋思诗歌的音美意美形美如何分析?
答:但却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形式简练、简洁明了。3. 意象丰富: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象,如烟波、枫叶、湖光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综上所述,《天净沙·秋思》在音美、意美、形美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答:回答:?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

诗歌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答:诗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

怎样分析现代诗歌文体的赏美特征
答:作为白话文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现代诗歌具有以下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审美特征:1、打破传统诗歌的格律要求,形式更为自由,韵可押可不押,律也随诗人意愿随意变化;2、由于打破了传统格式的限制,对心理变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也更为直接;3、符合现代人民阅读习惯,更易于在群众中传播。同时,与现代社会...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的审美特点是什么?
答: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

分析诗的艺术特征的角度有哪些?
答:1.形式美:字数(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一)、句型(长或短)、韵脚(有或无)、音韵的平仄对仗。2.意象美:诗中意象是否与情景一致和谐。3.意境美:诗歌的审美制高点。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