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美学观?

~ 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摘要】孔子将中国的儒家美学发扬到了极致,他提出的‘仁’和‘爱’的主张,在孟子以及荀子的努力之下发展成为了完善的儒学体系。其实通过流传于现在的经典我们完全可以发现,儒家学说中所倡导的‘中和’的思想,是衡量儒家学说最基本的一个标准。此外,儒家学说的特点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说它在强调人的个性的同时又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这一基本点出发,自春秋末期有无数的艺术家都会用自己的作品来弘扬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感情,他们企图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描绘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其实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人性的描写。 【关键词】儒家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地位 其实就中国古典美学而言,儒道两家的理论已经撑起了其半壁江山,这两种思想所追求的社会的统一,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中国古典美学更是向着这个方向去不断的前进的,所以说中华民族才能够形成今天的文化,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同样能够深入人心,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文对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做出了总结,希望能够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有所帮助。 一、儒家思想的美学特征以及其演变过程 我们可以把孔子当做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了中国社会的礼教传统,并且以‘仁学’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古典社会艺术的基本立场。在这里值得一体的是,孔子的美学是在仁学的基础之上诞生的,而其目的是为了促成礼的实现。我们可以把孔子主张的美学看做是两个基本点的内容:首先是他充分肯定了个人心理欲求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其次他又试图用社会的规则来对这种心理欲求进行制衡。所以说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艺术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作用,更应该将这种作用应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上,这才是用美学的合理性来引导伦理的正确方法。 当儒家思想到了孟子的时期,其实换发了新的高度,而且这个时期‘仁义’以及‘中和’的思想也有了新的内涵。到了荀子生活的年代,人的自然本性以及社会属性其实已经贯穿了荀子美学思想的全部。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中和’思想的延续,当然后世同样有很多值得称道的思想家将儒家思想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时间到了汉代,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将‘天’与‘仁’这两部分要素结合了起来。正是他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倡导,才真正的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代统治者心中的地位,这其实是儒家思想之中的另一种美。唐朝时期,出现了佛、道、儒‘三家并立’的局面,虽说这_时期儒家思想与佛、道并列,但是儒家美学也没有在这一时期走向衰败,而是与佛、道一起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它表现出的包容性,也是值得我们去继承的。 二、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作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针对“天人合一”这一说法,儒家、道家等学派分别从不同方面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认为天是属于自然的,而人也是同属于自然的范畴,天和人本是一体,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制定了各样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也使得人们失去了原有的本性,变得和自然不再协调统一。儒家认为天是各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本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于是才是和自然的协调统一,但是由于人们随着发展被金钱和欲望所诱惑,忽视了自己本就具备的道德。各学派对比众说纷纭更是使得这一观点具有辩证色彩。自中国的古人对于天和人关系的争论,使得中国的古典美学特色与其他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独具色彩。儒家思想中强调天与人的协调统一,对后世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儒家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中“道”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领悟内,对于“道”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争论至今。在这期间是以道家和儒家两派为主各持一言,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展_了深入的探讨。道是中国哲学独有的思想,涉及到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讨论中国古典美学之前,应该着重了解下儒家对于“道”的审美体征,具体的审美体征如下: 首先儒家所推崇的“道”,包涵了人类品德之美以及社会大爱之美的种种道德规范,而“中和”就是其中最为典型和突出的代表,“中和”二字既可以附和意译,也可分开来解释。“中”代表的是兼备包容、中庸的意思,也有正确恰当的含义。而“和”则代表协调统一,能够将原本对立相反的事物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和”是儒家思想审美的最高标准,不仅要以礼仪为基本的前提条件,还要确保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从而形成辩证统一的艺术之美。 其次就是至诚这一概念,儒家中的认为“至诚”也可以等同于“诚”这一概念,是社会准则中最高的道德境界。从道德层面来讲,人生来都是善良的,就像三字经中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才能够实现人、天地、万物的有机统一,彼此间相互影响。朱熹曾言“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这一语就道出了至诚的重要性。 四、总结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和知识的需求也变的多样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纸化阅读开始进入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这些对于传统美学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不仅如此,我们开始步入了快速阅读和快餐式阅读的文化时代,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古人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们有必要和责任改变这一现状。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只有真正的了解儒家美学的精神和内涵,我们才能更好的将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下去。 来源:青春岁月

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答:荀子态度也鲜明,人性本恶。但是,人如果要摆脱这种恶,就必须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学会善,或者说让自己心里的善可以发扬出来。这和战国晚期,荀子对世人已经有些失望的情况是相联系的。综上所述,不管是孔子的避而不谈还是孟子的本善,或者荀子的本恶,都是不可以片面理解的,都是他们准备进行教育的一...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答:2、孟子,战国中期人,主要思想主张:⑴被称为“亚圣”;⑵思想主张有:① 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 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③提出“性善论”伦理观。3、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

从孔子和孟子荀子的学说说明儒家人生哲学的意义
答: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

荀子和孟子对儒家思想有不同的继承,不同在哪?
答:孔子之后,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荀子,一个是孟子,二人都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但二人对儒学理解有很大的不同,理论也有截然对立的地方,比如说关于人性本善本恶的方面,孟子坚信人性是本善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中的这一观点就是取自于孟子的观点,...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_百度...
答: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孟子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荀子 他具有唯物...

如何认识孔,孟,荀思想的差异
答:那么荀学与孔学关系又如何呢?从上引荀子言论中亦可以看出,荀子是以孔子嫡派传人自诩,以恢复孔学精神相标榜的。如细读《荀子》一书,可知荀子确也在许多方面反孟子之道而行之,部分地恢复了作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倾向。荀子对孔学的复归主要可归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根据孔子“性相近,习相远”观点,批判了...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儒家、道家各代表什么?
答: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儒家、道家各代表什么?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手机用户60441 2013-11-02 · TA获得超过78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0.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

为什么同是儒家孟子荀子人性思想有很大分歧?
答:荀子礼学之礼,并不仅仅属于道德的范畴,它有时带有道德和法律双重性质的规定。荀子强调以德治国,并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样过分注重道德自律,而是把更重的砝码放在道德他律一_。荀子提倡的礼的教化不仅包括外在的个人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而且包括具有法律性质的国家制度。荀子并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样重义轻利,...

孔子,孟子,荀子是什么关系?
答: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但三人没有直接关系。1、孔子: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

孟子、老子、孔子以及荀子等有哪些独特的思想?
答:简单的说孔子讲仁孟子讲善老子说无为荀子以儒治国。孔子的独特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

IT评价网,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点评来自于网友使用感受交流,不对其内容作任何保证

联系反馈
Copyright© IT评价网